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剛過去的聖誕新年,相信是不少香港人兩年來度過最有氣氛的季節。很多食肆大排長龍,商場店舖人頭湧湧,除夕晚街上十分熱鬧。同樣的幾個星期,從南非開始的「奥密克戎」(Omicron)疫情席捲歐洲美國,速度比我原先想像的更快。以「快、準、狠」自居的政府高層似乎以外防輸入為防疫唯一手段,除了禁止某某國家航班到港,並沒有收緊社交距離的內防擴散措施。這點我覺得有點詫異。1月5日,特首宣布全面收緊措施,不過檢疫隔離方案沒有改變,相信是到了不能再收緊的程度。
21天隔離檢疫的邏輯
上月(12月)27日,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CDC發新聞稿,宣布更新新冠疫情下的檢疫隔離指引。以往感染者需要接受隔離10天,新指引大幅減低至5天。奇怪地,我察覺不到香港媒體有詳細轉載這段我認為是重中之重的重大新聞!本地專家亦未見發表相關意見。時值聖誕長假尾聲,香港媒體和專家覺得美國的舉動沒甚意義吧?
香港人早已習慣了幾乎舉世無雙的21天檢疫隔離政策。市民容易認同專家的建議,大「毒」當前切忌掉以輕心。須知隔離期並非隨機數目,而是建基於個別病毒的潛伏期。新冠病毒感染者由接觸病毒日起計,普遍在5至7天內出現徵狀(發病),部分免疫力較差者的潛伏期可能長至8到10天。綜合數據分析,國際間的共識是以14天隔離期最合情理。這個「14天」標準數值是2020年疫症初期追蹤非變種病毒所得的結論。後來的Delta變種病毒潛伏期比原先的病毒為短,不少地方早已相應減短隔離期。新加坡在2021年9月,將隔離期更新為10天。
為何香港選擇21天?事緣曾經有病例在感染者接觸源頭病人19天後才診斷,政府應專家建議,為防漏網而將隔離檢疫期延長。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沒有科學基礎。感染者在接觸病毒後幾天的傳染性高是眾所周知,到了兩星期過後而又沒有發病,體內發現的可能是沒有傳染性的病毒屍骸。有報道某些感染者在30天後才被發現,難道所有密切接觸者需要3個月甚至無限期隔離?
延長隔離期沒有害處?
「儘管科學理據不足,長隔離期比短隔離期好!」這是不少人的想法。且不考慮經濟代價,也不着眼長期「禁錮」對懷疑感染者的心理影響,長隔離期真的沒有害處嗎?現時Omicron肆虐,而美國不遲不早地在12月下旬推出減短隔離期指引,原因何在?從科學數據推測,新Omicron病毒的潛伏期比Delta還要短,一般在接觸源頭病人後兩三天內發病,且有病徵的日數也少,根本毋須太長時間隔離檢疫。加上Omicron傳播極其迅速,把來自四方八面的懷疑感染者放在同一空間3個星期,結果不是減少感染而是製造新的傳播鏈!危言聳聽乎?月前香港首例Omicron不就是在檢疫酒店無接觸情况下發生嗎?酒店提供的並非醫院隔離病房,專家不是說餐廳的空氣流通情况不夠理想?有「死角」位?
香港的隔離檢疫政策所衍生的問題可不少!記得半年多前由於印尼、菲律賓等地疫情嚴峻,規定受僱外傭在入境時在指定檢疫酒店隔離21天。由於隔離設施不足,累積了成千上萬外傭未能到港,有幸抵達的每天排隊進出指定檢疫酒店,這樣做是增加還是減少安全性?政府又推出航班的熔斷機制,如在7天內共有4名或以上乘客經某航班抵港檢測確診,所有從源頭地區來港的客機被禁止着陸香港14天。這個14天也叫人摸不着頭腦。飛機並非生物,沒有病毒潛伏期,14天的理據在哪裏?
依法清零代價上升
面對Omicron威脅,美國CDC採取新隔離檢疫措施。除了縮短隔離期外,密切接觸者如果未接種疫苗,或已完成超過6個月,需要居家隔離5天和在及後的5天經常佩戴口罩。假使接種了加強劑(即第三針)或完成兩針的6個月內,毋須隔離檢疫而只需要10天常戴口罩。習慣了香港式清零抗疫政策的市民可能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疫情嚴峻反為放寬措施?美國人瘋了?
防疫措施不應以寬緊劃分,而應以科學態度配合疫情需要適度調節。Omicron除了潛伏期短之外,傳播力高而重症比率低。澳洲的感染個案三數星期間升至每天幾萬例。減短隔離期有助減輕對醫療服務的壓力,無礙預防傳播。香港現時每天幾十輸入個案幾乎全數懷疑因Omicron所致,儘管本土傳播不多,疫情已令疾控人員疲於奔命,截至1月7日衛生防護中心紀錄上Omicron確診人數已累積至223名,但是還有一百多個案等候化驗室發落。入境人士和密切接觸者動輒送檢竹篙灣,必然令設施很快爆滿,難道到時送往監獄?美國等地除了特定地方隔離外,還有我們久違了的居家隔離,亦有助紓緩隔離設施不足的困局,此點相信香港的專家無一同意。而其他地方亦鮮有規定無徵狀感染者需要在醫院隔離。但只要社區出現小規模爆發,現有的醫院和檢疫中心將癱瘓,到時可有應變方案?Omicron某程度上是一顆新的病毒,既然潛伏期短,為何抓着21天不放?減短隔離檢疫期並不等同放寬限制,政府高層多次強調以科學精神制訂政策,為何隔離期可加不可減?
疫情在清零幾個月後出現反彈,反映嚴密的外防輸入措施亦難以達至滴水不漏。12月中當全球疫情升溫之際,只顧外防輸入而不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是造成後來社區傳播的主因。各地(包括香港)的研究發現,病毒大幅傳播和人群聚集有關。假使限制人群聚集,傳播鏈大都止於家居,對社區影響不大。奇怪地香港限聚所依的599法例在大節之前和期間沒有新頒令,變相鼓勵了聖誕新年期間「依法」聚會,衛生防護中心沒有警告假日聚集有危機,政府專家有沒有開會?我還以為香港政府已經放棄清零?難怪一兩個小缺口便導致病毒在社區擴散,責任誰屬?
過正常生活
Omicron疫情期間某些感染者曾經在社區走動,被媒體指控違反隔離令,促使病毒擴散。儘管專家官員沒有直接指摘這些感染者,言行卻認同了埋怨態度。在航機工作涉及長時間在天空和地面的隔離,為香港人帶來所需貨物和讓家人團聚,縱使違規也不應被視作千古罪人。檢疫隔離並非staycation,而是獨個兒禁錮在一個某建築物的房間。除了可以上網,根本和在監獄無異。今次徐局長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其實是好事。希望特首和所有問責官員可以輪流到竹篙灣住21天,對日後制訂政策相信會有啟發性。在內地有工作人員向違反限聚令的人動武,同樣是反映了人類社會在疫情下的不安情緒。而疫情下有家庭面對經濟困境,加上缺乏正常社交活動,容易使人墮入情緒深淵。相反地官員們可能因疫情而工作充實,教授們又因疫情而埋首十分有意義的科研,也許不明白升斗市民在疫情下生活的困境。
以清零為目標帶來的是嚴苛的禁令、大規模強檢、隔離檢疫和嚴密個案追蹤……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防疫措施是為將來能過正常生活而實施,不能讓措施造就沒完沒了的不安生活。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