沙發薯:演員的自我修養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07日

【明報專訊】2021年的香港社會崩壞,但娛樂事業卻迎來了小陽春,MIRROR爆紅;幾個YouTube影片頻道例如試當真和小薯茄等跨出互聯網,走進影視平台;11月才上映的《梅艷芳》旋即成位香港史上最賣座華語電影頭三位,演藝圈發展蓬勃得恍如這城最歌舞昇平的黃金時代。縱使娛樂版做得最好的《蘋果日報》被迫停刊,也無阻港人繼續以追星和關注娛樂新聞來麻醉自己,從精神上抽離不堪的現實世界。

大眾口味的快速轉變,亦造就了近年最快速而大型的娛樂圈換血潮。曾經雄踞歌壇影壇多年的一班大哥阿姐們,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風格各異的新生代,他們的技藝或許仍然稚嫩,演出仍然有不少沙石,但令人聯想起那些在過去二三十年紅遍影視圈的明星,他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嶄露頭角時候,曾經為觀眾帶來的驚艷和新鮮感。

社會學學者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分析香港的世代矛盾,理論框架放諸演藝圈仍然適用——那一群乘着香港娛樂事業騰飛而冒起,並在香港及各地爆紅的明星,霸在最頂層多年不肯退下來。願意騰出位置讓後來者向上爬者少,肯出錢出力扶助後輩的更是異數。去年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除了是社會氣氛使然,觀眾多年來對着同一批舊明星感到厭倦,亦是重要的原因。

默默耕耘 靜待機會

ViuTV的節目《演員•門》,反映了當前香港影視業新舊交接的十字路口。節目由4名「新生代」男演員游學修、吳肇軒、凌文龍和陳湛文主持——以開關引號括着新生代3個字,其實因為他們的演藝年齡由3年至10多年不等,最年輕的吳肇軒今年28歲,陳湛文更行將40,與大眾對於新生代的想像有一定距離。就像游學修在節目提到,在八九十年代,30多歲的演員大多擁有自己的代表作,或者已經成為矚目巨星,但現今世代幾乎是沒有可能。說的也是,周潤發拍《英雄本色》時只是30出頭,梁朝偉在1990年代全身投入大銀幕時,連30歲也未夠。近年香港影圈發展停滯不前,演員們不是沒有才華也不是不夠努力,只是他們連演出的機會都欠奉,遑論拍出代表作,4名主持都曾經憑一兩齣電影為人認識,甚至獲得影藝獎項的提名,但他們都承認後勁不繼,唯有靜待機會,或是在其他平台表現自己。

對於演員來說,成名得早當然好,默默耕耘多年的也有大器晚成的可能。《演員•門》訪問的部分嘉賓都屬此類,例如羅家英和林雪。前者原本是粵劇大老倌,後者是電影場記,機緣巧合下被引薦參與電影拍攝,開展了他們的第二人生。雖然兩人都演配角居多,但有他們出現的場口,綠葉往往比牡丹更可觀。兩人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對於角色的認真鑽研,無論是《國產凌凌漆》達聞西出場的姿態,抑或《鎗火》阿肥食飯一幕如何拿筷子,這兩個半途出家的演員,都花了不少時間去揣摩。看似隨意地搞笑,原來背後大有故事。難得的是他們對於演戲仍然保持好奇心和純粹的渴求,亦樂意與後輩交流,甚至向年輕人討教,比起那些不可一世的天王天后們,這些有自我修養的演員更值得被欣賞。

娛樂不止是打發時間,就像凌文龍在節目引述著名舞台劇演員潘燦良的話,演員的作用,是為了給觀眾精神上的飽足。在低氣壓之中,娛樂作為撫慰人心的麻醉藥,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儘管香港不能再回到「東方荷李活」的風光,但製作有深度、讓大眾反思社會議題的影視作品,或是讓人感動的故事,總比拍多十齣警察故事或賭場風雲來得更有意義。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