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his is your place? 高球場山旮旯之旅

文章日期:2022年08月21日

【明報專訊】提出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作「中央公園」的建築師馮永基說,本來對高球場沒什麼感覺,有機會參觀全場兩次後卻大大改觀,「我自問是對香港好有感情的人,窿窿罅罅都去勻,但咁多年都唔知裏面咁靚」。他提出疑問:「如果剷了沙田公園起樓得唔得呢?梗係唔得啦,大家就會嘈,因為沙田公園是屬於大家的,分別在於ownership,(對高球場)覺得唔關我事。」他相信若問if this is your place(如果這是屬於你的地方),香港人對於收回土地起樓還是做公園的想法會不一樣。

孰真孰假?「我常叫人自己去睇,起碼你睇完之後會有一種感覺。」新聞報道多日,我也從不知道高球場除了是規劃圖上標示的一塊地之外,是個怎樣的地方。上香港哥爾夫球會網頁,可在「公眾參與」部分找到了毋須預約、不用付費的入場方法——每日下午6:00至晚上10:00,球場開放1.3公里的夜行徑供任何人進入。

於是我與他告別,帶着「如果這是屬於我們的地方」的想像起行。

官方地圖 看不明白

高球場算不算山旮旯?先看官方地圖,一般網頁會列出交通方法、附近建築等,不過這張地圖有點像尋寶圖,除了知道沿着粉錦公路找到一個小亭就是入口外,在172公頃的偌大球場哪個方位,就難以參透。在網上搜尋高球場,可知它頗近上水港鐵站,而且有巴士77K坐4個站就到「哥爾夫球場」站,大概就是入口吧。為將球場與認識的地方扣起關係,我選擇了走路。

近下午6:00出上水港鐵站步上天橋,進入彩園邨商場,穿出商場後繼續沿旁邊走廊前進,再上有橙色圍欄的天橋到居屋彩蒲苑,然後就要潛入隧道跨過公路到另一邊,開始有遠離民居的感覺。探出隧道後,沒有建築物可以識認,路都在草叢旁,我打轉好一會才辨清方向,走上粉錦公路,經過北區馬術比賽紀念花園的牌匾,沒幾步就見到對面是北區醫院,迎面是高球會的巨型標誌和有車出入的寬闊入口,裏面站着許多揹着球杆袋的人。本來打算6:30左右到達,卻遲了20分鐘,我為快要日落而心焦,慶幸終於到達,快步走向入口帳幕,問:「請問夜行徑就是這邊進去嗎?」不料職員指指外面,「那邊亭仔才是」。

現實中這裏始終不是「中央公園」,入口有分家,我馬上依管理方指示退出,轉身過馬路到對面,就見亭仔與保安叔叔,他着我嘟「安心出行」與登記名字,提醒我跟着路上白燈前行就是夜行徑範圍。一眼看去都是高高低低的草坡,望到外面便是清河邨與幾間學校。我沿右面小徑走入去,旁邊是高球場的停車場,比較地圖,就知夜行徑正正處於政府規劃建屋的9公頃部分,其實擬收回發展的32公頃與高球場其他140公頃便是以粉錦公路為界,分作兩邊,這邊是與屋邨及醫院貼近的「舊場」。

往深處走去,漸漸步入了看不見高樓的角落,是片被群樹包圍的幽秘綠地,脫離了周遭環境自成一隅。鑽到另一頭,復又豁然開朗,坡度起伏有致,同時外圍的屋邨也再度出現在視野中,這裏也許是場內最適合思考「如果這個地方屬於我們,你會想建公共屋邨還是成為公園?」之處。不過我未來得及想,轉瞬已迎來黑夜,再辨不出草坡輪廓,「欣賞指數」直線下降,路上碰到一個員工,他熱心地問,地燈夠光嗎?我說實在不夠,算是認到路,但周邊一切已然隱沒。我們閒談着,他得知我不是街坊吃一驚,話口未完,就有一對父女輕裝到場,父親手上還備好電筒,向他揮手打招呼,除他們以外,我沿途只碰到過3個並行的路人,和一個帶着高球裝備離開的男人。員工又好心提提6:00至7:15左右還未天黑,那段時間通常比更晚時分較多人來到,下次可以早點來啊!步回出口,「安心出行」記錄遊覽時間為43分鐘。

去好過唔去

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回想出發前問馮永基,限制之下會否只看到很少?他說:「都好過唔去,唔去係最冇感覺。」他同意這樣看「唔夠暢快」,不過他頭一次去大發現,第二次為觀全貌,已沒想繼續跟從那會籍制度靠朋友帶入去第三次了,「我去兩次不是被安排去的,是想尋找一個答案」。親身去過,我跟他共同有機會體驗的是高球場坐落在怎樣的社區、小部分範圍景觀,以想像政府決定收回的土地將來「屬於大家」,自己想有什麼主意;卻因為時地限制,倒另能體會「唔關我事」的地方又是如何。這趟沿路山旮旯(實際上20多分鐘路程未算折騰),有心認識一片土地,一於去行,去當然好過唔去,不過誰又知道哪種路線才讓人對if this is your place感受更深?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圖˙曾曉玲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