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月前下城門水塘乾涸,龜裂景貌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卻釀成多宗墮坡意外。有家長指帶同子女遊覽,是希望於現場灌輸地理知識。水塘建築特色及周邊生境大家或略知一二,但水塘自身的地理和生態特點的確鮮被提及。然而,公眾這樣一探塘底,是否就能認識這人工水體?有環保團體於本月底及下月初舉辦免費網上導賞團,其中一站是城門水塘集水區,或正好提供解答。另外,有行山組織認為現在是加強公眾教育和審視法例的時機。
【明報專訊】月前下城門水塘乾涸,龜裂景貌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卻釀成多宗墮坡意外。有家長指帶同子女遊覽,是希望於現場灌輸地理知識。水塘建築特色及周邊生境大家或略知一二,但水塘自身的地理和生態特點的確鮮被提及。然而,公眾這樣一探塘底,是否就能認識這人工水體?有環保團體於本月底及下月初舉辦免費網上導賞團,其中一站是城門水塘集水區,或正好提供解答。另外,有行山組織認為現在是加強公眾教育和審視法例的時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