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古洞北長者宿位:「銀髮邨」北移參考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公布前後,有不同學者提倡大灣區及新界偏遠地區安老和建退休村,以騰出市區地段,解決房屋短缺。《報告》亦有提及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的便利措施。但北都區和大灣區理應是經濟發展領頭羊,安老似不符這定位,若他日就業人口大增,難道又要長者搬走?下面兩位學者從長者需求和經濟效益方面討論「長者北移」的倡議。明年落成的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將提供1750個長者宿位,正好是可供檢視的案例。

大灣區建「銀髮邨」

港大經管學院上月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下稱《綠皮書》),提出在大灣區設「銀髮邨」,中期釋出公屋單位。負責撰寫房屋政策和出租公屋部分的經濟學講師阮穎嫻據2016中期人口統計說,香港近五分之一公屋租戶屬退休人士。她觀察部分香港長者有內地親友或願意長居內地,但因公屋租金低廉和享有連帶福利,故長佔單位。她主張政府打擊濫用公屋、核查出入境紀錄,但房屋局並無公布數字。她從其他數字估算,例如公屋圍封強檢行動中,約有10%丟空單位。全港有81萬公屋住戶,即最多有8萬間丟空單位,假設當中只有1萬戶查明濫用,沒收再編配予公屋申請者,比起現時平均每年約2萬個單位的編配速度,是立竿見影。

長者需要什麼 未必「想當然」

然而,哪類長者適合北上安老?又應作何配套?研究退休保障、安老政策的恆大決策科學學院院長陳偉森說每代長者需求不同,隨年齡可分為青老人(young-old)、中老人(old-old)、最老的人(oldest-old)。他的父母屬oldest-old,要跟子女見面飲茶才實在,但較少出行;下一代長者則可能懂打視像電話、英文程度較高、重視朋友聯誼多於天天黏着子女:「(他們)不用住得很近子女、日日上來喝湯才開心。下一代未必要煲湯給子女,有文化的轉變。長者將來的需要,未必是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他期望政府及早研究不同世代長者需要,按此規劃。

據勞福局2020年數字,有近9萬名65歲或以上經常居於大灣區的香港永久居民。他相信這一代長者多內地親友,不抗拒北上居住,唯一憂慮的是醫療系統差異,例如有否港人信任的醫院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安老不離錢、醫療、居住三樣。錢是醫療券,是好開始。醫療券外,可以跟內地醫院或港大深圳醫院合作,讓老人有信心,不用經常回香港。」他設想,大灣區不會整區變成中環或曼哈頓,總有適合安老的地點,只要有山有水、享受農田樂、備有醫療設施和公共或接駁交通便可。

安老產業如何「融入大灣區」

《綠皮書》另有提到大灣區城市近10年經歷快速經濟轉型,增長最快的行業包括專用設備製造、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等,與安老毫不相關。香港方面,《施政報告》計劃2027年底前增加6200個安老宿位。阮穎嫻比較兩地發展安老產業的可行性,說香港始終欠缺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例如護理員薪金高昂,若從外地輸入更要為他們撥出宿舍空間。而且,院舍在市區見縫插針,租金貴令居住空間減少、市區設施不便長者,「整個產業在香港不是太有優勢」。

她綜合不同地方政府報告和數據所見,大灣區因地價和人工成本低、政府規劃支持,能提供較佳的安老服務和環境。高級安老院每月最低收費為3000至8000元人民幣不等,人均居住面積是300平方呎。廣州、佛山、珠海近年致力增加院舍牀位,尤其珠海正轉型為優質退休區,醫療保健業發展蓬勃。考慮規模經濟,過萬人的安老村可支撐醫院、泳池、健身中心等設施營運,做到「醫養合一」。她認為港人具消費力,有助大灣區銀髮產業,建立專業和認證制度,「對退休生活和經濟都有幫助,不一定拖慢GDP。如果能協商讓港人長者住上去,我們(政府)負擔一定費用,解決香港養老問題是可以的」。最終長者遷往哪個城市,要看附近有否親友、是否方便子女探望等個人需要,「不是純粹說輸出境外,就解決安老問題」。

