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清零」與「共存」派? 如何理解歐洲的控疫策略?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06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大眾總是議論着如何對抗新冠病毒。政府宣傳「動態清零」,民間卻有質疑聲音,希望能學習西方的處理手法。到底我們要與病毒共存,還是要集中隔離以達至「零個案」?由於法國民間社會甚少辯論「清零」還是「共存」策略更適合,於是筆者訪問了兩位在法語區的著名流行病學家,分別是一直支持清零政策,Gustave Roussy研究所的Catherine Hill(CH), 以及傾向「共存」的日內瓦大學醫學系教授Antoine Flahault(AF);希望嘗試描繪出歐洲疫情狀况,處理手法以及背後的理據,和指出疫情數據的問題。

法國疫情概况

問:病毒仍廣泛傳播,為何法國卻開始取消衛生限制?

AF:法國政府現階段只是取消部分限制,例如在戶外強制佩戴口罩、文化和體育活動的人數限制以及關閉Disco夜場的措施。反觀瑞士聯邦政府則近乎取消全部限制,除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仍需強制佩戴口罩。而丹麥和英國在這方面走得更前。相比之下,法國在放寬限制上可說是相當謹慎:儘管自今年1月20日以來,法國疫情有所緩和,病毒繁演比率低於0.70,也就是說每周病毒傳播率會下降一半,但其政府還在觀望疫情變化,並更廣泛地推行疫苗護照(Pass vaccinal)。

CH則認為法國政府放寬限制,或多或少是因為選舉臨近;而且醫院並沒有出現嚴重飽和。

問:在法國,每天平均有250人死於Covid。為什麼公眾可以接受這樣的死亡數字?

AF:對於像法國這種國家來說,每天有250人死於Covid是完全不能接受的。現時疫苗可以防止90%以上的死亡。我們現在有抗病毒藥物和單株抗體,可以有效防止病情惡化。歐美國家應致力於零死亡政策。從數目上看,法國在新冠病毒之前,主要的死因是心肌梗塞。2019年,在這個有6700萬居民的國家,心肌梗塞每天殺死的不到100人。Covid 導致每天250人死亡,超過了該國主要死因的2.5倍,政府當局、媒體和公民卻選擇繼續漠視。

CH:截至2022年2月19日的過去7天裏,平均每天有271人死亡。每天的死亡數字對政府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我卻不能接受。

問:相當大比例的人口仍然未有接種疫苗,這會影響與covid共存的策略嗎?

AF:我相信這影響會逐漸降低。法國在去年8月起下令延長使用健康碼,最近又推出了疫苗護照,在歐洲接種率方面可說是領先的。現時法國有超過80%的人口接種了疫苗,就算染上Covid,變成重症的機率也較低。此外,法國可能在疫苗接種覆蓋率上會再增加幾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5至11歲的兒童也開始接種疫苗;對比法國,其他OECD國家中這年齡層乃接種疫苗最少的群體。當然,其他國家如奧地利,已經採取了強制接種的方式;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加強和普及疫苗注射的措施。

CH:是的,未接種疫苗的人面臨更大的感染、住院和死亡風險,當中包括12%根本沒有接種疫苗的80歲人群。未接種疫苗的人有更大風險,Omicron變種體也會在已接種疫苗的人之間傳播。

問:我們是否達到了冠狀病毒的流行階段?也就是說,人們是否認為與病毒共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它不會再擾亂醫療系統?

AF:現在就宣稱對冠狀病毒及其變種取得勝利還為時過早。一方面,它仍然在西歐甚至法國活躍地傳播,另一方面,確診的數目並沒有全球整體下降迹象。在中歐和東歐,特別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東南亞、香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和蒙古,以及在新西蘭,Omicron以及BA.2亞變體的傳播似乎非常活躍,這個浪潮正在席捲世界的另一端。

CH:Covid作為新型病毒不斷變異,我們難以掌握和預測其演化趨勢。例如,Omicron變體並非以前顯性變體的後代。所以,衛生當局很早以前就不大理會人民生死,換句話說,政府決定了只要醫療系統能夠正常運作,所謂的「與病毒共存」便沒問題。

