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院舍、隔離設施要人 重挫行業可成抗疫援兵?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06日

【明報專訊】政府上周宣布因院舍和隔離設施人手不足,將聘用內地照顧員和放寬「補充勞工計劃」輸入護理員的規定,前者只需懂廣東話,不設學歷或資格要求,來港後將有培訓。措施公布後旋即引起質疑:為何不聘請香港失業人士?韓國政府為減低失業率,於1月開設25萬個醫療及社會服務業職位;英國及瑞典早於2020年讓停職或失業空中服務員接受短期培訓,到醫院和療養中心協助醫護工作,參與抗疫。反觀香港,雖然政府無推動相關措施,但多個受疫情重擊的行業如旅遊、飲食、航空和美容等,有從業員早已運用專業和經驗,成為助益抗疫的援兵。

米已成炊 才向勞顧會闡述?

日前,勞福局長羅致光宣布首批由社會福利署緊急聘用的臨時合約照顧員將於日內到港,其上周於網誌透露早已聯絡內地勞務單位,內地部門亦將加快審批申請。勞顧會勞方委員梁籌庭認為當局閉門造車:「勞工處與我們談(即2月28日向勞顧會闡述措施、聽取委員意見)之前,其實前期工作已經做好。做不是問題,但不應米已成炊才說出來。」另一項向勞顧會闡述的措施是放寬「補充勞工計劃」規定,包括讓津助院舍申請輸入護理員、省卻需時4星期的本地招聘、彈性批准輸入數目及暫緩就每宗申請諮詢勞顧會意見等。

過往輸入勞工申請一般需時半年,在2019至2020年度,勞顧會共就2120宗申請提供意見,而2020年度獲批的輸入勞工佔申請總數74%,共3123人。《輸入勞工來港就業入境指南》列明僱傭合約期最長為24個月。梁籌庭指勞顧會明白這是非常時期,院舍疫情嚴重,同意需要額外人手,故接受不作諮詢:「但疫情一過呢?如果讓他們工作兩年,就會影響本地就業。」他指這次屬「特事特辦」,勞方代表主張應每6個月審視一次合約,局方亦應公布來港人數及於各院舍的分佈,讓外界了解人手需求。

社署照顧員的聘用條件為需懂廣東話,但「補充勞工計劃」則未有規定。梁籌庭認為內地人手或有語言隔閡、適應生活環境、熟習醫療制度的問題,如同工不同酬亦會引起矛盾,故直接聘用本地人更可取。羅致光提到照顧員多沒有經驗,要在港培訓3天,例如學習給長期臥牀長者餵飯。參考坊間招聘廣告,院舍護理員的學歷要求一般為小學,負責長者起居生活,協助清潔、廚務及外勤等工作,有急救證書優先。本港最新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分別為3.9%及1.8%,總數約20萬人。既然護理人手門檻不高,理應優先培訓和聘請本地失業人士,政府執意引入勞工,何解?

輸入勞工 沒向本地失業者招手?

梁籌庭解釋就算疫情前,僱主都傾向輸入勞工,過往輸入最多的亦是長者護理員。政府在2014年加快建造業26個人手短缺工種的輸入申請,但他指現時申請其實五花八門,連機械維修、電工、廚師都說缺人:「這些不算香港缺乏的工種,也一樣申請,愈來愈氾濫。」因外地勞工薪酬和跳槽機會均較低,又住在宿舍,方便僱主隨時調遣,「用慣了,僱主就有慣性,覺得不如全部改用外勞」。政府強調護理員短缺,梁籌庭則歸因於政府宣傳不足。本港2021年第3季就業人士(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2萬元(男女合計)。而內地來港護理員的薪金約1.4萬元,連同「防疫抗疫基金」津貼,月薪可達3.1萬元。他相信政府沒向失業人士招手:「現在人浮於事,有3萬元,不相信沒人去搶。」他舉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上月增聘300個旅遊業從業員已經「爭崩頭」,2日內有逾2000人申請,每7人爭1個空缺,可見即使是短期或抗疫前線職位,市民仍有殷切需求。羅致光於上周五轉口風,表示歡迎本地市民短暫支援數月,他們可向社署或安老院舍應徵,薪酬同樣為30,000元以上。以下正是3個受疫情重挫的行業,證明從業員均有不同經驗和能力,可為抗疫前線增加人手。

