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留宿育嬰園童樂居虐兒事件隨警方介入調查後,牽涉被虐的小孩與被捕幼兒工作員愈來愈多,社署派專隊進駐監察,童樂居所屬的香港保護兒童會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將在月底交報告。目前社署及保護兒童會未交代虐兒情况在育嬰園如此普遍發生的原因,幾名資深業界人士受訪,有人指事件「匪夷所思」,但他們都異口同聲談到兒童住宿服務已多年沒提升,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甘秀雲多番強調「現在非互相指摘的時候」,「當然我們完全不認同(虐兒),亦覺得很痛心,但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是好多好多,童樂居為何會形成這種氣氛、文化,值得全方位檢討與三思。」
什麼是留宿育嬰園、幼兒工作員?
一般人聽到「留宿育嬰園」及「幼兒工作員」,或許不太了解它們的性質,其實全港的同類育嬰園只有兩間機構營運,都是老牌機構,一是童樂居所屬的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名額104個;另一個是保良局,名額55個。保護兒童會在1937年已開辦託兒所,而保良局嬰兒組資料則顯示「按幼兒中心法例正式於1978年註冊」。留宿育嬰園為0至3歲的幼兒提供24小時住宿服務,童樂居介紹這些兒童是棄嬰、孤兒、經法庭轉介,或來自有問題的家庭,而院舍的服務對象為沒有患嚴重先天性/後天性疾病、嚴重情緒或行為問題、沒有身體殘障或智障的小孩。
至於今次有多人被捕的童樂居幼兒工作員,在保護兒童會的嬰兒園宣傳小冊子曾有介紹,「以前學歷的要求不是太高,但職員都滿腔熱誠,對小朋友照顧無微不至。現時,新任專業幼兒工作員都需要修畢認可幼兒課程」,目前幼兒工作員必須取得註冊資格才可執業,教育局載有「獲社會福利署署長認可」的註冊訓練課程表,包括社署訓練課程、各大學、專上學院等65個課程。
兒童需求增 不僅限食宿
「我們不可再用30年前那套編制」、「現時的服務是60、70年代的產品,一路沒有發展」、「社會一直進步中,(留宿育嬰園服務)不只讓小孩睡覺不出亂子就算」……我們訪問曾任多間院校幼兒教育課程客席講師的甘秀雲,以及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總幹事陳王麗芬、曾在多間非牟利機構管理幼兒教育服務的匿名受訪者Y(化名),他們在業內已具20多年至近40年經驗,同樣指出希望事件能喚起公眾關注業界已討論多時的問題:
問題1:過時的「社會福利」服務
陳王麗芬在聖基道的一間灣仔幼兒園內受訪,她介紹幼兒園的服務對象是2至6歲兒童,包括2歲可入讀的預備班、以及一般幼稚園包括的K1至K3班。「幼稚園的服務對象由3歲起,是受教育局監管;而我們最細的小朋友是受社署資助,是一個混合模式。」即按年齡來分,0至3歲的幼兒照顧服務由社會福利署監管、3至6歲的幼稚園教育由教育局監管,至於像聖基道幼兒園這種跨年齡機構,就會由教局及社署人員組成的聯合辦事處負責。而聖基道亦經營多所兒童之家,供4至18歲因家庭問題得不到照顧的兒童或青少年入住,也屬社署監管的服務。
過往物資短缺 現更關注情緒心理
「20多年前我進入這個服務行業之前,小朋友冇咁複雜,個社會冇咁複雜,他們的問題多數是比較物質上的問題,如幫他們買多幾件衫,現在的問題不只這些,而是情緒、特殊需要等問題,這些不是一個普通社工同事可以做到,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應該要重新檢視再優化人手,CP(臨牀心理學家)是其中一個。」對於童樂居這種「留宿育嬰園」,及留宿幼兒園,社署有用作計算經常資助撥款的估計人手編制(見上表),包括社會工作助理、護士、幼兒工作員等;至於兒童之家則是社工、福利工作員等。陳王麗芬不評論童樂居做法,但認為事件是一個契機,讓社會留意兒童院舍的人手編制,檢視是否需加入其他專業。
