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共學:感恩節背後的侵略與傷害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每近11月就開始見到各類商戶推出感恩節優惠,我常納悶香港什麼時候流行慶祝美國的感恩節(加拿大的感恩節在10月第二個星期一,沒有美國那種瘋狂搶購的騷動,在香港也沒有感受到減價的氛圍),也許只是香港商家隨便找個理由促銷。美國的感恩節在我眼中就是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與家人朋友一起吃吃喝喝,然後在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到百貨公司搶減價品和準備在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網購。翻書發現,19世紀初,感恩節仍是一個莊嚴的日子,人們在那天靜下來禱告,誠心感謝神聖的恩賜,專注享受和分享祝福。到19世紀末,感恩節已失去宗教色彩,只剩下盛宴和享樂。

朝聖者的新生活

1620年9月,102名乘客坐上五月花號(Mayflower)由英格蘭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到新世界(New World)尋找新的家園,3個月後到達北美洲東岸的麻薩諸塞灣(Massachusetts Bay),開始建立新生活。這些定居者被稱為「朝聖者」(Pilgrim),意指首批移居到北美洲的英國清教徒。大部分五月花號的乘客抵岸後都留在船上度過殘酷的冬天,經歷過風霜、壞血病和其他傳染病,只有一半乘客能往內陸前進,迎接他們第一個新英格蘭(New England)的春天。一名曾被英國船長俘虜的美洲原住民不計前嫌,教這些朝聖者種植玉米、收採楓糖和捉河魚等謀生技能,還拉線為他們與原住民部落打好關係。

慶祝秋收 設宴與原住民同樂

1621年11月,朝聖者成功收穫第一茬玉米,設了三天的盛宴與原住民一起慶祝。1623年,當時的殖民地總督William Bradford因為該年旱災而呼籲齋戒,旱災結束後,舉行第二個感恩慶祝。周年齋戒和感恩慶祝成了新英格蘭的慣例。1789年,華盛頓發布第一個美國政府感恩節公告,感恩獨立戰爭的結束和憲法的成功。1863年,林肯在內戰最激烈之際,宣布訂立11月最後的星期四為感恩節,懇求國民祈求上帝能對戰爭中的孤兒、寡婦和受難者慈悲,並療癒國家的創傷。1939年,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期間曾嘗試將感恩節假期延長至一星期以刺激零售業,但受到強烈反對。1941年,富蘭克林簽訂「訂立11月最後的星期四為感恩節」的法案。

節慶成為殖民工具

美國白人會告訴小孩,北美洲本來荒蕪一片,只有約100萬印第安人,但考古證據顯示並非如此。在哥倫布1492年抵達新大陸前,應有約2000萬印第安人,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不遜於歐亞大陸,哥倫布抵達後,印第安人口銳減95%。讀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網站關於美國發展的資料,描述英國人如何在1606年開始在弗吉尼亞(Virginia)殖民都是避重就輕,說最初歐洲漁船只是北美洲東岸的訪客,在海岸設半永久營地停泊並與當地居民貿易。到歐洲人開始在北美洲發展殖民地,與美洲原住民產生衝突是因為誤會和觀點與角度不同,字裏行間在透露歐洲殖民者、美洲原住民和非洲黑奴的交互關係複雜,而且事情的發展都是為勢所迫,並把矛頭都指向最先登陸美洲的西班牙人身上。

然而歷史學家告訴我們,歐洲人先後登陸美洲就是為了掠奪資源(包括香料、黃金和白銀等)和土地(為了種植咖啡、可可和甘蔗等),以應付歐洲人對奢侈品的需求(當然現今享受着咖啡、可可和美洲其他原生作物的我們也是受益者),然後因為貪婪而不斷爭奪土地和殖民,大肆屠殺美洲原住民,加上隨歐洲人帶到美洲的病毒把大部分原住民滅族,再沒有原住民可剝削,便從非洲運黑奴到美洲勞動。朝聖者在新英格蘭定居後,人口大幅增長,佔據更多原住民的土地和資源,原住民當然不肯就範,殖民者便大量屠殺原住民,包括手無寸鐵的婦孺。在七年之戰(Seven Years' War,1754-1763年,又名法國印第安人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英國為拿下Fort Pitt(現今的匹茲堡,Pittsburgh),把天花患者用過的毛氈聲稱是禮物送給印第安人,圖謀用病毒以最少兵力殲滅整個部落。感恩節關係到美國的起始,殖民者與印第安人快樂地一起慶祝、享受盛宴的畫面,簡直是美國物語的美麗序幕,並把殖民合理化。感恩節之所以盛行,全因為移民。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移民從四方八面湧到美國,為令移民美國化並對國家歷史有共識,感恩節的神話正好大派用場。縱使這些移民在故鄉沒有慶祝感恩節的傳統,他們都欣然參與慶祝,以示對美國的忠誠和臣服於美國的豐盛。

感恩節吃什麼?

