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餐飽:大嘥鬼、meme圖活現餐桌 台灣媽媽造型料理 港元素添玩味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17日

【明報專訊】如何令家中大帝好好吃飯,可能是家長每天最大的煩惱。蛋撻只吃撻皮,提子只吃提子肉;吃飯前說想吃意粉,煮好放到他面前又說不想吃了;昨天明明很喜歡雞蛋,今天又哭又鬧不願放入口。facebook專頁「暴龍媽媽」版主Ida家中有一個6歲的「小暴龍」,她花盡心思設計卡通食物,希望吸引兒子多吃幾口,又在家開茶餐廳、小食檔,寓吃飯於遊戲,下廚也成為他們疫情下的親子活動。

妙用食材 提子做鬈髮、雞髀變公雞

多啦A夢、蠟筆小新是這兩年才開始出現在Ida家的飯桌,「因為疫情多了很多時間在家,比較有心思做這些事。說真的疫情之前,我煮飯真係比較求其,不會搞這麼多花款」。疫情前,Ida的兒子還小,幼兒適合吃的食物不多,她多數煮較清淡的食物給兒子,幸好兒子小時候不太偏食,水煮菜、肉和米飯、粉麵也能餵飽他。直到一兩年前她第一次用食物模具做出小熊、小兔形狀的飯,兒子十分喜歡,自此她就開始參考日本、韓國媽媽的分享,鑽研造型料理。

她由跟別人食譜模仿多啦A夢、迪士尼卡通人物入手,再自己創造有香港特色的有趣造型,例如把飯和雞蛋拼湊成大嘥鬼的樣子;墨魚汁意粉當頭髮、方包當臉,加條餅乾扮煙,變成電影《功夫》裏的包租婆,「等到我技巧慢慢愈做愈好,就開始想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做,例如日本媽媽會做日本卡通,我就開始做一些得意的東西」。

熟能生巧後,Ida學會如何靈活運用合適的食材,剪剪貼貼成不同圖案,例如把提子擺成花師奶的波浪髮型、雞髀轉個角度就變成公雞,「做多了,看到食材就會好有觸覺,例如看到火腿就會覺得,這可以做花,或者做胭脂,一見到那個食材就會想到可以做什麼」。火腿是她最常用的食材之一,另外芝士也常用來做卡通人物的臉,紫菜就可以剪成細條,當畫筆用,畫出人物的輪廓,例如她試過用紫菜細緻地拼湊出8號風球「李氏力場」的meme圖。要做得活靈活現,Ida的技巧是找出卡通人物至少3個特色,只要複製特色,就能似模似樣,「例如多啦A夢,找到3個特色,做到就會似。多啦A夢的鼻子一定連着它的兩隻眼睛,另外它的兩隻眼睛也要連在一起」。

造型料理不能餐餐煮

除了畫功和觀察力,做造型料理也要夠細心,剪紫菜絲要細心,擺放位置也不能錯。但要逐條紫菜剪,逐條紫菜放對位置,要花不少時間和心機,「我以前動作非常非常慢,起碼要搞一個鐘」。Ida笑說以前不熟手時,兒子等到不耐煩會催她做快點,於是她前一天晚上剪好紫菜絲,第二天再擺盤,現在她做慣做熟,10分鐘內就能拼好多啦A夢。但這種功夫菜不能餐餐煮,Ida笑說要保持新鮮感,不能讓兒子以為是理所當然,「如果餐餐都做的話做死我,可能一個禮拜幾次,無可能餐餐都這樣,我也想不到有什麼新圖案可以做,就普通吃白飯、餸 」。兒子之前上學的小食便當盒,通常也是三文治加點水果,三文治夾心是蛋絲、肉鬆,加上藍莓,顏色已經十分豐富,「早上時間不是很多,我不會像現在雕花那樣整到咁靚,我會用日本便當的牙籤,那些可以重複使用,就已經好ok」。

【食譜分享】

水果造型飯糰

火龍果造型飯糰:

小量火龍果汁拌入白飯染色,用保鮮紙包裹飯糰,揑成碗狀作為火龍果的外皮,中間加入白色飯糰(裏面可以加入喜愛的餡料),灑上黑芝麻即可。

黃西瓜造型飯糰:

水煮過後的西蘭花搗碎拌飯,作為西瓜綠色果皮。白飯加入小量薑黃粉攪拌。將適量綠色飯糰、白色飯糰、黃色飯糰依次放入三角飯糰模,壓平加入喜歡的餡料(肉鬆、蛋絲等),再以同樣的次序蓋上不同顏色的飯,壓實,然後灑上黑芝麻即可。

奇異果造型飯糰:

水煮過後的西蘭花搗碎拌飯,放在保鮮紙上揑成圓形,在圓形外圍搽上一層沙律醬,沿着外圈沾上肉鬆。芝士片裁出圓形放在飯糰中間,將黑芝麻圍着芝士片,即可!

