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囍帖街》到《鏡中鏡》 思考廣東歌下一輪盛世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24日

【明報專訊】看書名《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自然想問,那個「下一輪廣東歌盛世」是何時?如今廣東歌成為凝聚香港人的重要場域,此書3名作者陳嘉銘、吳子瑜和海邊欄認為2010年,就是那個承先啟後的時間點,從人們炫耀自己不聽廣東歌的時代到今天,他們眼中香港樂壇如何走到今時今日?

要說當今樂壇,有個團體不得不提,陳嘉銘接受記者訪問時,早早便說:「為什麼MIRROR會爆紅,這『爆紅』不是今天的事來,是很多前人留下的工夫,承接下來到今天。」3名作者由去年初醞釀到開始書寫,那時MIRROR還未如此大受歡迎。3人寫作時努力令文章貼近當下,連MIRROR成員姜濤在今年推出的《鏡中鏡》,在書中亦有觸及。

「MIRROR爆紅是前人留下的工夫」

陳嘉銘為文化研究博士,曾於中大及恒大任教明星研究及流行文化學科,他以文化研究知識為此書定下4個章節,第一章〈香港有樂壇——從社會背景再出發〉,勾勒香港樂壇工業版圖、電視台的興衰交替、頒獎典禮與選秀節目發展等;第二章〈由大娛樂家到小眾歌手〉,主要以文章研究個別明星,包括容祖兒、鄭秀文、陳奕迅、謝安琪等;第三章〈由創作人到唱作人〉,就有寫歌詞的周耀輝、小克,以及唱作歌手林家謙、方皓玟等;第四章〈由抗疫到追星〉最貼近當下,網絡時代的明星是如何的?姜濤為何大受歡迎?中年粉絲如何追少年偶像?

而陳嘉銘的兩個拍檔,包括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吳子瑜,以及文化人海邊欄。吳子瑜曾出版《紫色的秘密:楊千嬅歌影二十年》,而他在本書亦有一篇〈這吻別似覆水?——2019年之後,從清晰變得曖昧不清的楊千嬅〉。問他為什麼如此喜歡楊千嬅,他說楊千嬅是自己兒時的榜樣,回望自己的成長期,他說:「我的學習好大部分是來自廣東歌。」海邊欄則說廣東歌對他而言不是他者,而是身體的一部分,「能喚起一些(生活的)可能,是我喜歡廣東歌的原因」。

這本書曾考慮採用一個副題,說明書本備忘2010年至今的香港樂壇發展,但後來考慮到廣東歌的歷史是綿延而不是斷裂,由1970年代「起飛」至今其實已有50年,便不下副題限制讀者聯想。而在第一章,陳嘉銘有不少文章從1970年代開始回溯廣東歌的發展,例如本土意識的說法,會提及歌手許冠傑、譚詠麟、林子祥和已故樂壇鬼才黃霑等;關於樂壇工業的文章,又會從已清盤、曾發行《啼笑因緣》、《家變》等唱片的「娛樂唱片公司」談起。

唱出城市空間消失的無奈

記者提出觀察,認為2000年代可說是廣東歌的一個低潮期。3人分享對那個階段的看法,認為當時的娛樂圈生態,只有少數人如陳奕迅真的在做音樂;反而很多公司希望培育全方位藝人,能夠拍電影等。而那時為了令歌曲流行,出現了很多情歌,着重歌手形象等。在吳子瑜寫的一篇〈從曲奇到男排女將——「唱作詞人」鄧麗欣的女性書寫〉中,他亦引述歌手鄧麗欣曾於訪問提及,當時偶像文化並不着重明星的才華。

同時陳嘉銘提到,在2000年代,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等歌手開始離開大唱片公司,創作歌手出現,2006年出現「唱作四小強」的說法(王菀之、張敬軒、方大同、張繼聰),樂壇已開始有轉變迹象。同一時間,香港社會出現保育運動,例如2006及2007年保育中環舊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事件,這些思潮亦令後來流行廣東歌的題材出現變化,他們提到謝安琪在2008年唱到街知巷聞的歌曲《囍帖街》,海邊欄認為歌曲在表達對城市空間消失的無奈。他又認為現在要為2010年至今的樂壇發展「補遺」,「流行背後承載了歷史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從流行曲看這個歷史階段的(研究)其實較少」。

「小眾歌手」滿足現代分眾需要

對於流行曲的文化研究,3人在寫作過程中亦有不少反思。海邊欄舉例,在2000年代中後期,作家洛楓會研究張國榮,或者學者李展鵬會研究梅艷芳作品,相對下來2010年後的這個階段需要補遺。陳嘉銘認為他老師,亦即是吳俊雄、馬傑偉一輩,文化研究上比較重視身分認同,例如從電視文化閱讀香港人的公眾臉譜,甚至建立不同人的層級關係;而海邊欄亦補充過往人們會關注流行曲「建構」香港人身分的做法。但陳嘉銘希望此書能「越過一種香港身分,越過一種對娛樂的想像」,因為太過強調有什麼元素就是香港人,反而會局限了對香港人身分的想像,以前覺得許冠傑的歌就代表香港人,現在沒有特定歌手代表到香港人,是很多元的。

所以如第二章節所寫,香港1970年代以來有「大娛樂家」,今天我們有很多「小眾歌手」,其實更能滿足現代分眾的需要。陳嘉銘說自己寫歌手Serrini的文章,提出了「個人就是政治」,Serrini的歌曲《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一杯珍珠奶茶看似「小事」卻可以寫成一首歌,加上「無可無不可」的抒情唱腔,給觀眾類似「觸電」的感同身受。其中一篇吳子瑜寫香港有「新紀元歌詞運動」,填詞人小克和Oscar等會以小眾、看似與本地社會無關的新紀元運動入詞,其實反映香港人在鬱結狀態下想尋找靈性的出口。

流行曲不止是商品

而海邊欄有篇〈內在他者——周耀輝的暗黑書寫〉,他在訪問分享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常常在社會給予人一個身分後,感受到的情緒如開心和壓力等。3人書寫時會特別留意「情緒」,認為流行曲能夠處理人內心的問題,讓人在面對社會壓迫下的掙扎感受得以釋放,所以流行曲並不止是商品;流行曲中的香港人身分,又可以是從下而上去建構。關注歌曲以外,書中一節寫粉絲追星,由粉絲如何理解自己和明星的關係,可以看見粉絲的可能,從新世代明星在網絡社會建構自己的形象與音樂事業,又可以拓闊樂壇的面向等。海邊欄心中「下一輪廣東歌盛世」,是不同持分者如歌手、唱片公司、聽眾,都能在廣東歌尋找到可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此書看似包羅萬有,但在樂曲、舞蹈和演唱會的分析上較少,海邊欄說自己寫唱作人林家謙的文章,但可惜未能分析其編曲和唱法等,又想過寫作曲人澤日生的樂曲等,陳嘉銘表示期待有其他人可以研究他們未觸及的範疇。想像「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吳子瑜說他希望可以更加多元,樂壇不止有偶像明星,也會有獨立歌手;陳嘉銘則說3年前未必想像到,現時香港樂壇有這麼多人參與其中,只要社會有接受能力和創作自由,盛世可能下一刻就出現。

文:胡筱雯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樂壇 海邊欄 吳子瑜 陳嘉銘 流行文化 流行曲 廣東歌 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