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Mil Mill的循環經濟 香港走唔甩的未來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25日

【明報專訊】上周Mil Mill不獲科技園續約新聞一出,記者前往元朗工業邨工廠訪問創辦人之一葉文琪,他的電話響個不停,都是傳媒找他回應政府與科技園的回應,當晚Mil Mill接近凌晨還在社交平台出帖應對科技園最新聲明,一張煮生菜醫肚照片獲逾1.5萬like支持,這也側面展現這個品牌塑造的成功,於是記者問的不是香港環保有幾難做,而是詢問Mil Mill成立近3年的生意經。葉文琪不時提及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原來亦是全球近年熱論的關鍵詞,專研廢物管理的浸大教授黃煥忠就指出:「你記住,我們的廢物要在香港做處理,所以香港政府唔會走得甩。」Mil Mill只是其中一塊拼圖,「循環經濟是必然要走」,而且創科局、科技園心懷的高新科技夢,不但與回收工業沒矛盾,還有它的重要角色。

Mil Mill 3年:做好品牌故事

「我淨係想做生意㗎咋……」葉文琪不斷接聽來電解釋特首所指環保署已聯絡Mil Mill稱有3幅短期用地招租,並沒解決他們的問題,中間就嘆着這一句。回顧2019年10月成立Mil Mill不久,「星期日生活」記者亦曾專訪他,他當時就自言「從來都只是生意人,而非環保人士」,並且「長遠希望形成一個循環經濟圈」。他是讀市場學出身的,被問及對於品牌營造,他說:「做回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是關於改變人的行為,這不就是marketing?還要做branding才會做得更加好,我是好有意識做這件事。」

與客人互動多

灌輸回收知識

「簡單來說,整個品牌出來前要有一個好的故事,而這個古仔要有事實去支撐,這個品牌就是,我們有間廠收紙包飲品盒,以及處理好多廢紙,這些廢紙亦會做很多產品賣給消費者,上下游都有參與。」而且他提出與消費者溝通的透明度要高,「我們透明度愈高,跟顧客關係互動愈多,忠誠度也愈高,最多人喜歡看的(資訊),除了關於我們的營運之外,是關於紙方面的知識,如牛油紙為何回收不到,他們覺得專業,我們又解釋得清清楚楚。第一,你不會給我很多(不能處理的)垃圾;第二,消費者又學到知識,可能影響到生產者也會想想應否改善」。

概括地拆解Mil Mill的運作,要建立起一個「圈」分兩大部分,第一是做好間廠,取得非固體廢物證明把紙包飲品盒打成的紙漿出口到內地、收來的辦公室廢紙尋得越南廠房造廁紙,這些流程都克服了;另一部分就是如何讓品牌接觸到消費者,可能是不少用家最貼身的體驗,卻少有留意的部分。早在設廠前,他說2009年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SSID)成立後不久,已與發明出紙包飲品盒、也造就了維他奶成功的Tetra Pak結成合作伙伴關係,研究在香港做回收的可能,所以2019年10月Mil Mill開業後就與維他奶合作在學校推先導計劃,隨後環保團體、年輕區議員響應,一些營運「綠在區區」的團體參與,至今天「綠在區區」已成Mil Mill回收紙包飲品盒一個主要來源。

另一方面就是賣廁紙,由於付不起上架費,Mil Mill廁紙起初助力來自與HKTVmall洽談成功,放上網購平台,「當時有送貨司機說,咦唔通買滿幾多貨物送一條?差不多戶戶都會訂,我們好高調做環保品牌,年輕一輩比較支持」。之後又有百佳找上他們,「對他們來說(好處)應該是體現一種社會責任」。這個部分延伸下去,他們還與酒店合作回收月餅紙盒,甚至在源頭提供意見改善包裝設計,影響上游紙盒生產,「呢個真係循環經濟」。

國策搞循環經濟 港欠規劃

全面地做好一環扣一環,循環經濟不是葉文琪自創的詞,Mil Mill既因私人企業搞回收需有獨特的生意模式殺出一條血路,換個宏觀角度看,也是香港推行循環經濟的一個試驗場。歐盟2020年3月通過「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中國去年推出《「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美國及台灣環保署亦設專頁,美國定義是「盡可能保持材料、產品、服務不斷循環流通」,台灣官網就解釋是「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簡單而言,浸大生物系教授、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所長黃煥忠說:「我們內裏所有活動產生的東西都得以循環,如廢物經過處理再投入生產線。」

科技園去年與光大協議 搞綠色科技

香港環境局去年2月亦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願景是「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不過黃煥忠就認為「循環經濟在香港,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實際去做,好多人將此責任放在環境局,認為『呢啲垃圾,佢哋搞掂佢啦』」,他指出從經濟角度去看,「香港政府究竟有沒有一個全盤的循環經濟概念,如何去推行?環境局不是做生意的,不同的局需要互相協調,即環境局有它要處理的事,可促使它(循環經濟)變成工業,當它變成工業,創新科技局就將它變成責任,作為我們未來再工業化的其中一個範疇。」

Mil Mill續約事件顯示現時出現的矛盾,「科技園是一個很可笑的現象,它開頭找不到自己方向,於是就發展環保工業及其他工業,現在找到高科技的方向,就視循環經濟這些工業是低科技,這是短視」。2016年時任科技園總裁的馬錦星在一個專訪介紹過,科技園公司專注五大科技群組,包括電子、資訊科技及電訊、生物科技、綠色科技、精密工程,其中「生物科技、綠色科技和精密工程則較前衛」。Mil Mill在2019年10月開幕剪綵邀得時任環境局長黃錦星及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出席,時隔兩年,今天其所在的元朗工業邨與大埔、將軍澳工業邨在去年10月因「重新定位」改名為「創新園」,元朗創新園以微電子中心為重點項目,Mil Mill亦只獲續約一年。但科技園是否已不再想搞環保?去年8月,科技園與中國光大環境簽合作協議,「攜手在港打造綠色科技孵化與轉化平台」,「支持相關初創企業發展」,當時黃克強亦有願景,稱要「為國內外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新動力,共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走向世界」。

