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打造華語電影里程碑/揭開亞洲特技新一頁」,《明日戰記》的預告片以這兩句話宣傳電影人的野心,行內人谷德昭評它是繼24年前的《風雲:雄霸天下》後,香港電影特技一個新的起點。就以1998年《風雲》為標記,看港產片視覺特效來時路,我們專訪當年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技術指導王健明,他今天是《明日戰記》的技術顧問;剛憑《梅艷芳》奪得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獎的余國亮;以《沙丘瀚戰》(Dune)等作品屢獲奧斯卡獎項的DNEG工作室,在裏面擔任執行製片的港人Desmond Chan,他們怎樣看港產片的未來?劇本與特效是否只能擇其一?能否發展出「港式」特效?
《風雲》堪稱里程碑
余國亮入行時,港產片還未有視覺特效。「最初都是做廣告,那時廣告好蓬勃,做電腦動畫就是做廣告多,去到《風雲》就真的出現好多特技的視覺特效。」他自言「唔知算唔算第一代香港的視覺特效師」,參與1998年《風雲》製作時「是做動畫師,負責set火麒麟的動作」,如果說《風雲》是港產片特效的里程碑,片中的火麒麟絕對是標誌。他記得自己是受《星球大戰》吸引而擁有了做電影特效的夢。「當年我記得都有四五十人做這套戲(《風雲》),做了1年有多,對當時來說是很大投資,朱家欣先生好有膽識及前瞻性去做這件事,好想開一個新題材,當年科幻片落後人哋外國好多年,《星球大戰》是1977年,《風雲》差了成廿年。」朱家欣是電影出品人及製作總監,亦是其時特效龍頭「先濤數碼」創辦人。
王健明當時作為技術指導,他這樣看香港與國際的距離。「那時世界特技也是剛剛開始,1993年有了《侏羅紀公園》時,我正在科大讀computer science的博士」,擔起《風雲》特效時他未滿30歲,「我入到先濤先知香港原來有個基地,製作的廣告與外國一樣(水平),朱家欣在《風雲》之前都投資了不少錢設立pipeline」,即是行內工作流程,「包括機器,又培訓有做廣告潛質的人去做電影」。
「在90年代我覺得與外國距離近些,最大的拋離感覺是當Marvel、Iron Man出現,他們開始意識到一件事,高質素的鏡頭,一間在美國或英國的公司都做到,但要大量生產這些鏡頭,就沒可能在一個地方完成,開始變成全個地球都有公司在做同一齣戲。」而英國看準了這個機會。「有前瞻性比較高的政府就看得到,這發展於2000年代初在倫敦蘇豪區發生,英國向來做電視廣告都好犀利,但不是特別多電影製作,政府就想方法吸引這些製作,稅項減免、拍攝支援等,所以才有了Harry Potter,之後多了很多大工作室,更在全球都有分部。」
如此看來,香港擁有的條件本來不差?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面前,但香港欠了點運氣。「美國曾有公司想來亞洲設立分支,有人來過香港,但今次唔好彩,他們在2003年來,那班人後來就帶動了George Lucas(1977年《星戰》導演)在新加坡設立ILM Singapore。」ILM是行內首屈一指、多次橫掃奧斯卡獎項的工作室。王健明也記得:「《風雲》差不多完成時,有一班南韓代表團想來參觀先濤,我仍很記得那個電郵,代表團說政府準備推動遊戲產業發展,希望來借鏡,講緊1998年。10年之後的2007、2008年,已看到他們好多網吧、遊戲事業,再快轉10年,即2017、2018年,全個地球都在看韓劇,所以政策是不可以低估。」
香港人刀要幾張利
