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恐怖片《咒》應是這兩個星期最多人談論的電影,其實作品早於3月已在台灣上映,當時創下1.7億新台幣(約4459萬港元)票房,近日在Netflix上架又一次掀起熱潮,而且是席捲全球——在Netflix的全球排行榜上,排行第7,兼任導演和編劇的柯孟融非常興奮。
偽紀錄片式拍攝 多自拍或偷窺鏡頭
這部片有很多話題點,可能是為什麼其後續討論比電影更精彩的原因。故事講述6年前懷孕的女主角李若男,與男友及朋友組成「破鬼特攻隊」,探訪「陳家莊」的詭異地道,發生了一連串事件,如男友與朋友離奇死亡,接觸地道片段的人亦遭遇不測等,之後她精神失常並需接受治療。6年後她重新接回女兒一起生活,但發覺女兒亦有異樣……
這裏開始劇透。故事幾個手法讓觀眾看得特別投入,也是當下人們討論作品的重點。首先《咒》以偽紀錄片式(mockumentary)手法拍攝,組成的影像多是自拍或偷窺的鏡頭等,在劇情上也有解釋,例如李若男為證明自己沒有精神問題,以攝錄機拍下與女兒相處片段;「破鬼特攻隊」則是隨時在拍片的YouTuber。加上拍片場景貼近生活,如李若男和女兒住的家,就是一般台灣人住的套房;主角們拿着攝錄機走動,那些晃動的運鏡也為作品「錦上添花」,使影像顯得更可怕。
另外,在電影開頭,影片要求觀眾看着轉動的摩天輪,說憑藉意念,觀眾可以改變自己看到影像中,摩天輪是轉左或轉右,先讓觀眾明白意念的重要。這種直接對觀眾說話的方法會在戲中延續,亦是對觀眾作「心理暗示」,如李若男拍攝時要求觀眾一起記住符咒和念讀咒語。電影甚至用視覺暫留效果,讓觀眾看符咒上閃動的文字後熒幕跳轉至全白畫面,觀眾會在全白畫面上看到符咒,這種視覺上的錯覺便讓觀眾害怕符咒是否已植入自己的腦袋,還要在電影最後才告訴觀眾,符咒不是最初說的祝福,其實是惡意的詛咒,需要觀眾透過收看影片,接收並稀釋詛咒的力量。
所以《咒》作為恐怖片,其成功之處,在於打破了觀眾平日抽離而安全地看電影的位置,透過各式手法讓觀眾覺得劇情連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人形容電影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或是成功「打破第四面牆」;也有人認為導演「惡意滿滿」,勸喻意志力不夠強的觀眾別看電影。
筆者從此片反而看出「台式恐怖」電影大有作為,在於自由土壤上年輕電影人敢打破禁忌創作,其實《咒》的故事改編自真實的邪教事件,台灣曾有一家六口,各人皆認為自己被神明附身,並做出互毆及互相餵食排泄物等行為,而柯孟融曾發過一則帖文,指「台灣鬼片真正的明星,其實就是『台灣的鬼故事』」,而且「愈在地就愈國際,愈私密就愈大眾」,如此看來這應是他實驗恐怖片改編及拍得真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