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實驗企劃 博物館年輕化 探討網絡演變 連接世界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30日

【明報專訊】除了商界走入實驗室研發新技術,近年不少藝術機構亦成立實驗部門,令步入僵化的博物館不再只停留於常設館藏,透過積極吸收新展品而變得貼地。如英國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企劃,收藏當下社會的新設計和製作,貼合時代脈搏。巴黎Centre Pompidou亦於2017年開發了Mutations/Creations展覽企劃,剛完結的Worlds of Networks便是其中之一,探討網絡這個概念的變化。

結合藝術、科技及工程

過往博物館大都以歷史、名作等較為老本的展品,作為吸引遊人的籌碼。但在世界資訊暴升的時勢,具名氣的經典作品不再理所當然地吸引到大眾,跟大眾產生關連。不少博物館均透過策展手段來活化,將新與舊的展品共冶一爐,令博物館年輕化,延展博物館的品牌。這種方法,一方面能讓經典立下現代意義,另一方面亦能帶出新作其實也是誕自歷史累積。Centre Pompidou於2017年開發的Mutations/Creations展覽企劃,便銳意將藝術、科技及工程作品結合,探討科技對人文發展的影響。過往的主題包括發掘立體打印的Print the World(2017),程式編碼的Code the World(2018),生物科技的Designing the Living(2019)及人工智能的Neurons, simulated intelligence(2020)。

作為企劃第5個展覽的Worlds of Networks,探索網絡這個概念的意義,貼合疫情下網絡如何在隔離情况中發揮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功能,亦包括時下熱門的區塊鏈應用。展覽所佔空間不大,分為Global Network(全球網絡)、Critique of Networks(網絡批判)、Knots and Reticulations(結與網)、The Living Network(活網絡)共4個主題,合共60多個參展單位共100多件作品。

展覽探討網絡這個概念的變化,先從網絡這個字說起。文字有趣的地方,是很多時能夠延伸成不同意思,每個字也可以發揚光大成創意源頭。在法語領域,réseau(中文為網絡的意思)的字源最早回朔至12世紀的retis,意指繩結與繩網,亦與古羅馬建築技術Opus reticulatum相關。至於英文的network這個字,最早可在16世紀的Geneva Bible中找到,並在17世紀收入牛津字典,意指生物內的網狀結構。

網絡全球化 塑造「世界觀」

時至今日,網絡這個概念,自然演變成世界各地的連接,亦促進全球化的發生。貼合這種現象的Global Network展區中,可找到美國藝術家Allan Kaprow的作品Hello, 1969,是全球首個用到互聯網技術的互動短片。場內亦能找到Constant Nieuwenhuys的建築模型Spatiovore, 1959,展現建築如何連接世界各地的New Babylon企劃。當然,網絡亦有它的另一面,Critique of Networks展區呈現的,是網絡監控及網絡全球化塑造而成的「世界觀」,如Diller Scofidio + Renfro, Laura Kurgan, Robert Gerard Pietrusko及Columbia Center for Spatial Research合作的紀錄片裝置In Plain Sight, 2018,便透過地球日夜的衛星圖片,呈現出世界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連成一片。Knots and Reticulations部分則以工藝為本,如Sheila Hicks的繩結藝術到Marcel Wanders將工藝與工業技術結合的Knotted Chair。The Living Network部分則可看到Studio DRIFT的Flylight, 2022等作品,突出網絡本身也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生命體般的存在。

■Worlds of Networks展覽

網址︰www.centrepompidou.fr/en/program/calendar/event/6lEXdWo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