黃煥忠指出,這種不論是科技園內、還是與環境局之間各有各做的情况,就見到香港對循環經濟缺乏規劃,「若覺得光大作為全國大企業來搞環保,肯定好多資金、資源,而Mil Mill咁細就算數,這是不對的,理論上要有方向,做循環經濟是方向的話,就要有地有政策」,「冇錯,現在我們的環保工業相對處於一個落後的環境,但不落後,也不用講工業4.0啦,既然如此就要扶持它」。

像Mil Mill的放大版,香港亦需要營造一個生態,他認為政府的角色很重要,「Mil Mill不是真正做到好多,最後應是香港所有的廢物能夠有經濟誘因用到,現時最大問題是無地,講到尾就要政府配套,指定一些土地做循環工業,租要很低,讓回收及再造行業覺得有利可圖」。

想走得遠 需公私營合作

另一方面,Mil Mill以做生意為目標,因而極力砌出一個圈,這也見到環保事業不能只靠政府,黃煥忠說要走得遠,需要有公私營合作,「由政府營運一定蝕錢,但沒前面配套,公司又蝕錢」,所以他提出,「政府要提供廉價的地處理垃圾,不過(對商人的)附帶條件是膠拿回來,商人要把它變成有用的產品」,既需要政府支持,又不能扼殺商界運用資源的能量與「諗頭」。「將資源循環最大化」是循環經濟其中一個關鍵理念,即是要「揸盡」價值,「就如膠,拿去焚燒產生能量都是循環經濟,香港起焚化爐就話我們做循環經濟,不過,我們叫它作『唔係好有責任感嘅循環經濟』,乜都唔分就攞去燒,即是浪費了資源。如果跟歐洲國家一樣,前期做好分類,將膠與其他物質作經濟活動,剩下不能分的才拿去燒,就達到更高效率。」

高新科技可落地拓環保產業

黃煥忠認為科技對於環保事業亦很重要,科技園、創科局推崇的「高新科技」除了AI,亦應落地研究如何用在最近身的日常生活之上,並可促進科技產業與環保產業的合作。關於循環經濟,國際間有不少討論與最新趨勢,「循環經濟是以歐洲國家做得相對好,他們看廢物基本上都是資源,不過資源由礦山變為城市,礦山不在郊外,堆填區也可以是礦山」。他曾向政府介紹堆填採礦(Landfill mining),「在堆填區掘出金銀銅鐵石,又重新再造,掘完等於還原塊地,又可以起樓,是雙贏方法,在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已有探索,最近英國也成立一個團隊去探討」,「美國不會做,因為他們的土地多,歐洲國家細,堆填區接近城市,掘出的東西值錢,地又值錢,可能性就高,而在香港就更適合」。

Mil Mill研微型工廠有願景

非為遷新加坡 盼複製香港模式

人人擔心Mil Mill執笠,不過在新聞細節裏,其實也藏着Mil Mill的藍圖與對未來的視野。Mil Mill透露新加坡曾邀其到當地設廠,有意見就認為這是新加坡因香港發展環境不佳而「瞓住就贏」的又一例證,但葉文琪解釋公司由頭到尾並非打算放棄香港避走星洲。他說過希望有3年寬限期,其中因為研發更微型的設備需要時間,而研發成功的話,需要的廠房面積就可減少,這不是為隨時走佬而作的準備,反而是希望把Mil Mill的「香港製造」的商業模式拓展到各地,「我們知道在美洲那邊有這樣的設備,但對方暫時無意franchise(准許其他企業使用)這個設備出來,我們就試吓自己做不做到,我們都很驚訝那小型廠房比我們現在的小很多、用電少很多,但產能相若」。他說相信Mil Mill的模式能在香港實行,新加坡也可以,「由頭到尾我們是用一個城市林業的概念,如果我今日在香港、明日在新加坡,甚至舉例如去到澳門都做到微型設備,這個是work㗎喎。我們是朝這個方向走,但做不做得到,我都未答得你咁實住」。

黃煥忠認為這是Mil Mill為了有生存空間而不得不做的研發,「他們很聰明,我就唔做大,做技術精華,做好佢,成功之後可將整套系統賣到其他地方」。葉文琪其實亦有打算繼續研發更多產品,貓砂、環保棺木、洗潔精球……一間公司以創新改良它的生意循環是為生存,而黃煥忠就指,香港的循環亦是不得不做,「這是香港避不到的,我們不能再將廢物成車運去深圳,呢支歌仔冇得唱,因為大灣區所有城市都咁發達,香港必然要自己承擔這個責任,循環經濟是必然要走,政府要把這個融入工業4.0及配套裏面」。路線是清晰的,但他明白政府不易做,「政府個廚房好多隻鑊都好熱,這就考驗新政府的能力,如何運轉乾坤、調配資源,讓每一件事都向前走,而不是丟下一些」。他笑言「炒晒咁多隻鑊都咁靚好難,但至少唔好炒燶吖,維持住佢先啦」。

【廢物循環篇】

文˙ 曾曉玲

{ 圖 } 曾曉玲、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