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熱在能源供應不穩時 識揀樓 規劃好 無冷氣都爽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03日

【明報專訊】上月21日傍晚,中電位於元朗的電纜橋起火,導致屯元天一帶大範圍停電,其中天水圍更成重災區,區內部分屋邨直至凌晨仍未恢復電力,居民被迫無冷氣、無冲涼度過酷熱的夜晚。這次大規模停電雖屬單一事件,但當氣候變化加劇,加上能源危機,未來可能會再出現大熱天時無冷氣的慘况。如要未雨綢繆,「揀樓」可以如何揀個比較涼爽的家居?城市規劃又能如何緩和熱島效應?

天水圍居民停電夜「不爽」

6月21日傍晚天水圍停電時,天逸邨居民阿峰剛巧在洗澡,幸好還夠水冲洗,爸爸比他不幸,爬了15層樓梯後無水洗澡,因為水泵無電供水。兩父子煮掉雪櫃內的食物後,早早上牀睡覺。可是,儘管開門開窗扯風,阿峰仍熱到睡不着,「我嘗試過瞓,但係咁出汗,而且很嘈,外面有警報聲,消防車、救護車不停駛過,發電機也好嘈」。

Ken同樣住在天逸邨,家裏等到翌日清晨6時才有水,接近中午才恢復供電。留在家覺得翳焗,他到樓下閒逛,發現不少人寧願睡在街上,較涼爽,「隔籬樓有電,有個後生仔感動到喊𠻹呀,喊晒出來,『我有電喇!』」無水無電接近12小時,他最氣憤政府整晚都沒有派發過電筒、扇,甚至沒有安排水車,30℃高溫下,居民連凍水涼都冲不到,「你派一架水車有幾難呢?不是18區停電喎,為什麼行動效率可以咁低」。他又說:「如果我冲咗涼的話我瞓得着。」睡不着還因為肚餓,他晚上沒有吃太多,因為商場食肆、便利店停業,更有餐廳坐地起價,一盒燒味飯索價100元。

停電當晚,天水圍部分屋苑晚上9時起陸續恢復供電,阿峰和Ken居住的天逸邨就等到翌日早上才有電。中電事發當天深夜宣布天晴邨、天富苑、天悅邨和天澤邨預計要兩個工作天才恢復電力供應,後來提早在翌日復電。記者也是天水圍居民,是較早恢復供電的幸運一群,但回家時電梯仍未有電,於是爬了36樓。冲過凍水涼後,覺得天氣不算太熱,晚上沒有開冷氣也能入睡。記者推論自己比阿峰和Ken感覺較涼,主要因為有得冲涼,而且位於高層,窗外較開揚通風。

住屋可從四方面入手

香港的屏風樓、熱島效應為人詬病多年,不同地區、不同樓宇設計也會影響環境的溫度、濕度,繼而影響我們的舒適度。如果大停電發生在油尖旺區,相信該區居民面對無水無電會更痛苦。這次停電令香港人反思自己的用電習慣、家居環境,如果想住得舒服啲、涼爽啲,揀樓時可留意什麼地方?

中大建築系教授吳恩融研究生態可持續建築和都市氣候的城市規劃,正撰寫一份「住好啲」的綠色建築指引給建築業界參考,「你住的屋本身基礎、基因好,你好容易有得選擇不開冷氣,但你基因不好,你無得選擇,一定要開」。想仿效林超英堅持不開冷氣,可能要先由住屋入手。

A. 坐北向南

「買屋最重要是看坐向,不要看海景不海景,坐向最緊要」,吳恩融說。向東早上有大太陽,向西下午會西斜,如果想避開陽光和熱力曬入屋,最好就避開這兩個方向。

B. 避免落地玻璃窗

現時新樓盤多以落地大玻璃窗為賣點,可以引入光線,景觀更開揚,但同時會令屋內更熱,因為玻璃是導熱體,可將熱力傳入室內,陽光穿過透明玻璃亦會直接曬熱室內牆壁、地面、家俬等。林超英曾量度家裏落地玻璃、地面和牆壁的溫度,發現落地玻璃的表面溫度比室內外氣溫高出7至8℃,玻璃的溫度也比牆壁高。

C. 對流窗

「如果你房間太深,像深到9米就會不見天日,這麼深的房間就最好避免,空氣不流通,風吹不到去後面。」吳恩融說除非房間多窗,能夠做到對流效果。對流窗最少要有兩扇,對角線各有一扇,或呈「L」狀。

D. 留意隔籬樓距離

除了看單位間隔,窗外景觀和屋苑設計也會影響風能否吹進來。如果是望樓景,單位被其他樓圍住,風也自然會被其他樓擋住。環保觸覺高級項目經理何嘉寶說,還要留意鄰居的冷氣室外機位置,「座與座之間的距離太近,望到對面電視做緊乜,或者我們家的窗口式冷氣機,正對着對面窗口式冷氣機,當對面開冷氣,我們焗住就要閂窗開冷氣,因為熱氣會攻過來」。環保觸覺2010年調查發現,部分屋苑冷氣機散熱位置和鄰居的客廳極近,半隻手不到,鄰居就硬食熱氣。

氣候「50年大變」 後代危危乎

可能你會心想,香港土地問題嚴重,買到樓上到車已經難能可貴,還在這裏揀三揀四,哪有這麼多選擇?而且大西北大停電只是偶一意外,再發生的機率很低,平時夏天熱就開冷氣,管它什麼對流窗、屏風樓。但「熱」這個問題真的能夠這麼容易地解決嗎?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真的不能開冷氣?