航空業:空中服務員善應變 安撫市民 協助護士

前文提到歐洲早有調派空服員到醫院的安排。能仁專上學院於2020年因應香港基層醫療需求,加上航空業裁員,開辦了以空服員為對象的「綜合社區健康策劃證書課程」,費用全免。Trisha自1997年起在港龍任職,在2020年因公司結業突然失去工作,遂報讀此課程。該校院長汪國成認為空服員的溝通技巧較強,能向市民深入淺出地解說醫療知識,也有在機艙擔任急救員的經驗,能從事社區健康服務工作。Trisha解釋空服員均經嚴格的安全考核,不少更有救人經驗。她入職時須接受8星期培訓,其中2星期學急救,由航空公司的安全訓練主任指導,學習處理傷口、協助孕婦在機艙生產,聯繫地面醫療支援團隊和處理遺體等。

每年須考安全試 過程嚴謹

正式入職後,Trisha每年均須接受緊急應變訓練,執勤前必須通過安全問題測試才可上機,而且每年都要考緊急安全試,人人都嚴陣以待,「須持有空勤人員合格證書才可執勤。民航處亦會定期派人上機檢查」。考試包括緊急應變及醫療知識,前者要模擬處理爆炸品、用滅火筒和煙霧搜救等,每年均會更新安全程序和藥物指引,例如新冠疫症處理:「考了20多年,每次考前一星期都緊張到吃不下飯。」她形容過程嚴謹,因影響飯碗,合格率甚高,萬一不合格就要立刻停飛兩天再補考。自小怕血的她亦因處理過不同意外,如乘客流鼻血、行李箱砸頭,甚至有同事夾斷手指,變得臨危不亂。

她指能仁的證書課程把理論、實習、參觀濃縮成2星期,空服員的訓練着實有助跟上內容。完成課程後,她覓得地區康健中心工作,因擅長應對和安撫市民情緒,故負責接待處崗位及在外展服務協助護士。她說空服員較「刻苦耐勞」,習慣照顧乘客情緒,「有的老人家或精神病患者,對我們吐口水、罵髒話,我們都明白、忍受到。亦得到上司讚賞」。及後,她轉到接種中心,主要處理文書,但有時也需運用航空訓練和課程的知識,如使用輪椅、點算醫療用品、檢查氧氣樽和體外心臟除顫器等急救用品、聯絡地區支援、妥善處理棄針膠箱(Sharp Box)等。空服員訓練講求主動性,這讓她更能察覺市民異樣,有問題馬上匯報。日後雖難以回到航空業,但她覺得能運用專業知識,加上短期培訓,減輕前線醫護的壓力,這兩年得着不少。而航空業和醫護業最大的分別是,乘客大多心情欣悅,醫療對象則多流露擔憂焦慮的情緒,「但每天抱正面思維上班,就調適到心態去服務他人」。

旅遊業:導遊應徵接種中心 僧多粥少

唐寧是有逾10年本地團經驗的導遊,以前主要接待日本旅客,至2019年因遊行而團數漸減,疫情時公司先減薪後裁員,他最終於2021年初離職。雖然政府曾短暫資助本地遊,但他指不到一個月就因疫情回復沉寂。因香港專業導遊總工會定期發放空缺資訊,他去年在群組中知悉接種中心招聘導遊、領隊、旅行社職員、酒店從業員、旅遊巴司機等,管理中心運作及相關行政支援,於是便面試應徵。他說因導遊證有效期為3年,續證時通常透過工會報讀課程,故有較強的工會網絡支援,像他就參加了多個工會,疫情時意外為他提供求職機會。

