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飽受疫情困擾兩年多,加上近日全球經濟大風大浪,香港人「擳」都唔識笑,或只剩下無奈的苦笑。但是,沒有心情開心笑,就更要提醒自己和身邊人笑多一點;即使是假笑、傻笑,都有化解危機,紓緩壓力之效!
強顏歡笑 激活快樂情緒
強顏歡笑,聽起來帶點悲涼,其實也可帶來快樂。
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解釋,根據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情緒與表情有着密切關係,兩者互相影響;如果一個人快樂, 就會展現笑容,反之亦然。有研究將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將筆打橫用牙齒咬着,令臉部出現類似笑容的表情;另一組則用嘴唇叼着筆,露出愁眉苦臉。研究員給兩組人看一樣的漫畫,評估漫畫趣味。結果顯示做出笑容的人覺得漫畫比較有趣,證明笑容或會引起快樂情緒。
一笑流露真性情
文化宗教影響反應
放聲大笑是豪邁?掩嘴微笑是裝模作樣?過去有不少研究試圖解釋笑與性格的關係,梁重皿認為,笑容只能某程度上反映部分個性,除了性格因素,社會文化和宗教因素亦影響笑容,例如某些國家禁止女性隨便大笑,所以兩者關係只可作為參考。
‧爽朗洪亮的笑︰
可能是指導型的人,比較自信獨立
‧笑不停︰
可能是較為直率、善於交際的人
‧細聲笑︰
可能是平常相對上壓抑、害羞的人
‧掩嘴笑︰
可能是較為內向,不太願意表達自己想法的人
‧邊說邊笑︰
有些人在說話時會用笑聲來掩飾尷尬,相對是比較缺乏自信的表現
超出負荷腦錯亂
驚嚇痛苦離奇大笑
笑,不一定是因為開心快樂。日常生活中,苦笑、傻笑,甚至驚到笑,可以說是一種求生本能。
梁重皿說,笑可分為真正的笑和社交的笑。真笑是對生活上遇到開心、幸福、愉快事情的反應;社交的笑則是向外界發送信息,例如陪笑是禮貌式回應、表示友善。而從心理學角度,當恐懼或受驚嚇時,笑也是化解緊張的方式;感受到威脅時,通過展露笑容減低對方的攻擊意欲,某程度上有社交示好的功能。又或是感到不安、痛苦、尷尬等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緒,有時只能以笑來應對,或用假笑來保護面子。又有研究認為當人憤怒時,也會以笑來減壓,通過自嘲,以求心理上得到安慰。
黃海東亦指,人遇到驚嚇或痛苦事情會離奇地大笑,可能是超出當事人負荷,導致邊緣系統錯亂出現異常反應。
梁引述202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研究,將社交的笑分為附屬的笑、權力的笑和緩解的笑:
‧附屬的笑:
作為一種聯繫社會的工具和表達合作的信號
‧權力的笑:
向人展示自己處於較高等的位置,例如覺得對方所做的事情滑稽而發笑,表示自己比較優越
‧緩解的笑:
釋放不舒服感覺,例如尷尬笑容可能是因他人的行為產生不舒服感覺;又或與人有意見分歧時,透過笑容來緩解緊張情况
失控大笑 或患癡笑性腦癇
腦部病症患者,或會有情緒失控或木無表情兩種情况,黃海東指,「概括來說,通常涉及腦組織壞死的病症,如腦中風,腦的功能就會減退,因此病人較多時間難表達情緒,缺乏表情」。但若涉及腦部腫瘤或感染性病變,或會刺激腦部功能,病人情緒就有更大波動,例如下丘腦錯構瘤(hypothalamic hamartoma),會令人無法控制情緒突然大笑,名為「癡笑性腦癇」(gelastic seizure),其他人不明所以,會容易對病人產生歧視或欺凌,例如電影《JOKER小丑》中的小丑可能就是這一類。
微笑抑鬱症 對人歡笑背人愁
麥永接則指出,有人習慣以笑容掩飾難過、尷尬等負面情緒,即近年多提及的微笑抑鬱症。「他們表面看似樂觀,經常面帶笑容;但當夜闌人靜或獨處時,內心呈抑鬱狀態」,故就算經常笑,亦不代表健康。他提醒日常需多留意自己是否於人前才展露笑容,獨處時便感到空虛壓抑;如上述情况經常出現,或需尋求專業協助。
「黃色笑臉」之父
創微笑日齊齊笑
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五是世界微笑日(World Smile Day),是由黃色哈哈笑臉設計者 Harvey Ball創辦。Harvey因擔心自己設計的黃色笑臉被過度商品化,失卻背後代表善意與歡樂的象徵意義,希望每年至少有1天讓世人記得微笑及行善,於是在1999年首次將10月第一個星期五定為世界微笑日。
不過,世界微笑日鬧了雙胞胎。有些內地傳媒報道,自1948年開始,一個名為「世界精神衛生組織」的機構,將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為世界微笑日,慶祝至今。惟翻查卻找不到這個神秘組織,真相耐人尋味。
然而,微笑多一天,絕對不是壞事 :)
世界微笑日網址:www.worldsmile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