控疫策略不同?基於政治狀况

香港在控疫管理方面,實行了「動態清零」措施。依靠隔離病人去控制疫情擴展,關注重點放在發病率與醫院飽和度。而法國的限制措施,如宵禁,基於整個醫療系統運作的考慮,而非感染者的數目。法國已注射兩針及三針疫苗的接種率比香港高許多。法國正打賭,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能夠限制疫情。個人的行動自由,需要用接種疫苗換取。如馬克龍總統所說:「我們要『玩死』(emmerder)未接種疫苗的人。」

CH說,在法國住院治療「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氧氣治療的需求等」。她指出控疫有兩個策略:一,圍繞每個案例進行大量和快速的測試,以隔離陽性人群;二,全民接種疫苗。香港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採用了第一種手法,而法國則選用後者。她指出在法國一直沒有隔離陽性病例的政策;而「清零」政策仍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對所有呈陽性人群進行大規模檢測和快速隔離。

AF則認為此策略不再可行,因為這種病毒在傳播方面更像流感病毒,而不像SARS或SARS-CoV-2的第一個變種。除台灣外,不會再有其他地方能夠在領土上保持沒有病毒傳播。澳洲、新加坡和新西蘭都已經放棄了這一做法。中國在沒有公開表明的情况下,正悄悄地改變策略;特別在冬奧後,當世界的焦點不再集中在中國時,中國很可能會轉向日本或韓國的大流行病應對政策。他認為香港的衛生當局只是不想丟面子:「這首先是一個政治操作,而非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考量,也許是想藉此向北京中央當局領功」。他續指出,香港其實可能會依照中國其他地方政府的取態,在不明確表示「清零與否」的情况下,實施另一種控疫策略,並逐漸收起「Zero Covid」的公開說法。

雖然CH表示「清零」做法是可行的,但她也坦言,封關的國家一旦與其他選擇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重新通關,病毒將繼續流傳。AF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封關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影響非常大,必須重新開放邊境。然而,當被一種正以高速傳播的病毒入侵,香港不可能長期裝作現有的控疫策略能夠完全消滅傳播。香港在不容忍大規模傳播的情况下,特別是在醫院牀位容易飽和的狀况下,未必會採取所謂「西方策略」,亦即只在最危急的階段才搶救病人。香港應該會更傾向於日本或新西蘭的控疫策略,即低度容忍病毒傳播,以預防措施,防止病毒的溫牀及變種。在這個狀况下,香港只能向已接種疫苗的國家開放邊境。更何况,封關其實對於Omicron 這類變種病毒的成效不大。

香港追求零個案?如何理解Covid數字?

AF向筆者解釋:「據我所知,除英國外,世界上沒有一個公共機構對其境內的新感染人數有可靠的估計。例如,美國CDC向衛生部門報告,估計新感染量的不確定性以1比4,即一個上報個案,可能實質有四個新感染。去年1月,法國政府科學委員會的一位流行病學家在評論24小時內報告的30萬個新病例數字時說,他不確定這是否相當於30萬或50萬個新感染者……還是更多。即使數據來自高收入的發達國家,這些官方數字有很多不準確之處。因此,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不僅僅是收入水平較低的國家,官方統計都不完美。然而許多政府卻要使用這些不準確的數據,去量度和處理危機。他們通常會研究醫院牀位的飽和度,特別是重症監護方面。然後在醫療系統超出負荷時,就會採取封城或宵禁等措施。其他歐洲國家的政府,如一些北歐或德語國家,希望盡早採取行動,通常就會根據新感染的統計數據來決定下一步。」

我們在疫情下的出路?

歐美各地如今疫苗接種普及化,不但能預防廣泛傳播,更能令病人在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獲得有效的治療。AF指出西歐各衛生當局和專家有必要站出來,建立一個真正的計劃,以減少全世界的Covid-19死亡率,而在決定政策時,他認為應提出以下4個問題:

-有風險的人是否已注射三針疫苗?

-免疫力低下的人是否有優先權獲得早期檢測

Sarscov2感染的測試?

-符合條件的人是否能有效地獲得抗病毒治療和單株抗

體,以防止疾病惡化導致住院和死亡的風險?

-這些治療方法是否在所有國家都可以獲得(即生產足

夠的數量),而且設為所有人都能夠負擔的價格?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懿欣(巴黎社科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研究生),Pham Quang(法國記者)

編輯•歐陽德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