從前只給兒童溫飽的「社會福利」,受訪者均認為今日已不足夠。而曾任幼兒教師的Y形容服務是跨專業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所受的專業訓練,讓他們較容易發現幼兒的問題,如小朋友小手肌發展特別緩慢,使他們未能如同齡幼兒般執筆寫字,職業治療師便可以給意見用什麼工具或做什麼活動可幫助發展,所以除了心理學家外,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也需要幫手。」而住在留宿育嬰園的小孩背景較弱,「他們本來就需要更多資源幫助,普通家庭的父母可以幫他們找這些專業人士,但這些孩子沒有」。
在虐兒事件被揭發後,甘秀雲說業界亦組織起來向社署建議可伸出援手,既為救急,也建立優質服務的模式:「我們今次也有太平洋幼兒教育研究學會(香港)專家小組(協助),可用『嬰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來看小朋友生活的環境是否優質環境,這是讓幼師知道自己服務水平的工具,不是過往純為照顧的模式,要引入專業性」。
甘秀雲亦稱設備配套要追上時代:「環境佈置是否要bb牀,還是可如其他國家用地墊取代,令小朋友多些自由活動?有沒有設備儀器如自動搖籃讓小朋友可安靜入睡?隔音設備、光線控制,能否令他們平靜一些?很多可以幫到小朋友身心靈的東西,都不在現時院舍服務設施內。」
問題2:拍檔 vs. 資助者關係
陳王麗芬說:「我們的需要與政府提供的是有落差,我們跟政府的關係由以往很強調是合作伙伴,因為以前個社會窮,社會福利在香港是政府責任,現在則是資助與受資助的關係。」她指出政府現時整筆撥款的資助模式之後,雖然好處是讓機構靈活運用撥款,但無法保證服務質素,「好的機構可請更多專業人士,不好的機構可能只是為現有同事薪金多加一點,除了基本服務之外,便變成質素易有差異。社署沒規定幾多間院舍要有一個CP,方法是給你一筆錢,任你點處理,變成間間機構都會不同。」而童樂居資料就顯示臨牀心理學家會每月到訪2次,聖基道有駐院心理學家照顧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24個兒童之家超過190個案。
她提出另一個顯示兒童院舍服務制度欠缺標準的問題。不論是留宿育嬰園還是兒童之家,個案都由社署中央轉介系統分配到各機構,「整個安排基本上由年齡及性質去分,如育嬰院是0至3歲,兒童之家是4至18歲;另外有沒有學習需要、行為問題,如果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就要去更有規範的院舍,例如男、女童院。」但誰來評估?「就是靠機構社工,這是沒有標準的。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來盡量減低錯配的情況,如一個小朋友有行為問題,而無法適應群體生活,而兒童之家是一個家舍有8人群居,同事處理不到,我們也給不到他/她需要的東西。」兒童進出服務基本上會經過兩次評估,「一次是上一手機構做的discharge plan(出院安排),社工認為他適合走,如年齡滿,又或出了事,不容於單位,就轉介到中央轉介系統,建議個案適合去寄養服務、大型院舍,還是兒童之家等,社署再考慮派到哪兒,下個機構收到時再評估是否適合接案。」機構間沒有一致的評估標準,而接案前能與個案見面的次數、時間不多,聖基道亦間或面對個案錯配情況,在這個機制下,她形容「細路本身冇乜say」,「不同機構做事有不同風格、手法,對細路來說很慘,要適應很多,我們也試過收case只不過是8 歲、9 歲,但看紀錄已轉過4、5間機構;又或出去3、4年之後,到頭來轉介回到聖基道。」
