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教仔達人}黃娉 早慧兒子奪英獎項 卓熹媽樂做避風港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11日

【明報專訊】上周,編輯部收到一個母親的電郵,說自己14歲的兒子鍾卓熹贏得英國John Locke Institute 2022 Essay Competition少年組冠軍。據網站得獎名單,這應是首次有香港參賽者奪魁。卓熹所選的題目如下:「如果可以在接下來的假期乘坐時光機旅行,你會到訪何時何地?你會為旅程作哪些準備?在初到埗的24小時內,你將面對什麼挑戰?如何應對?」讀者在14歲時,又會作何想法?

兒子寫論文 詼諧又跳脫

卓熹選擇去看18世紀初在倫敦首演的巴洛克歌劇Polifemo,親耳聽閹伶(castrati)Farinelli和Senesino的歌喉,並稱這時期的歌劇為人類藝術的頂峰和創造力的高峰。他在9月初得知獲獎消息時身處杭州西湖畔,剛展開1年的寄宿課程,當刻只覺「超現實」:既不用戴口罩,又突然得獎。視像訪問時,他說起2年前在YouTube看到法國巴洛克歌劇:「我看得很投入,它充滿活力、豐富多彩,不止服裝,音樂本身都很不同,但又(令人覺得)熟悉和普世。」由此他認識到意大利巴洛克歌劇和音域廣闊的閹伶。他們為保持高亢曼妙的嗓音,在7至12歲左右切除睾丸。卓熹在文首解釋,現代的男歌手只能用假聲來唱同樣音域,絕少能媲美閹伶的優雅和力量。除了女角,部分閹伶亦可擔演反派、將領或父輩,他舉1730年首演的Artaserse為例,6個角色中有5個為演唱女高音聲部的閹伶,「這是最瘋狂的事情之一」。300年前歐洲,有一群與他年紀相當的少年為演唱委身,他同時嘆服和惋惜:「這些男孩唱得好好,但大部分是窮的,他們可以變得好有名,生活無憂,但不會有孩子。由於他們的聲音如此廣闊有力,有些作曲家為他們寫下了傳世作品,所以有時想這或許是值得的。」

這次是他首次投稿參賽,5頁共約2000字英文的文章,既是附有註腳的學術論文,又有小說的奇思,也詼諧跳脫如散文。例如陳述旅行原因時,他寫寧可到訪歐洲藝術的黃金時代,也不願承受心理健康風險,見證太平天國起義、拿破崙戰爭或美國內戰的殺戮和苦難。而出發前的準備,與我們移民或旅行的經歷相似:他會帶備金條兌換流通貨幣、將量產的現代絲綢售給倫敦貴族、學習希臘和羅馬經典,還要帶上古裝、相機、錄音機,及蒐集簽名的簿本。

評語中兩次提original

生於網絡時代的早慧少年,還要費勁令人信服。評語中兩次提到original(獨到、新穎):a highly original destination、a really original choice of destination and reason。大會在7月中通知他從全球約800份作品入圍後,要求卓熹與院長做視像會談,說是希望了解他對比賽的看法,結果會談圍繞卓熹的創作歷程、取材,改了多少稿甚至內容細節。黃娉說:「(核查)必須做的,因為請槍實在太易。」卓熹談到創作經過時,一再強調自己沒假手他人:「我保證這是100%原創的,部分有戲仿(parody),但這是原創作品。」有的情節受旁人啟發,家庭老師說行文可更逗趣,於是他在「行李」中加進指尖陀螺,要把這玩具宣傳為治療憂鬱症和「平衡幽默感」的自然工具。媽媽提點他加入中國元素,所以文中有了偽造外交證書的橋段,自稱「中國雍正皇帝的首席音樂顧問」,方便他周遊列國。他更想到雍正雖於同年駕崩,但跨洋出使旅程經年,有「延滯」也合理。

涉獵法語、德語、波蘭語的他,喜歡看英國、俄國名著,卻說自己中文太差,今年要多看中國經典;明明寫了幾部小說準備出版,卻叫停計劃,「其他人好像覺得可以出版,我不同意,以前寫得太差、太糟糕」。3年前,他從電子遊戲《羅馬II:全軍破敵》中,認識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s),其文明繁盛一時,但終不敵羅馬軍力。卓熹醉心架空歷史(alternate history),正以此背景結合歌劇和現代科技等,撰寫新著The Gunpowder Empires。這是第一個他沒有親人在身邊的中秋節,「星期六係星期六,有多些時間做自己事,可以完成這本書最後的1000字」。又說自己以前憧憬到伊拉克、約旦、埃及等,今次離家「原來比想像中想念香港,原來都鍾意香港」。他的參賽文章以期盼回家作結,如同《情迷午夜巴黎》:與其哀嘆失去的,不如努力當下,開創令後人嚮往、想乘時光機到訪的新黃金年代。