小貼士

利用紅色火龍果汁拌飯染色,只需少許點即可,建議一點一點慢慢加入,一次加太多可能顏色過深,而且飯會太濕。由於只加一點點,基本上是吃不出火龍果味,純粹染色而已。

在家「開茶記」 自製常餐 兒子化身伙計

記者訪問Ida的那個下午,她煮了番茄燉飯,「我想好多小朋友都很喜歡吃番茄,有些甚至餐餐都要吃番茄,酸酸甜甜,有汁可以撈,他們就好鍾意,所以有時如果午飯想快煮,就會煮這些又簡單,他又喜歡吃食的東西」。Ida把飯菜設計到色彩繽紛,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增加兒子的食慾,願意嘗試不同食材。幸好兒子不算偏食,喜歡吃蔬菜、水果,連西芹也吃,不過有時口味就有點變幻莫測,「他一時時,最近就不吃雞肉,之前好鍾意吃烏冬,但最近不吃。我覺得小朋友都是一時時,你要不停轉餐單,好像玩玩具,這刻他不喜歡玩,但你過一排拿出來,他又好似ok」。Ida主張不要強迫小朋友吃他不想吃的食材,加深他對食物的負面印象,今天不吃就由他,過一陣子換個花款出現,可能他就會願意嘗試。

Ida的創意靈感多數來自兒子,看兒子最近喜歡什麼,如兒子那期喜歡大嘥鬼就做大嘥鬼,最近兒子迷上外太空故事書,她就製作出一整個星系,用水果、早餐穀物做星球。兒子開到聲要求想吃什麼,她也多數配合,前陣子兒子說想在家開茶餐廳,於是他們坐言起行,Ida煮沙嗲牛肉麵、多士常餐,兒子就寫價錢牌,爸爸放工回來就扮演客人,兒子做伙計,要幫忙下單、送餐、執枱,大人細路也覺得好玩,「他自己畫了茶餐廳招牌,貼在我們家大門口,經過我們家的人都會看到,到今天仍貼在門口。他說希望有天會有人來我們家吃飯。小朋友好天真,其實是好好的機會可以一家人玩扮茶餐廳」。之後他們還試過在家開麥當勞、小食檔,兒子做小食檔老闆,要計算價錢,找錢給顧客,剛巧他就讀小一,正在學加減數,馬上學以致用。

來港10年 感台港文化差異大

6歲兒子有時會進廚房幫忙,親子一起做pancake、壽司,兒子負責打蛋、洗米、用紫菜裝飾,下廚變成他們不能外出時的親子活動。Ida說只要大人從旁指導,小朋友也能夠負責不少工序,「我覺得大部分小朋友對廚房都有好奇心,我煮飯時他都會過來𥄫吓,或者想幫手。有些家長會說不要入廚房,好危險呀、有火呀,其實我覺得與其教他不要進來,應該要教他正確觀念」。Ida家是開放式廚房,更難完全禁止小朋友接近,所以她從小就教兒子廚房什麼地方可以碰,什麼地方不能碰,要拿利器、高處的東西就要請媽媽幫忙。兒子現在懂得自己用熱水冲杯麵,最近Ida正教他煎雞蛋。

Ida是台灣人,10年前嫁來香港,作為在香港育兒的台灣媽媽,她感受到台港兩地的差異。就她所見,香港的全職媽媽相對較少,而她的台灣朋友多數是全職媽媽,「我有好多朋友生了小朋友之後,至少會做一兩年全職媽媽 」。她猜想這跟台灣的法規有關,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子女滿3歲前,雙親可以申請育嬰假留職停薪,每次最少放6個月,最長可放2年。香港在職媽媽較多,多數家庭會聘請工人照顧小朋友,「台灣不會請工人姐姐,不流行,我們叫看護,如果家中有人生病才會請一個護工回去。可能會請鐘點阿姨執屋,但請工人姐姐在家中長住,什麼都照顧就無」。她曾在facebook分享一個聖誕料理食譜,有讀者之後私信自己的完成品給Ida看,十分漂亮,但原來不是這名媽媽親手做,「她將我的料理給工人姐姐看,工人姐姐再跟着做。我覺得可能台港文化分別就是在這裏,香港媽媽會覺得好靚,跟住就把相、食譜給工人姐姐」。

網上分享小手工 訝異迴響大

記者訪問Ida的那天早上,她剛剛跟兒子一起做手工,「我們有些廢紙箱,我兒子說『媽咪我覺得這個可以做坦克車』。我今朝就跟他討論可以點樣整」。Ida覺得台灣文化比較流行自己動手做手工,Ida小時候媽媽是幼稚園老師,從小就常跟她做手工,她現在也很喜歡跟兒子一起DIY,聖誕摺紙、中秋做燈籠、新年做風車,她把製成品放上網分享,想不到香港媽媽的迴響很大,「我之前做燈籠,自己覺得好普通,但大受歡迎,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香港不做燈籠的嗎?我有時候問我老公,不知道為什麼這個post這麼受歡迎,我新年隨便做風車,你們不做風車的嗎?風車我從小到大都識做,說做就做,不用上網看教學的呀」。

港台文化差異不少,但有一個共通點:無論是台灣媽媽還是香港媽媽,都需要一些me time。小學復課,Ida直言十分期待把兒子送回學校,「這幾個月太攰喇,之前他上學,我整完小食盒,可能自由幾個鐘,其實輕鬆好多」,儘管又要頭痛每天小食盒帶什麼好。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