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設計達人翻新四季 融合古今顯香港對比美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當年我設計香港置地文華東方酒店的時候,同一時間香港四季酒店開幕。項目的挑戰很大,因為四季擁有維港海景,置地文華卻沒有美景。但就在17年後的今日,here I am! 」室內設計師Peter Remedios口中那個極具挑戰的設計項目,為他在香港以至亞洲贏得不少名聲,開展在亞洲事業版圖。多年後他重返中環,為四季酒店翻新客房、套房與電梯大堂。這兩間位處中環核心、同年開業的奢華酒店的設計,繞一個圈,最後都是出自同一設計師的雙手。

酒店是旅客認識城市的門戶,Peter的設計強調地方特色。「我選擇設計是因為我對文化很感興趣,如果我們能夠將當地文化呈現,幫助他人理解,會不會是以另一種方式促進世界和平呢?」

「形容香港為東西文化交匯太膚淺」

無論是學校教科書,抑或官方的對外宣傳,總形容香港為「東西文化交匯之處」,「但我覺得這種看法太簡化、太膚淺了,這個城市有很悠長的歷史,她的性格遠不止於此」。在香港出生、回流生活10幾年的Peter認為,香港是一個充滿「對比」的城市,走在其中,不難見到「嶄新的大廈旁有古舊建築,富有與貧困相鄰,文化事業倚傍着科技行業,西式文化與亞洲文化相融」,具有不同層次的對比。他甚至看出在香港人那現代、新潮的表面下,內心仍深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影響,無論是對家庭抑或教育的看法。城市的本質是對比,他將此反映在設計上,把現代與傳統共冶一爐。

用心學當地文化 孕育成功設計

Peter說:「最好的水墨畫出自宋朝,最美的家具來自明朝。」從步出四季酒店電梯一刻,沿路掛有山水畫作,一直延伸至客房內。打開大門,在簡潔低調的現代裝潢中點綴了開放式飾架,添上瓷器、玻璃飾品等。牀頭櫃又以明代家具為靈感,將飾面拋光處理,突顯天然木紋。當中不止考慮美觀,還兼具實用。他的指尖滑過牀頭櫃的弧形邊界,說即使黑夜撞上亦不怕受傷;邊位都特意加高,倒瀉飲品不會濺到四周。他說好的設計需先預測用家的需要:「奢華的設計不是用上昂貴的物料堆砌而成,而是有人在設計時想起你的需要,為你而設。」大師如是說。

聽着Peter以英文解說散落於房間各處的中式傳統元素,不禁好奇他如何熟知這一切。他指每個項目都會花很多心力做好資料蒐集,尤其大部分設計都要反映地方文化,學習當地文化自是基本。他的代表作之一日本京都麗思卡爾頓酒店,藉設計訴說京都文化,向這座千年古都致敬。「我當時想到以一個詞形容京都:神秘感」,這座古都的文化、歷史深厚,但很多人只見其表不見其髓。「你知道日本的禪宗文化其實是從中國傳入的嗎?」他冷不防拋下這條問題,隨口說起中國文化怎樣影響周遭的日本、韓國,感嘆明明中國有很精彩的文化,但他的中國客人卻不懂得欣賞,只一味追求摩登。

話鋒又轉回日本,他說今日常流傳的禪(zen)、侘寂(wabi sabi)等日本美學及文化,即使是日本人亦未必清楚其分別,但當時他就要將這些元素反映在設計上,於是翻閱大量書籍、梳理歷史,又頻繁到當地考察、學習,才孕育出今日的設計,甚至有旅客以為酒店是由日本人設計,他說這是他得到的最大讚賞。

「其實我本身很討厭歷史,覺得只是不斷在背誦年份,沉悶得很。」但在學時期翻閱過一本講解世界建築轉變的教科書,慢慢見到歷史怎樣影響建築。他舉例說,今日在西班牙所見的阿爾罕布拉宮、哥多華主教座堂等壯麗的摩爾式建築(Moorish Architecture),具馬蹄式圓拱、亮麗的青花瓷磚等,就是西班牙被摩爾人(Moors)統治時建成。「這些全部我都覺得很有趣,突然間歷史對我有意義了!」自此他就一頭栽入歷史,但為項目研讀史書,不沉悶嗎?他笑言:「曾經有人跟我說,當你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你就不會再覺得自己是在工作!」

入行逾30年的Peter,對設計的興趣早在童年展現。在其他小朋友鬧脾氣要求父母買玩具時,他就知道父母一定企硬不買,索性自己動手做。先是用卡紙,大一點就進化到用木頭。喜歡海洋的他為了體驗在海上航行的滋味,甚至試過自己伐木,又取用媽媽用剩的布,一手一腳將小船改裝成帆船,他笑言:「媽媽應該頗傷心,因為我用光她的膠紙、膠水做自己的玩具!」長大後順理成章修讀設計課程,1980年代畢業後在美國開展事業,成為Chhada Siembieda Remedios的初級合伙人。

向貝聿銘學習 提高目光

「當我仍是年輕設計師時,早期的一項工作是負責紐約四季酒店的設計,有機會跟貝先生(貝聿銘)與他的團隊合作,從他身上學到很多。」置身在紐約的摩天大廈群內,以石材覆蓋的四季酒店今日看仍是經典。Peter憶述當時貝聿銘着他設計時要用完整石板,不能裁開。「當下覺得,這要求會否太嚴苛?」他為了驗證這個做法是否可行,特意到華盛頓,看看貝聿銘設計的另一建築——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他真的做到!」雖然已事隔多年,但再說起此事Peter仍難掩當時震驚,不得不為大師設計而折服。「你留意紐約四季酒店的大堂,轉角位的石材不見連接處,因為這些部分在工廠製造時已處理好,驟眼看就如一塊完整的石材。」後來在京都麗思卡爾頓酒店的項目,他在應用石材時都有參考貝聿銘的做法。「我經常相信,與一些很能幹的人共事,可以將自己的目光、標準連帶提高。」

愛香港大自然 閒時西貢郊遊

憑着創新的設計,對細節力臻完美,Peter陸陸續續為多個奢華酒店品牌設計,作品見於世界各地,如慕尼黑文華東方酒店、安縵度假村、北京柏悅酒店等。好一段時間,他頻繁穿梭於美國與亞洲多地工作,幾乎每兩星期就飛一次,身心疲累得很。經歷金融海嘯後,酒店業大受衝擊,他有感在美國發展前景有限,於是將事業基地從洛杉磯長灘遷回出生地香港,一住便12年。

他將目光投向靜謐的維港,說香港與他住過好一段時間的三藩市很相似,都有一個港灣。看着水流平緩地流動,若隱若現地折射出光線,時間彷彿凝滯,讓他平靜下來,好好思考。「自從疫情以來,很多人發現香港有很美麗的戶外環境,有山徑、海岸、島嶼……不說不知,香港原來有200多個小島,但在洛杉磯郡只有2個!」Peter很喜愛城市與大自然如此接近,時常與家人到西貢附近的小島郊遊,夏天去大浪灣、浪茄的海灘曬太陽,冬天自己開船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行山。他說,香港有如一塊寶石,還有很多地方等待他發掘。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