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鑽進街道微絲血管 區區後巷 處處創意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11日

【明報專訊】政府展開「打擊衛生黑點」計劃,早前副政務司長卓永興到後巷衛生黑點視察,指市民胡亂棄置電單車、通渠王貼街招「亂咁整到好似一塊塊膏藥咁」、後巷擺滿盆栽如後花園,誓言要維持好香港清潔,整理市容。在建築系學生朱采妮(Melanie)眼中,這些亂象卻是充滿個性、展現草根文化的有趣景象。在黑暗、骯髒的表面下,後巷更是一個自由、充滿創意的公共空間。

真正的公共空間?

Melanie在instagram上開了一個專頁(@backalleyhk)記錄香港後巷生態,她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修讀建築系時,畢業專題研究以香港後巷為題。她對後巷的好奇,自中學開始,「我住在油尖旺區,每日返學,有時候為了快,我會行後巷」。在不趕時間的日子,Melanie在後巷慢慢閒逛,覺得街坊自製的煙灰缸、掛衫繩格外有趣,「那時候覺得好得意喎,無啦啦有啲咁嘅嘢嘅」。

後巷裏有人吸煙、晾衫、種植物,Melanie覺得後巷猶如香港一種獨有的公共空間,這裏發生的事似乎不會在公園、海濱走廊找到,「我自己一開頭發現香港的公共空間有好多規條,不准晾衫、不准踐踏草地,好多dos and don'ts,後巷會不會是香港人真正的公共空間?因為後巷好像一個灰色的地帶,不是黑,又不是白,但好多人都會利用這個地方」。在「無王管」的後巷,似乎誰都可以用,什麼都可以發生,「自從做完這個project之後,我周不時都會行吓,因為後巷充滿驚喜」。

後巷面貌按地區而異

跟外國的後巷相比,Melanie覺得香港的後巷更有生氣,有更多不同種類的活動,「香港有不同闊度的後巷,有些窄有些闊,但相比之下,外國會再闊少少,同埋外國地方比較大,所以有時後巷更容易被遺忘、被空置,沒有用途,沒有這麼多生動的事會發生」。因為香港寸金尺土,市民不放過任何可以運用的空間。例如後巷的商舖總能善用每寸土地,擴大自己的店舖空間,「店主會延伸簷篷,可能舖頭本來只有一條街的半個位,但因為簷篷好長,人們就有種錯覺,覺得簷篷下另一邊都是舖頭範圍」。

後巷也能反映鄰近地區的經濟體制、社區架構和街坊的特性。Melanie曾游走油尖旺區、西環、九龍城、北角的後巷,又廣邀朋友去逛逛家附近的後巷,再拍照給她。她發現因應不同社區的社區架構,不同後巷會有不同面貌。例如新界的後巷沒有城市的壓迫感,比較光猛,較多綠化;旺角是商業區,如果後巷前面是商店,那條後巷就會變成商舖的延伸倉庫或營商的空間,同時也是吸煙區和人們走捷徑的地方;西環是住宅區,後巷多是居民使用,而且通常比較闊,比旺角擺放更多盆栽,猶如街坊的後花園,「或者是一個等洗衫的地方,例如後巷有一個洗衣店,洗衣店前面放了一排櫈,啲櫈全部都不同樣,代表不同人搬櫈過來,他們為了不被人拿走就把櫈綁起,我覺得這些都好有趣」。就算在同一個區,因應附近建築物是商舖還是住宅,不同後巷都有不同形態,轉一個角都有不同新事物發生。

與街道形成網絡

「由一開頭是一間餐廳,行行吓就變成商舖的倉庫和收垃圾的地方,你再行入啲,就會發現有一些人在後巷裏休息,再行行吓又會看到煲煙的人和違泊的電單車,所以一條後巷可以發生不同事情。」Melanie形容後巷是城市的縮影,後巷裏有人開舖做生意,清潔姐姐工作完會在後巷休息、食飯,打工仔會偷時間到後巷吸煙。這些在後巷發生的活動,和人來人往、繁榮熱鬧的大街一樣,是構成城市活力重要的元素,「我把旺角的街道畫成圖,這些後巷我全部行過,你會看到,香港的後巷跟外面的街道形成一個網絡,好像血管一樣,街道是大血管,後巷是微絲血管」。

