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生活圈:斜行升降機啟用背後 葵涌邨民「成功爭取」之路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01日

【明報專訊】葵涌邨斜行升降機上月初啟用,從此居民上落可免爬「百步梯」。上集「大澳篇」行經島上酒店,亦備有斜行升降機,不過葵涌邨的一部作為公共設施是首例,背後藏着比百步梯漫長得多的「成功爭取」故事,是當區街坊20年不放棄終等到的成果,記者尋得「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一個聯絡電話,撥通後聽到一把溫文懇切的聲音:「你好,我是張繼炳」,「炳叔!你就是我想找的人﹗」請炳叔帶路到邨內走一圈,沒料到一見面他就拿出預備好的大疊導賞資料,文件第一頁:1964年10月14日……

【導賞員:炳叔】

我12、13歲從澳門來港,從1960年代就住在「葵涌新區」的七層徙置大廈,1990年代重建時街坊爭取原地安置住在葵涌邨,我一住超過半世紀,由公園改名到斜行電梯,來走一圈認識邨民「成功爭取」之路吧。

【一小時我去到……】

炳叔退休後常常繞葵涌邨散步,繞一圈大約半小時。從最早期興建的春、夏、秋葵樓起步,到另一頭的亞斯理長者鄰舍中心,回到「百步梯」附近的百、合葵樓,就是一圈,有時他會到商場平台,再乘電梯通往大窩口邨,與昔日徙置大廈街坊聚頭,當年居民在重建後各散到葵盛、青衣等地居住,現亦成為炳叔的探老友、家人「飲茶生活圈」。而前區議員黃潤達就形容當區有4個山頭:葵涌、大窩口、葵盛、葵興,雖從地圖上看是相鄰地方,但高度不一,因此有需要加強當中連接,才方便這個建立多年的街坊圈子上落聯繫。

【我的生活圈】

街坊自主關注組:唔堅持爭取一定冇

翻開資料夾,陳年租住證影印本上附小張合照,可見炳叔17歲的模樣,時值1964年。炳叔父母是澳門艇戶,帶着兒子來港後沒上岸,讓炳叔與3個弟弟隨叔嬸一家及祖母生活,共9人住進「葵涌新區」第25座兩個單位,當時每個單位月租28元。1990年代葵涌邨重建,炳叔約我們在春葵樓樓下等,提及最早建成的春、夏、秋葵樓三幢樓,當初並非全作公屋,「原先這邊有兩座是居屋,得一座公屋,邊夠我哋分?」於是居民成立重建關注組爭取原邨安置,「都要好辛苦爭取,官員常說沒地方了,『你們搬遠些不緊要啦』,但我們好多老人家,在這個區住了三四十年,要突然去大窩口或青衣,怎能適應?」他憶起當年街坊相當齊心,記者後來聯絡關注組另一中堅成員79歲的群姐(鄧麗群),她說其時放工便去開會,「我們說不會走,搵剷泥車來剷我哋吧,於是就畀番呢度我哋」。

邨內設施事務 街坊商量畀意見

重建關注組至1999年註冊成為「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炳叔今天是關注組的秘書,沿這條導賞路線,他介紹邨內「十景」,都是街坊「成功爭取」的結果,就如家附近的大公園起初命名「大窩口道公園」,2000居民聯署促康文署改名為「葵涌新區公園」;行至商場,他談起參與反對賣給領匯,「聽到佢要賣,成班街坊喝住佢,唔好呀,你賣咗畀佢,街坊咪食貴嘢?」至今街市仍由房委會管理,炳叔不時從商場通往平台,那裏有安老院及幼稚園,他常去探訪了解服務,記者問,這樣不就是在做街坊保長嗎?他謙遜笑笑,「係呀,一早十幾個電話」,要覆診打電話約時間找張繼炳、長者找人陪看牙醫又找張繼炳,不只他有求必應,記者致電關注組主席標叔(鄭標)談談,快90歲的他也提到去年見到一個婆婆拿覆診紙茫然站在已遷出的區議員辦公室外,標叔亦幫眼看紙上覆診時間,不過現在年紀大了,他就少帶街坊去看醫生。

繞到商場後方,有座小巧的茵葵樓,只20層,原來當初是個小公園,「那時不夠地方起一、二人單位,當時房委會說沒有地方,街坊話呢度咪有地方囉,但房委會說地方屬市政局管,街坊多次跟市政局商量,不斷開會,後來市政局答應了,房委會就願意起」。沿大窩口道兜圈,路邊是座天后廟,街坊行過都拜一拜打聲招呼,廟後的樂葵閣旁有條「秘密通道」穿出秋葵樓,這鋪平了的小路也是爭取成果;回到夏葵樓外的小片休憩地,正遇上群姐落樓,二人熟稔地問好,旁邊長椅上的簷篷亦得來不易,這爭取之路費時4年。

行動力不及從前 仍想把家變好

從「春夏秋」過馬路,百葵樓、合葵樓旁便是百步梯,炳叔臨退休前十年每天落樓梯往光輝圍上班,「那時後生些,60歲仲行得下,現在要扶住行」。早在百、合葵樓仍是工廠大廈時,街坊已提出需要建電梯上落,20多年後終等到電梯落成,標叔說方便了街坊往光輝圍的老人院探訪老伴和買菜,炳叔現在少行百步梯,「以前間中都會上落感受一下,雖然119級辛苦些,但堂梯都有歷史價值嘛。好多嘢唔堅持爭取一定冇,爭取雖然唔係一定有,但都總算爭取過。由2002年到現在,街坊出了很多力,即使不是關注組會員也幫手,他們會問今日去請願嗎?我們都有份啊,一起去吧!」