在「後風雲年代」入行的Desmond Chan,早期在港做的多是真人電影特效,參與過《無間道2》、《千機變》、《無極》等電影製作,「《無間道》都有特效,但規模細好多,主要是爆炸、槍火,那個年期的香港電影都是做基本support的特效,如CG(電腦特技) stuntman,特技人做不到的動作,我們就要用電腦做出來。」他2017年曾到內地工作,「你見近年香港電影開始式微,每年電影數目愈來愈少,相關特效與動畫的工作出路也愈來愈窄,中國大陸電影最初發展都會來香港做特效,但現在都在大陸或台灣、韓國做」。但他坦言:「在內地工作,始終工作的文化或發展有點困難,家人又未必想在該處生活,所以只是試驗性質。」年多後他就得到往英國加入DNEG的機會。
DNEG就在《風雲》推出同年的1998年成立,代表作多不勝數,除了《沙丘瀚戰》,還有《天能》、《銀翼殺手2049》、《鄧寇克大行動》、《星際啟示錄》、《潛行凶間》、《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都出自其手筆,現時在加拿大、美國、印度都有分部。Desmond在2019年加入時已是製作指導(Production Supervisor),現為執行製片(Production Manager),主力製作動畫電影。他說:「這行主要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發展比較大,現時很多真人特效電影都是在加拿大或英國做。」而DNEG管理、指導人員集中在倫敦總部,負責為質素管控(QC)把關,及管理製作流程等。
「星期日生活」早前在Anson Kong推出動畫MV《信之卷》後探討過香港動畫發展,在日本公司工作的港人就分享過港日之別,是當地分工相當仔細,動畫師可以只以畫毛髮為專長,余國亮及Desmond都提到這點,香港電腦特效/動畫人才偏向要周身刀幾張利。余國亮是Free-D Workshop創辦人之一,解釋特效製作分幾個部門,分別負責建模(model)、動態(motion)、燈光/紋理/著色(lighting/texture/shading)、合成(composition)及fx(特效,special effects)。「與動畫製作其實是同一件事,不過我們要將真人拍攝的東西套進去。」
技術研發成樽頸位
不過「做得靚唔靚」以外,3人均提到香港與國際水平拉開距離的一個關鍵,不是以上程序做得不夠好,畫面畫得不夠精,卻是在於R&D(技術研發)。《明日戰記》總監製古天樂及導演吳炫輝馬不停蹄就新戲接受訪問,不時會提到電影做了前期工夫,找來利志達畫storyboard,好讓製作團隊及演員對拍出來的畫面有概念;也提到將可找外國做的都由香港團隊自己做,其實指向的,都是從各方面學習用外國模式製作特效,但與香港比較起來,外國在對電腦特效非常重要的研發工作上就更完備。
王健明談到《風雲》面對過的挑戰:「《風雲》真正的樽頸位不在人,而在機器。有部機器是將我們在電腦屏幕看到的影像變番做菲林,那個過程中一格畫面要45秒鐘,通常電影1秒24格,即是你看1秒,我們就要為這機器花半小時。」從多部電腦集合影像,在另一部機器又有一個樽頸。「因為機器是英國公司製造出來,要通過它的軟件才可傳輸圖像入機,以此特定制式傳輸的數量很有限。」記者問是否像iPhone入歌?他沿用這個比喻,「我就像製造一條線出來,可以10隻歌一齊load入去,這條線就是R&D」。
余國亮說在製作上也需要技術研發。「如要寫程式令好複雜的畫面可以更簡單、更快去調整,又如落雨、海浪、爆炸有很多不同層次,若計算可以快些,我們可以翻來覆去的次數也更多。」但行內的程式編寫員非常難請,「香港其實是用別人5年前、8年前出的軟件,即落後了8年的技術才放出來給你用,亦有些是他們自己本身in-house的程式,不會給你」。他說多年來所見為電影特效做程式設計的人「10隻手指數得晒」。「他們讀完computer science,可以為銀行、會計寫程式,或是做遊戲,那邊的市場比電影視覺特效大。」