問題3:幼兒工作員行內困境
幾名受訪者都不諱言留宿院舍經營不易,甘秀雲說:「院舍是很難做的,因為24小時三更制,招募人員困難是事實。」現時不少幼兒教育培訓課程的畢業生既可申請註冊為幼兒工作員,亦具資格註冊為幼稚園教師,「請工作員的條件若與一般幼稚園老師一樣,相信幼稚園老師較易請人,宿舍工作員應有更吸引條件,在人力市場上才有力競爭。」Y亦說:「幼兒工作者現時與幼師薪金相若,但一個讀完幼師課程找工作的人,會找24小時輪更,還是找一份最遲6時可下班的工作?所以請人是困難的,亦有機會是在其他學校找不到工作,就選擇到宿舍,令這些宿舍未必找到一些優秀的人才也不定。所以如果收到這類同事的話,就要更有策略培訓他們,讓他們覺得就算是做住宿的幼兒工作員,也不比別人差。」
不過甘秀雲和Y都認為,幼兒工作員的訓練足夠,Y說:「一般訓練是夠的,但入職之後仍要因應服務特色繼續培訓員工,給他們更多支援,如小朋友的行為、情緒上有特別的地方,要教員工如何照顧。不過嬰幼兒服務的訓練相對是薄弱一些,亦較難請人,但都不至於令他們虐待人。」於是如何監察便很重要,Y:「他們的工作是有人管理、指導的,主管去咗邊?小朋友行為表現、吃與睡的情況,應該都有紀錄,主管應該會巡視,如發現小朋友有傷痕,要報給上級知道。」
定期抽查 主管需落單位巡查
童樂居裝有閉路電視,被質疑翻查不力故沒有發現集體虐兒情況,記者向陳王麗芬問及聖基道的做法,她說:「我們(兒童之家)有定期抽查單位CCTV,基本上每季突擊,如通知單位要看1月1日晚上6至7點的片段,就要單位主管抽來查看,每次均有紀錄,「(童樂居)事件後都加密做,以防萬一」,另外服務督導會「經常落單位」,「督導落到單位會了解同事工作情況、巡視單位環境、遇到兒童會與他們傾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社工同事一星期至少返兩次odd hours,例如晚上、周末 ,因為小朋友多數3、4點放學才回來,這樣可有更多機會親身接觸。」機構亦會進行兒童離院訪談,由非直屬單位社工或督導於兒童離院前個別傾談,務求聽到他們的「真心話」。她提到做住宿服務「任何時間都可以有事」,「放工後我們也不斷收到很多信息,因為一有事就可以好大件事,不停要報警、小朋友要入醫院等」。但幼兒還未懂用語言表達所想,是否難以察知不妥?她說:「2至3歲都已有一些表現可察覺到,如常常不笑、不說話,返到來吽吽哣哣,又或明顯體重過輕,真係要用心看。有時我們也會檢查他們的身體,前線同事為較細的小朋友冲涼時都會check,因為有機會他們回家後會受到虐待。」
問題4:「集結業界力量讓童樂居重生」
甘秀雲說為事件感到痛心,認為必須盡快重建孩子的生活,「趁此契機,希望夾雜學界、業界、專業團體的力量,短期內重塑小孩的生活模式,中長期為整個住宿服務有優質環境、愉快氣氛建立準則」。
社署派專隊進駐童樂居,保護兒童會就稱已為童樂居2至3歲組別更換全新服務團隊,Y指出事件其中一個被社會忽略之處,是其他仍留在機構任職的幼兒工作員,「如果他們有犯事是應該受到刑責,但沒犯事的,你想想他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繼續工作下去?誠惶誠恐。如何幫他們重新站起來才是正務。」她知悉社署進駐,「但社署的人離開後怎辦?是否要換掉主管?社署應該站出來跟業界商量,可否在這艱難時期大家同心協力,由童樂居的院舍文化開始做起,重新再培訓,令童樂居可以重生,小朋友得到合適的照顧、培育,才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