帶慣團 應對公眾得心應手

接種中心編制多是「返2日休4日」,每日13小時,但依然僧多粥少。該支援計劃召集人胡兆英在本月初指有1400個旅遊業人士在接種中心工作,但截至2月26日為止,旅議會名冊上共有5477名持證導遊。另外,去年接種中心曾經縮減,職員流失,但隨後再度加開,令人手突然緊張,現時部分中心開始轉「返2日休2日」。由於休息日數頗多,唐寧知道部分人會申請在休息日加班,或者應徵其他人手短缺的臨時崗位,如流動採樣站、檢測中心助理,以及為確診者派發電子手帶、資訊包和檢測包。

唐寧指各接種中心場地除了醫護、清潔和保安外,有約26個旅遊業人員,包括由資深導遊擔任的主管。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推出此計劃時指,旅遊業工作多為登記、講解、人流管理等,亦需要處理突發事件,這些經驗和技能與接種中心所需的管理及行政支援相近,只需接受短期培訓及熟習環境,便能投入工作。唐寧說其入職時先經兩天半的現場指導,主要工作包括檢查預約短訊、確定場地和日子正確、核對身分證,較複雜的是分流,如處理長者籌,以及高危人士和曾確診人士等的即日籌,「為什麼要他們隔數小時再回來呢?因為我們要人手輸入,即替他們處理預約程序,要花些時間」。此外,也要檢查海外打針紀錄,看能否「溝針」,記清不同年齡打針相隔的時間要求。「我做的中心每日名額3300個,天天滿,據說是全港最多人的。」早上和下午開門時最多人,又要檢查多項紀錄,市民難免有微言,他自覺勝任:「突然湧這麼多人來,沒經驗的或覺難做。導遊帶一大班人在街上到處走更難,這裏較簡單,得心應手。」導遊日曬雨淋、工時長,現在即使要在接種中心外站崗和維持秩序,也可應付。但他始終認為導遊工作較自由,接種中心的流水線工作單一,相信開關及旅遊業復蘇後,接種中心也會退場,他也期望重操故業。

飲食業:鼓勵樓面廚師 暫轉院舍護理

第五波疫情的堂食限制較前四波長,目前延至4月20日。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林千國表示,該會會員人數約1萬,約56%是婦女,年齡多為45至55歲,主要於酒樓和婚宴場地任職。從業界角度,他不希望工友轉行,因首四波疫情緩和後,發現不少工友已轉做地盤、保安,食肆重開後招聘困難。他估算疫情時轉行的會員約有700人,「轉行後再回來的誘因不大,因飲食業時間困身,這兩年情况不穩,如要養一家幾口或40多歲,做師傅或樓面的,都不會回來」。保安與食肆薪酬相近,但工時較彈性,部分人6時下班後,還可以去婚宴場「炒散」。故此,他傾向為工友提供技能或職業培訓,申請政府資助,讓工友短期進修之餘可有小量收入。

有300個護理員職位 不設門檻

不過,這波疫情的打擊來得沉重。他指飲食業不像旅遊業「冰封」,故政府沒向業界開設職位空缺,但現時酒樓相繼停業,工友前景迷茫,亦無法申領1萬元失業補助金:「政府和勞工處角度,那不是失業,仍是員工。」雖曾向政府反映行業情况,但沒有回應。因見院舍缺人,他便向工友發放護理行業資訊,陸續收到查詢。近日他見安老服務人手配對公司提供了300個護理員空缺,月薪為$37,680至$46,560,不設門檻,由機構提供5天的護理員課程。

有工友見到待遇優厚,恐防是騙案,於是林千國向立法會議員查證,知悉是內地覓人手困難:「據說現在內地人沒興趣來香港做,就臨急臨忙把空缺推出來。一直都沒公布,沒計劃。」工友反應熱烈,同時期望護理員薪酬能長期維持這水平,並有防護措施和安全工作環境。他覺得飲食業尤其是樓面職員,會較易適應護理行業,因他們在酒樓也需經常招呼年長客人,如負責VIP房的更加眉精眼企,只需在培訓中學習藥物、餵飯等實務知識,應可上手:「護老行業要有心,老人家或固執或耳背聽不清楚,樓面工友會較殷切細心。」雖然面對業界流失,但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工友解決生計,日後若飲食業復蘇,再提高待遇吸引新人入行,「或者有興趣的始終會回來,現在最重要是解決生活」。

【抗疫援手篇】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