關於第一個感恩節的菜單,其實沒有確切的記錄,只從朝聖者編年史家Edward Winslow(1595-1655)的文字中得知有水果、野雞和鹿肉。近代的感恩節晚餐最能展現傳統新英格蘭料理(New England Cuisine)的特色:火雞、蔓越莓果醬(cranberry sauce)、南瓜派和其他鹹甜派類等,都深受地理(在地食材)和朝聖者定居後的文化發展影響。

1820年代,感恩節被當成含蓄地抵抗歐洲的奢侈和腐敗的工具。作家Sarah Josepha Hale在1827年出版的小說Northwood中,主人翁在他的英國客人面前為自家的樸實餐桌辯護,小說中所描述的感恩節餐桌風景:火雞、豬腿、鵝、小羊肉等來自在地家庭農場的肉類(而非進口高級肉類)、肉汁(gravy)、蔬菜和(最重要的)南瓜派等,成了傳統洋基(Yankee,意指新英格蘭的英國白人後裔)感恩節晚餐的原型。移民的感恩節晚餐具自家風味,除了經典的感恩節菜餚,也會加入家鄉的傳統菜式。

預先做派殼餡料 派對輕鬆入爐

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後,把南瓜帶到歐洲,在16世紀南瓜已傳到英格蘭和法國。英國人到北美洲定居後,南瓜(如玉米般)都成了他們的主食。除了加入牛奶做成鹹的南瓜蛋黃醬,也會加入香料和糖製作甜的南瓜派,這些都是英國人的習慣。香港現在已進入南瓜當造的季節,我訂的本地菜包中有一個超好吃的有機南瓜。我家不好甜,就做鹹的南瓜派,就是法式鹹派(quiche lorraine)的做法。這是派對好物,可預先準備半熟派殼和餡料,在派對將開始前40分鐘才把餡料和蛋漿倒入派殼放入焗爐。派對開始時就剛好可上菜,輕鬆招待客人。

【派皮。材料】(7.5寸派,4至6人份)如不想做派皮,買現成的餅皮或酥皮也可

‧麵粉……250克

‧鹽……5克

‧牛油……125克

‧雞蛋……50克(1隻)

【做法】

1.把鹽加到麵粉中。牛油切小丁,揑進麵粉成麵包糠狀。

2.加入雞蛋。搓成麵糰,以保鮮紙包好置於雪櫃鬆弛1小時。

3.派模抹上牛油。

4.在2張牛油紙之間把麵糰幹平成派皮。

5.把派皮填入派模,包好置於雪櫃半小時休息。

6.焗爐預熱至200℃。在派皮上用叉刺小孔。

7.蓋上牛油紙,以乾豆或烘焙專用焗豆(baking beans)壓着,放於焗爐烤20分鐘。

8.拿走乾豆,再烤10分鐘至半熟狀態(微黃色)的派殼,備用。

【餡料。材料】

‧南瓜……100克

‧肉桂粉……1/4茶匙

‧肉豆蔻粉……1/4茶匙

‧煙肉……40克

‧洋葱……50克

‧海鹽……6克(約1茶匙)

‧黑胡椒粉……1/3茶匙

‧雞蛋……70克

‧希臘式乳酪……100克

‧刁草和迷迭香……少許

【做法】

1.焗爐預熱至200℃。煙肉切塊,洋葱切絲。

2.煙肉以慢火煎至金黃色,備用。

3.南瓜洗淨切片。

4.淋上煙肉釋出的油。

5.撒上海鹽(1/2茶匙)、肉桂粉和肉豆蔻粉。

6.南瓜放入焗爐烤25分鐘或至熟透(叉或竹籤輕輕就能插入)。備用。

7.在煎過煙肉的平底鍋中放入洋葱,以中火炒至水分收乾及開始焦底,加入小量水,重複這個步驟直至煮成深啡色(焦糖化)為止,這過程需時約30至40分鐘。備用。

8.將雞蛋打入小碗中,加入黑胡椒粉、海鹽(1/2茶匙)和希臘式乳酪,拌勻,備用。

【烤南瓜批】

1.焗爐預熱至190℃。在派殼上掃上蛋白。

2.把備好的南瓜、煙肉和洋葱放入派殼。

3.把蛋漿注入派殼,放上刁草和迷迭香。

4.放入焗爐烤30分鐘或至蛋漿凝固並呈金黃色。稍放涼後脫模。完成。

文、圖˙ 林女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