亂中有序 見民間智慧

逛過無數後巷,Melanie覺得物件和渠管之間的互動最有趣,例如綁條繩在渠管上掛衣服、把拖把掛在渠管上、把雜物攝在渠管和牆壁中間的縫隙。「這些動作貌似好普通、好即興,但我覺得充滿了市民的創意和智慧,例如可以分為掛、勾、『逼』入幾種動作。」後巷的牆壁上常有渠管和突起物,街坊就會利用這些環境,加上小工具,「微調」成為適合自己的用途。牆上有突起的螺絲釘、突出一段的水管,就用來掛袋、掛衫;後巷多直渠無法把鈎直接掛在渠管上,就在兩條直渠中間加條繩,當成晾衣繩;吸煙沒有煙灰缸,就把大膠樽綁在渠管上裝煙灰,入面盛水以免煙灰到處飄。「我覺得這些方法都好聰明,點樣利用空間去做到他們想做的事,無人教他們這樣做,好明顯建築師不會想到,設計這條渠可以像一個櫃一樣,放到這麼多東西。」

雖然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Melanie卻認為這正是後巷值得細看和欣賞的小驚喜,「我覺得使用香港後巷的人都是充滿想像力的空間設計師,雖然他們不覺得自己是,但其實他們整個行為基本上就是一個設計,可能他要找地方放袋,但又不想放地下、怕污糟,所以掛在渠上」。後巷看似混亂,但仔細看你會看出當中亂中有序,後巷有自己一套系統和語言,而這些系統不是由上而下,由建築師或城市設計師規劃的,而是由下而上,由街坊共同參與、合作、設計,形成即興又充滿創意的後巷生態。

突顯港人草根文化

「後巷還看到香港人調皮的一面,譬如說叫你不要做你就要偏要做。」Melanie有次經過一條後巷,牆壁是私人建築物的背部,牆壁貼上「請勿塗鴉」的告示牌,「但就有人在『請勿塗鴉』的牌上面塗鴉,是不是好調皮?」又或者有牌寫着「不准泊車」,旁邊就停泊了5輛電單車。Melanie希望更多人去發掘後巷有趣的一面,「後巷不單止是大家為了行快啲的一條路,還有可能比出面更有生氣、更有個性,而且可以突顯出香港人的草根文化」。

Melanie的朋友甚少會行後巷,直到她邀請朋友幫她記錄後巷,朋友才發現後巷很多有趣的細節,拍照給Melanie看,「我朋友發現自己住在荃灣十幾廿年,都沒有真的去了解自己身邊的設施、後巷」。多數人對後巷的印象是黑暗、骯髒、生人勿近,而不敢深入,Melanie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抱着開放的心態到後巷逛逛,「唔好驚,因為真的會有好多驚喜」。

最喜歡的後巷:海防道街市旁

對沒有行過或甚少行後巷的人,Melanie建議最好早上去,比較光猛,可以挑選一條比較闊和短、一眼看到頭尾的後巷,或者已有幾個人在那裏。她最喜歡的路線是尖沙嘴海防道街市旁,門口有福德古廟牌坊的後巷,一條後巷同時有不同種類的活動發生。走進牌坊,首先會看到倒垃圾、推垃圾車的清潔工。再繼續直行,右邊就是古廟,會有伯伯坐在後巷裏,問你要不要進去拜神上香。再轉彎,後巷的雜物變得比較多,也比較暗,但再繼續走下去,後巷會變得光猛,之後上幾級樓梯繼續行,後巷又變得很乾淨、沒有臭味,最後你會到達一個「吸煙區」,「我覺得可能是我見過最正的吸煙區,點樣正法呢?那裏有櫈、有枱,周圍都有植物包圍着你,植物全部掛在牆上,而且張枱好大,真的有張四方形的枱,有4張櫈,有人坐在那裏煲煙」。Melanie猜枱櫈是附近商舖老闆放的。在閒逛後巷時,除了觀察後巷的活動,還可以留意與這些活動相關的物件,例如物件和物件之間的互動、物件和牆壁之間的互動。

盼除負面標籤 後巷可融入街道

在專題研究中,Melanie設計了一些適合在後巷使用的小工具,例如可以掛在水管上,用來放盆栽或煙灰缸的掛鈎,她希望將來可以製作實物,放在後巷讓大眾使用。「我比較想我的設計可以繼續延續這種由下而上的improvisation(即興創作),去embrace這件事,好多時候反而是這些由下而上的東西更加體貼市民的需要」。政府曾在2015年推行「後巷計劃@九龍東」,美化觀塘區後巷,邀請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地的藝術家在後巷塗鴉,「政府對美化的理解,是洗乾淨這個地方,清潔、清場,擺政府覺得應該要有的功能入去」。但Melanie認為強行要不規則的後巷變得整齊、有規有矩,只會抹殺後巷原有的活力和生態。Melanie希望大眾更認識後巷,將後巷這個所謂的負面空間,帶出去變成大眾的正面空間,讓後巷融入街道,「不會有一條好刻板的界線,街就係白,後巷就係黑,街就是正規,後巷就是不正規」。

文˙ 朱琳琳

{ 圖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