謙虛加尊重 舞台交給他

孟子有個孟母,Elon Musk有Maye Musk,蘇樺偉有蘇媽,成功背後少不了父母耕耘,育有一對子女的黃娉說:「部分家長覺得子女成就是他們教出來、他們的努力,但我的經驗並不是……小孩有成就,唔好覺得自己叻,有啲嘢唔掂,亦唔需要自怨自艾、覺得無盡父母責任。」卓熹自小口舌伶俐,「發現他言語叻,但點解都未睇章節書(chapter book)?香港小朋友好催谷,有時五六歲已經揸住本磚頭」。待到7歲時,卓熹開始手不釋卷,「覺得家長唔需要太驚,可能係時間」。卓熹的智商測試顯示他屬於言語極度資優(verbally highly gifted)。於是,黃娉在他10歲時安排家庭老師作「外援」,補足卓熹對文史哲等的知識渴求。「我自己無咁gifted,我必須好謙虛,我可以明白他的個性、喜好,但無法徹底明白他腦裏怎樣充滿想法和快速運轉。」卓熹崇拜老師的學養,視之為亦師亦友的智者,二人關係親厚。黃娉卻不擔心會動搖父母的位置。「我同自己講唔會同佢哋(子女)鬥叻,因為知道佢哋聰明過我,加上digital一代,吸收資訊快過我多多聲。」「我嘅策略係鬥惜佢哋:我就係你阿媽,我呢世都會好惜你,全世界放棄你,我都唔會放棄你,我要畀佢哋知呢樣嘢,無論遇到任何風浪都可以依靠我,無限期無條件嘅愛,咁就好夠㗎喇。」聽起來肉麻,但對比近來種種虐兒新聞,更見這想法不是必然。 

有時兒子笑說她看書或認識的不夠多,她得出的心得是做個聆聽者、學習者,「將舞台交給他」,不明白就發問,留心他們的弦外之意,換個說法重述一次,子女會放鬆下來,不要急於解讀和發表看法。「(雖然)父母都可以解錯,子女都需接受世上有人會誤解自己,但這對溝通無益。」小孩喜歡以「機」會友,所以她容許卓熹適量打機,更想不到這成了他的素材。卓熹發現飲咖啡更有靈感,她問過醫生意見後也依他。「尊重他是個個體,我畫的圈可以大一點,適當給自由,當然有些原則。」不久後咖啡因沒效,要再換方法,例如讓他在夜間寫作。「(不停轉換方法)是一件幾辛苦、疲勞的事,而其他人不會明白。」卓熹3至6歲想做古生物學家、6至10歲想做歷史學家,現在想做作家兼歌劇作曲家。「不要自私要子女活出我們的理想和生命,我和老公自問沒明顯音樂天分,因為他喜歡所以盡力支持。」

曾安排「過馬路」特訓

黃娉自覺養育資優兒童的路孤單,「如果在社交場合輕易講起,有人覺得是炫耀,有人會與自己的仔女比較,我不會特別提起」。資優學生的學習差異,從表面難以察覺,「二來就算有人看到,只會覺得他們好聰明,惹來艷羨眼光,不會理解他們的挑戰和困難。」例如與同輩溝通的困難,或喜歡尋根究柢但得不到適切回應。資優教育在港不受重視,她覺得是怕標榜資優會影響學生自我形象,覺得自己聰明過人;或怕家長會以此理由為難學校。「從來都只是想在主流學校中,物色稍為多愛心和資源的學校。」

黃娉期望兒子的科學和數理至少達中學畢業水平,「無可能十項全能之餘沒有犧牲,如果要求孩子樣樣精,總會犧牲了他休息、交友或自信」。卓熹對興趣總是萬二分投入,故她為卓熹準備關於禪修靜觀、處世哲理的書單,想他學習放慢步調。疫情開始時,卓熹正步入青春期,頓變成在家埋頭寫作的「宅男」。黃娉見有礙社交和健康,與他編定時間表,按時寫作、見朋友、做運動。「 每星期一兩次自己揸住手機出街,當walking meditation,紓緩吓個腦袋,亦觀察事物。」卓熹13歲時,她安排「過馬路」特訓,教他過天文臺道,以及沒紅綠燈的馬路、雙程路。有家長朋友笑她:「過馬路都要學?」「我好堅持,開車都要學,行路為何不學?後果可以好嚴重。」卓熹跟父母說過,寫作是他的生命意義,她唯有幫忙揚長避短、排好生活優次。「無得唔重視,係佢現階段個人身分認同、追求。我覺得我一路好努力做,係要佢相對平衡。」

不刻意迎合興趣

她也以身作則,做到「相對平衡」。在中大英文系畢業後,她到法國進修,回港後做品牌營銷。「跟好多人接觸,好喜愛這份工……但無日無夜,壓力好大,自己都兼顧不到。(辭職後)這十幾年,他們需要聆聽時,可以立刻拋下一切。」為人母後,她開始學東方舞、填詞,不刻意迎合子女的興趣。「真係追唔切,如果追,就好似莊子講: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好危險,無咁嘅需要。」她以興趣為子女做榜樣:「雖然媽咪無一份正式嘅工,但其實我對個人興趣追求嘅認真,不下於一份工。」她小時候,一個漢堡包與哥哥兩人分,計一條數要自己想3個鐘,為口奔馳的父母主要教子女品德和待人原則。今日,為人父母面對的選擇與挑戰更多。「心水要好清,你自己個價值要捉緊,優次好清晰,就不會忙亂,知道什麼是最重要。」

文˙ 梁雅婷

{ 圖 }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