炳叔憶當年阿叔讓他們一家留在葵涌邨,自己則遷至大窩口邨,「我叔話我都年紀大啦,你哋仲後生,又有個會(關注組),如果離開了這個地方,就唔係呢度的街坊,咁你點搞個會?」炳叔認為這本來是建作居屋的地方,公共空間相比大窩口邨顯得闊落。今天葵涌邨是全港單位數目最多的屋邨,據房委會去年底數字居民達34,800人。記者說這裏好像一個烏托邦,政府提供可負擔的房屋以後,裏面住着的人仍不懈把自己的家變得更好,他仍對未爭取成功的事情念茲在茲,社會層面是爭全民退休保障,本邨呢,還欠一個長者鄰舍中心。他笑言舊日一眾老人家很有辦法,「打動市政局(拆公園起樓),成車人一齊去那邊開會,講到有咁慘得咁慘,有些人喊,有些人說『求下你啦,體諒下我們老人家啦』」。記者問,現在你的年紀也有分量啦,不可照用這套嗎?他笑答現在要改變戰略了,「不是沒有部門負責,而是沒有地方」。不過他坦言招收新會員不易,這時世亦難再有行動,但仍未灰心,「留在這裏,這裏便是自己屋企,各樣嘢唔搞好佢,點住落去呢?」

【規劃這個圈!】

山頭各有發展,公屋欠整體規劃?

與大窩口邨相比,葵涌邨樓宇顯得較有特色及美觀,是否一副「居屋」格局?葵涌邨由1997至2008年分幾期先後落成入伙,房屋署前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認為,非因邨內早建的幾座原作居屋,才見特色設計。自千禧年代公屋避免「千樓一面」,推動因地制宜的設計,「即微觀去看屋邨本身有什麼特質,每個地盤都不同設計,所以在葵涌邨可看到(外觀設計)開始容許有些變化」,但她分析當時居屋與公屋空間設置分別不大,「政府其時推可租可買(計劃),建造時亦想保留彈性,所以兩者質素差不多」。

炳叔站在合葵樓地下的機構「長幼天地」外時,直指屬於葵涌邨較為新建部分的百、合葵樓「規劃錯誤」,沒預留充足位置設長者鄰舍中心。邨尾有服務多年的亞斯理社會服務處長者鄰舍中心,政府資料稱是為長者提供長期護理服務及輔導服務,但在邨頭的春、夏、秋葵樓年長街坊要步行十數分鐘才到,炳叔說長幼天地雖可作活動場地,但未能提供長者中心的服務,「要建中心還差500呎左右,一個長者鄰舍中心要3000幾呎,這是爭個橙只得個桔」。

前區議員黃潤達形容區內是4個山頭,因此在百步梯旁的升降機以外,他亦曾爭取在茵葵樓旁興建兩座公屋,兼建一座升降機塔連接大窩口、葵興、葵盛東,而兩座大廈地下幾層就留作社區設施之用,但因分區規劃圖另外一部分牽涉司法覆核而耽擱了發展,炳叔亦提到部門有預留地方作長者中心,但他們希望房署辦事處與之交換,遷往此處,令中心更近春、夏、秋葵樓街坊。雖然二人着眼點不同,不過黃潤達認為政府部門規劃上少有從地區需要全盤考慮,炳叔也疑問發展百、合葵樓時沒預留設長者中心的地方,究竟政府建新屋邨或新期數時,在不同階段會否預計配合當區隨時間過去衍生的需要?

部門應加強溝通 顧全長者需要

衞翠芷指出,「(政府)規劃不止看邨內,而是整個區域去看,所以你會見到油塘有個大本營(商場),不止服務屋邨,而是顧及當區需要,又如(新屋邨)旁邊如已有大商場,就算人口上萬,都可能不需要加建一個,會看整體規劃」。但她依經驗提出,部門之間有時沒法達成共識,「(當建新屋邨時,)房署第一時間會就建社福設施及學校找社署或教署,大約有幾多呎地,問他們要不要,但這些部門或因人手關係或另有發展方向,與落成時間配合不到,未必會要」。她亦說有另外的做法,是「起咗先再慢慢傾」,「如果唔得就看用來做貨倉或其他設施,亦不會讓其空置浪費地方」。她建議部門應加強溝通,「𠵱家興講以結果為目標,那就要問服務的目的,為老人家好就要顧全他們的需要,而不是去想人手分配(為先),得有點彈性,將這些需要(的考慮)放入設計」。

升降機打斜行,點解唔起扶手電梯?

當天與炳叔試乘新升降機,現場聽街坊問得最多是為何不起扶手電梯,而要花近2.5億元建斜道升降機,有人甚至埋怨「等得來都行咗樓梯」,記者向路政署查詢,該署上坡設施工程師李詠芝受訪解釋,升降機連接上方的葵涌邨與下方的光輝圍,不少使用者是到光輝圍安老院舍的坐輪椅邨民或推手推車買菜的街坊,難用扶手電梯上落。

造價方面,如建垂直升降機需打樁興建,亦比斜道升降機貴10%,但這僅是署方考慮因素之一,他們還考慮到街坊搭垂直升降機後需多走一段路程,以及斜道升降機依山而建不破壞景觀等。炳叔提醒升降機起步時會「chok一chok」,老人家要扶穩扶手,李詠芝說在此亦花了很多時間調整,「我們都緊張這點,測試階段兩部升降機每部測試了4000次,調校增加舒適度」。至於這種升降機會否比較易壞?她指仍需時觀察,「維修技術上是與垂直升降機差不多,至現時亦運作良好,我們也會每星期作檢查」,未來會否有第二部?她說視乎有否合適地點,會視斜行升降機為興建上坡系統的可考慮選項。

文˙ 曾曉玲

圖˙ 莊璇

{ 攝影 } 楊柏賢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