陳偉森也覺得大灣區發展跟安老不相悖,可試驗智能安居,以科技產業協助長者,例如無人駕駛汽車、遙距醫生,「類似實驗形式的退休園區,有成功例子可以推廣至全國省會,都是貢獻」。除公營模式或政府資助,他期望見到私人發展的退休村,「不能全靠政府,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人口老化,醫療、住屋全靠政府,整個經濟受不住」。反而可配合逆按揭或保險計劃,吸引有資產的長者轉到大灣區生活。他到訪過美國的養老社區,有長者變賣房屋後入住,按身體衰退情况入住有相應設施的居所。大灣區可以探索亞洲退休村模式,「有沒有方法有好的地方退休,令老人善用積蓄,跟去加拿大或澳洲退休沒大分別」。

偏遠新界區 北部都會區?

《綠皮書》建議60歲或以上的長者及不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可編配偏遠地區的公屋,以解決租戶與單位錯配。阮穎嫻說現時只有長者可透過「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和「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選擇市區公屋,年輕人卻被編配新界公屋,此原則難以提升社會生產力和效率,衍生市區劏房、交通費貴等問題。在現行公屋制度,工作地點不是調遷其他區的理由。2021至2022年度,僅有0.75%公屋因清拆安置或其他調遷安排而獲重新編配。「如果行動方便的長者,不會介意坐車久一點,他們時間成本較低。年輕人最寶貴是時間,希望他們可以節省(上下班)時間,更有創造力。」她計算重新編配公屋後,工作人口平均每人每月可節省約2000港元。

惟目前看來偏遠的新界區,他日將會是有65萬個總工作職位的北都,屆時莫非又要長者調遷?她說,背後原則是希望公屋制度更有彈性,住戶需求一直轉變,除轉換工作地點,也可能有照顧家人等需要。目前一上樓後便住到子女長大、自己百年歸老的政策不合時宜。與其建簡約公屋,不如先審視這種僵化的編配制度。

陳偉森大體認同市區地段要分配予就業人口,因該地段的配套設施未必適合長者。但若需調遷長者,要顧及身心需要和有數據支持,「如果只是公屋住戶,會否標籤化?長者可能覺得自己窮,政府要他搬走,或者像收樓般被逼走。人不是貨櫃、搬來搬去,教育和心理輔導重要」。長者較難適應新環境,搬遷會影響心理和人際關係,所以應提供誘因,讓他們自願搬走更為理想。

古洞北案例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明年中開幕,提供1750個長者宿位,由非政府機構或服務經營者營運,有戶外綠化空間、屋頂花園等。大樓位於古洞北新發展區第29區用地,據規劃署圖則,可見大樓位於「社區設施區」,旁有高速公路、毗鄰市中心和「商貿及科技區」。阮穎嫻對後者表示不解,她參考矽谷,科技園旁應是員工宿舍,「希望年輕人有類似『奮鬥房』,從宿舍很快回到公司工作。亦可能有會議設施,做科研展覽。這些對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重要。沒理由旁邊是安老院」。

難免毗鄰經濟活動 思考共融

陳偉森認為1750個宿位等同中型安老院,有示範作用,但對比接近40萬的80歲或以上長者人口是杯水粒粟。「作示範是好好,想每區都有?或建一個大的公屋式的安老村?是否有決心每個長者或有需要的都可以住?相信要政府很多資源。」大樓開幕時,四周應還是塵土飛揚的地盤,但他覺得值得邊學邊做,讓有需要的長者先住進去。在香港安老,注定要與不同產業及經濟活動毗鄰,「北都(發展了)又不給長者住,難道殺了他嗎?明白香港是地少人多的地方,將來年輕人比長者少,要教育大家共融,互相認識和知道需要。年輕人努力工作,也思考將來怎樣安心做老人家」。

與政府「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方針一致,他和阮穎嫻都反對院舍作主要安老居所,阮更形容香港院舍似「長者集中營」。陳認為居所佔香港安老重要一環,但從事相關研究多年,社會仍未做足準備。政府資源應留予最貧困及迫切的長者,而夾心階層應提早至少10年準備安老,安排有私人空間和自主的生活。 「一般人可以自己決定, 靠政府少少資助(如交通費用),這樣資源分配最好。」

【安老居所篇】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發展局網站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