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城門水塘行得多 人工水體又知幾多?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15日

【明報專訊】月前下城門水塘乾涸,龜裂景貌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卻釀成多宗墮坡意外。有家長指帶同子女遊覽,是希望於現場灌輸地理知識。水塘建築特色及周邊生境大家或略知一二,但水塘自身的地理和生態特點的確鮮被提及。然而,公眾這樣一探塘底,是否就能認識這人工水體?有環保團體於本月底及下月初舉辦免費網上導賞團,其中一站是城門水塘集水區,或正好提供解答。另外,有行山組織認為現在是加強公眾教育和審視法例的時機。

認識水塘首選 路線簡單 佈局分明

網上導賞團由綠色力量主辦,地點包括大潭水塘群集水區、船灣淡水湖集水區及近月較多人到訪的城門水塘集水區。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解說三者之中,城門水塘集水區有較豐富的河溪生態,水量充足。因為其主要河源是大城石澗和草城石澗,前者起點是香港最高的山嶺大帽山,河溪兩邊的林木豐茂,有遮蔭和保護水土之效。同時,它方便易達,花一天已可輕鬆繞遊一圈。大潭的4個水塘散落山谷之中,路線曲折;船灣淡水湖則屬高難度路線:「是四、五星難度,我未走過一圈,走一段我都覺得辛苦。」而且,城門水塘除天然石澗外,只有一條從荃灣上花山而來的引水道,整個集水佈局最清楚。大潭有十多條引水道在4個水塘間交錯相接;船灣的用途主要是儲存東江水,亦有小部分從北面涌尾,以及東面一帶小山崗集得的雨水。

水塘隱身山峽,波平如鏡,他說驟眼看如像湖泊:「其實香港沒有正式的天然湖泊,雖然水塘外貌好天然,但並沒有一個天然生境是這樣的,與湖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亦完全不同。」湖泊通常位處下游平緩低地,有河流流經、不絕流動。香港的水塘一般選在上游處的山谷,出水口窄且兩側為陡坡,以增加儲水量。雖為人工建設,但他指考慮成本,挖鑿規模應不大,主要是興建攔截水流向下的水壩,以及抽水的管道設施。另外,因要定期抽調食水,水位升降幅度會比天然水體大。他估計唯一與山谷水塘環境相似的天然水體,就是地震後山泥傾圮所形成的堰塞湖:「山泥堵住河水,就會在河谷間有這樣一潭水,但它不穩定,有大水就會冲走,不會是持久的生境或有適應此環境的生物。」船灣淡水湖則是特例,其選址不在山谷,而是劃出海灣位置,抽走海水來儲淡水。

水塘一般設在像V字的峽谷,但就近月所見,那龜裂的塘底開闊平坦。他解釋下城門水塘較特別,是為蓄洪而建。其容量約為城門水塘的三成,水務署回覆指,這水塘水位一向保持較低水平,以預留容量在雨季收集雨水,減低水塘溢流和下游地區水浸的風險。「因它主力非儲水,是後備用途,印象中隔幾年就乾水,有時會龜裂,因疫情大家留港才留意到。」另外,並非每個水塘集水區都設這樣的蓄洪水塘,要視乎水量和地理位置而定。城門水塘下面有大圍市鎮,就不能直接任水排走。臨海的船灣可讓水直接流進大海;大潭篤水塘有同樣功用,但滿溢後仍可排洪至大潭港。

維持水質清澈 靠佢哋

水塘特徵與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它不同泥灘或濕地,由於堤岸陡峭光禿,雀鳥難以站立覓食,一般只吸引到鴨和猛禽如鷹、鵰。但因水體闊且深,靠潛水捕魚的鴨常空手而回。這樣的堤岸不利植物生長,未能為水中小動物提供庇護,「生態較單一,都是大魚食小魚的情况」。大雨或會把部分河溪的原生魚類冲到水塘,但因為生態環境不合適,一般來說魚類不會大量游進去。

故此,現於水塘所見的魚類,大多由人類刻意放進去,如水務署會定期把鯿魚和大頭魚苗放入水塘。「一潭死水好危險,會有些藻類爆發或影響水質,要過濾毒素和雜質的成本好高,故用不同食性的魚處理污染物,維持水質及整個集水區的生態環境。」在非繁殖季節,即每年9月至翌年3月,市民可向水務署申請牌照到水塘釣魚。另一種水塘獨有「生態」,就是有許多放生的動物,他和同事見過熱帶魚、巴西龜、田雞和螺等,雖然水質清澈,但由於地勢陡峭,經常抽水致令水文複雜,動物未必能夠適應。若靠政府派員捕捉或「一物治一物」的天敵方法,均難以根治問題,他認為最關鍵是要教市民。他在大潭副水塘就經常見到藍刀魚、錦鯉,「遊人見到只會整袋麵包去餵,沒意識去想為何有這物種,牠不應該出現於此」。