在英國工作的Desmond說看過《明日戰記》的預告片,也感受到與香港以往的做法不同,前期工作做得更足,他提到外國有look development的過程,「預先有個工序試一個風格出來,客戶看滿不滿意,可能只試十秒廿秒,例如只是主角的絕招,就會減少很多爭拗」。而在其後,從這工序發展出的特效可用自動化的技術放在電影不同情節中,「主角出招可能次次都一樣,先有一個範本,可以放在每個場景直接用,就不用花時間每個shot由頭做一次,香港就每個shot都重新做過」。
王健明在《明日戰記》團隊亦嘗試從電腦技術上摸索一個「大製作」應該運用的工作系統,他說導演創辦的工作室FATface是統籌角色,做好核心工作,再尋找可靠的伙伴分派完成各部分,余國亮的Free-D Workshop亦有負責一小部分,即主角從醫院爆牆逃生一幕。王健明說:「在色彩管理上,我們統一以ACES這個標準來統籌,即我用這標準輸出檔案,給另一部電腦也能處理。」「通常A公司用它的軟件,B公司又用自己的,很多工作室一齊做,兩者就要溝通。在2000年代尾開始,大的工作室發現問題,就說不如將數據制式統一,用open standard(開源標準),如奧斯卡學院(主辦奧斯卡的美國影藝學院)有ASWF研究開源軟件。」
香港在追,世界技術也一直在進步。王健明提到AI、Deep Learning的發展,或如CG剛出現時,將帶來另一場顛覆,是香港特效界要注意的發展;余國亮則說多年來以綠幕拍攝的方法也有了轉變,開始有LED投射場景代替,而他知道香港亦有公司引入在嘗試;Desmond指外國正在追求即時(realtime)的特效製作,「平時要待電腦運算完才出到效果,realtime好似打PS5,導演想機械人行左少少,可即時看到效果,不用回工作室砌完,下禮拜再show畀導演睇,現在的趨勢就是研究可否即場改」。
「如何用特效幫你講古仔」
資金、時間、質素,王健明說起行內的老話,這3項往往只可取其二。香港市場不大,欠缺投資開拓製作規模,以致人手與研發有所限制,都是香港電影老問題。他認為推行政策亦不易,政府願意在拍攝上多配合已幫上很多忙。余國亮慶幸有《梅艷芳》、《明日戰記》等電影開拓新的類型,「唔係食老本」,而他的工作室主要做港產片製作,「其實好大壓力,政府資助電影budget很少,創作者不會想做特技,所以好多是文戲小品,我們也要做些合拍片,一路賺錢都是警匪動作片,但再這樣下去,內地還會否再看警匪動作片?我都有個疑問」。他與《明日戰記》導演吳炫輝同為「香港電影視覺特效協會」創會會長,協會剛在去年成立,余國亮說希望集合行業力量,有利向政府爭取資源及保障同行權益。他亦想過未來發展,或是由工作室與編劇合作,「有個大綱、有段試片(向投資者推介),有興趣就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咁樣先行到特技片的路」。
新的可能性出現,香港甚至國際觀眾buy唔buy,也在為明日市場指路。有人讚《明日戰記》動作流暢,有人彈劇本單薄,劇中對白「做得到也要做得好」,如果今次如谷德昭所言是繼《風雲》後另一次「基建」,港產片如何再做得更好?Desmond分享外國經驗,前期工夫還可做更多。他說會做test screening,「在只有手畫的storyboard階段,已經會串成一條約個半小時,有全個故事內容的片,讓目標觀眾來看,故事好似得喇,才做製作。如小朋友看這些片都識笑,證明套戲好睇,做了3D會更吸引」。
港產片以昔日擅長的動作武打元素加上特效,可否成為香港特色?Desmond就認為不存在港式特效、日式特效:「特效只是一部電影的support,好難做到好獨特,反而是盡量令電影好睇,太突出會令觀眾忽略了故事。我們這邊做動畫,好多時會提這個畫面想觀眾看到什麼重點,而不是要做到太豐富,眼唔知望邊就係失敗。」他稱《明日戰記》已做到好靚,港產片可進一步摸索的,「是如何運用特效幫你講古仔」,「你睇Marvel會覺得續集沒第一集好看,第一集雖然畫面特效不是好出色,但好吸引,後來古仔好似沒什麼創新。這不止是香港電影的問題」。創意工業,關乎資源、技術,夢工場終歸為讓一個好故事成真,來吸引觀眾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