吳恩融與科大、港大學者合作研究,以現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推算,到本世紀末,香港的平均溫度會上升多少。天文台數據指出,如果在非常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SSP5-8.5)下,預計2081至2100年,香港的年平均溫度會比1995至2014年(23.4℃)上升約3.6℃。吳恩融團隊估算溫度範圍達3至5℃,「因為我們的居住環境好密集,會有熱島效應,市區比郊外一定會更熱,差距約1至4℃,如果1至4℃加5℃,最高可以9℃,以後如果不好彩,我們的環境會比現在熱8至9℃」。

去年的酷熱日數有54日,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天文台基於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推算,在高濃度情景(RCP8.5)下,本世紀末,每年酷熱日數會高達100日以上,酷熱夜更達120日以上。80年後,香港每年或近三分之一日子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你的子女、孫兒正是深受其害的一代。中大研究指出,單一酷熱日令死亡風險增加1.6%,單一熱夜死亡風險則增至2.43%,連續5日以上的熱夜更令死亡風險增加6.66%,其中又以女性及長者的健康更受影響。「下一代在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會捱得比我們辛苦好多。」吳恩融說公眾需要意識到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性,「其實我們不是50年不變,是50年大變,這是好大問題,我們在科學上看得到這些數據」。

英國放盤須示能源證書

不怕!熱咪開冷氣!這是全世界採取了幾十年的策略。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能源價格飈升,中電和港燈的燃料調整費亦急升,7月每度電平均淨電價較1月分別增逾6%和17%。以一個3人家庭每月平均用275度電計,在九龍或新界居住的家庭,6月電費比1月多約17.9元,港島6月電費比1月多約56元。吳恩融說香港電費算便宜,他現身處英國,英國能源監管局早前宣布,能源價格上限從4月起提高54%。香港的能源供應主要是煤、天然氣和核能,全由外地輸入,一旦國際局勢動盪,就會影響能源價格,甚至缺乏供應。

「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設計樓宇,令到我們少開冷氣,至少可以中和冷氣的貴電費,或者中和酷熱天氣原因。」吳恩融說,「以前我們設計樓宇就愈豪愈好,要有無敵海景,睇完之後都不知道自己層樓舒唔舒服,售樓書和售樓廣告好難看到全面」。香港發展商不會告訴你,入住有落地大玻璃窗的屏風樓後,你的冷氣費有多貴,但英國會。英國在2007年設立能源性能證書(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作為房屋的能源效益指標,有A至G級,以房屋的窗戶、牆身、暖氣等方面評分,評級愈高代表房屋的耗電量愈低,例如舊樓因為保暖效果較差,評級會較低。業主在出售或放租時要出示證書,E級或以上才可以出售或出租,2025年更將上調至C級或以上。吳恩融認為香港應該仿效,「我覺得市民要知,你買了層樓之後,你以後如何維持這間屋的環境,令到你住得舒服」。當市場有需求,政府改例,業界才會正視熱島效應問題,做更多綠化、通風設計。

丹麥「手指規劃」未雨綢繆

城市規劃更不能夠短視,為了解決當下的房屋供應問題而插針式起樓,只會製造幾十年後的問題,「為什麼香港的城市變成這樣,因為60、70年代人口膨脹得好犀利,就起好多樓,啲樓愈來愈密、愈來愈高」。吳恩融眼中最密集的城市規劃,是荃灣區、將軍澳區等,樓宇密質質成一團;相反,好的城市規劃是長條形的,例如沙田區、馬鞍山區,空氣流通,「空間設計得疏,好多間距,有河、有樹林,間得好好」。

SARS過後,規劃署曾找他寫研究書,從城市規劃及設計角度改善都市氣候和空氣流通,他交出「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在地圖上列明風如何流動,哪區最熱、空氣最不流通,應如何規劃,「只不過這張地圖現在封了塵」。政府沒有採納其研究成果,他寄望未來的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新區規劃,「盡量不要重蹈覆轍,把城市整到一嚿嚿」。好例子可以參考丹麥哥本哈根的「手指規劃」(finger plan),城市設計像一隻手,手掌是核心城市區,五根手指是鐵路沿線發展出來的衛星城市區,手指之間是綠化地帶,保持空氣流通,也能保護環境。這是1947年的概念,「環境設計不是等問題出現的時候才解決,你要預知問題再解決,而且樓建好後好難拆㗎喎,不像其他東西,樓好難改」。

政府規劃要未雨綢繆,市民也應出一分力減碳,緩和熱島效應。環保觸覺每年舉辦「無冷氣夜」,辦公室亦開風扇代替冷氣,何嘉寶說減碳不是草菅人命地呼籲大家酷熱天氣都不開冷氣,只是希望大家想想冷氣是否必要,沒有理由開18℃但凍到穿外套蓋厚被。如果室外溫度低於27℃,不如考慮不開冷氣?想室內涼爽,可以考慮裝吊扇、落窗簾,椅上放竹蓆,臨坐用濕布抹抹降溫,「我相信個人心態都要轉變,氣候變化真的正在發生,不是一次半次無事就算,真的愈來愈熱的話,咁點算呢?」

文˙ 朱琳琳

{ 圖 }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