由於水塘活動受《水務設施條例》規限,若沒獲許可,遊人要了解水塘中的生態環境,只能靠目測和用望遠鏡,所以生態觀察者多把重點放在整個集水區範圍。以城門水塘為例,集水區總面積達2400多公頃。當中有天然河盆,包括大城石澗、草城石澗及四城石澗等;另有一條全長約9公里、由水務署闢建的引水道,流經下花坑、上花坑、白石橋坑、牛寮坑、大曹石澗和大圓石澗等,以攔截其他河盆的河水,引流到城門水塘,面積約佔1000公頃。引水道雖經過少數民居如大帽山的川龍,但因恐人類活動和非法排放會污染水源,並不會於該處截水。

水塘生態與周邊生態

組織「山城縱走」成員區以駿指在水塘雖見到大嘴烏鴉、麻鷹等,但要觀察生態,多會去看支流、風水林、城門標本林、四城林徑等地。清晨可觀察林鳥,夜行可看兩棲及爬行動物,於溪澗亦不時見到小型哺乳動物如針毛鼠,「可以說水塘生境的重要性來自水塘附近」。另一成員莫智傑指出,城門水塘是沙田往荃灣山徑的必經之路,而且四通八達,有人到蝴蝶園數蝶、有人放模型飛機,是老少咸宜的去處。這片集水區的生態,會直接影響水塘自身環境。呂德恒說:「水塘有近百年歷史,理應要保養。但從沒聽過因淤塞或沉積變淺,要大規模抽乾,動工挖深它。」他解釋這是因為集水區養護得宜,減少表面徑流和水土流失,經過泥土和溪流進水塘的雨水量穩定,並得到不同有機物過濾。2018年浸大國際學院與綠色力量的「香港市民對郊野公園之意見調查」顯示,市民對郊野公園有集水區和提供香港淡水資源,以及防止水土流失這兩個功能的認識偏少,不清楚郊野公園有建設及保護集水區之用。呂德恒希望透過導賞向公眾介紹「生態系統服務」,亦即人類如何從生態系統中獲取利益,例如食水。

坊間多指「乾塘」與氣候變化有關,「山城縱走」就曾懷疑肇因是始於2019年的「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工程。該工程要建造一條貫通九龍副水塘及下城門水塘、長約2.8公里的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收集的部分地面徑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為九龍副水塘騰出更多蓄洪空間。其計劃項目簡介列明施工期間,需降低下城門水塘內的水位。不過水務署回覆市民查詢時指,水位偏低與工程無關,而是雨量減少及水務署的恆常調水作業所致。負責工程的渠務署回覆本報查詢指曾於去年10至11月要求把下城門水塘的水位降低約2米,「因配合工程降低下城門水塘的水位為臨時性質,對生態的影響微乎其微。渠務署在去年10至11月期間亦進行環境監察,確定相關工程沒有對下城門水塘的生態構成影響」。莫智傑針對水務署的回應說:「 季度雨量跟去年差別不大,我經過下城門多年,個人認為與調水作業關係較大,但難有實質證據。」呂德恒則指2米不算多,由於水塘水體生物多樣性較小,相信即使一般工程令水位升降,亦不會明顯影響生態。

檢討法例 公眾教育

雖然今次乾塘的成因難以追溯,但區以駿和莫智傑均認為應着眼於法例檢討和公眾安全教育上。香港約三成土地被劃為集水區,面積達30,000多公頃,均受《水務設施條例》監管,但條例於1974年制定,二人認為條文過於空泛,亦不符實情。如第30條「污染」的定義為「跌落或被冲入或帶入構成水務設施部分的水中」或「進入構成水務設施部分的水中或在其中浸洗或冲洗」,二人覺得乾涸塘底存灰色地帶,因不屬「水中」。區以駿說:「條例沒列明不可進入水塘沒水的範圍。現在水務署以這條例為由,也沒說明觸犯哪一條。如此封路規範遊人行為,似乎沒有合適的法律基礎。」這亦造成執法不清,如城門水塘附近、得官方推廣的「水畔千層」,同屬水務設施範圍,但遊人經常在水退時走進去拍照,予人條例時鬆時緊之感。莫智傑說在香港溯澗由來已久,但按條例其實同樣犯法,「行山時好熱,經過溪流,取水去洗手洗臉,已經犯法」。他們期望法例能與時並進,明確指示市民。此外,他們指家長帶子女到水塘認識生態不是壞事,只是不一定需親自走到塘底。意外頻生,可見公眾缺乏評估環境危險的意識,如沒留意兩側的鬆散沙石,甚至有人游繩或徒手爬下。區以駿覺得署方有責任推廣行山安全教育,現在直接圍封了事,有點因噎廢食:「就好似小朋友夾到手,就以後不可以開門,是否最好的方法?」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