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政府出招解人手荒 醫護:強制年期幫倒忙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醫管局日前公布過去一年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九龍西聯網眼科需等近4年,局方與《施政報告》口徑一致,歸因於疫情和人手荒。《施政報告》稱會探討要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系統內服務一定年期,確保未來有穩定供應。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進而解釋措施或將不限醫生,涵蓋護士和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稍後諮詢持份者。既然「持份者」正嚴重流失,今期打鐵趁熱,請他們回應局長提案。

強設服務年期 無助減離職意欲

局長稱近年許多不足40歲的醫生離職,籲年輕醫生仿效在公院做到退休、堅守崗位的醫生。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質疑此說,認為局方可公開不同年齡層醫生離職的數據,「我30多歲,這階段還有同事願意留到退休走,比例不一定少過上一代」。而且,同事仍記得局方過去曾稱醫生人手過剩而推出「肥雞餐」,送走不少想服務市民到退休的醫生。日前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稱,約七成醫科畢業生在醫管局接受6年專科培訓及在醫管局工作。凌霄志說,若計及畢業後進入公院的醫生,據局方數字分析,實際應有九成畢業生選擇公院。九成與七成兩個數字的差距,或因有醫生未接受或完成專科培訓,局方未有公開相關數字。

「近年畢業生愈來愈多,擔心醫管局不夠位,大部分畢業生都想留在公院工作,希望有專科訓練空位。尤其近10年就算想做普通科醫生, 大部分都會進入公院,先進行家庭醫學專科培訓,再看是留下做普通科門診、家庭醫學部,或到私人市場。」

有畢業生或想到社區服務病人,他認為不應設公院服務年期,「剝奪他用別的形式貢獻社會的機會」。若設年期,短期看或似有更多人手,但沒有減低他們的離職意欲,將離職潮迫在同一年,甚至會影響士氣和服務質素。

逾半護士入職五年內離職

至於職業治療師,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主席鄭慧慈說,醫管局曾是八至九成畢業生的第一選擇,因培訓體系完善,能獲一級或高級治療師指導。合約一般為3年,之後會獲約滿酬金。如想轉為長約,需在一定年期後主動申請,「年輕的多是想3年續一次約,因為人工和假期等福利好一些」。近年更多同行在公院工作滿3年後轉到NGO或私人市場,主因是外面的待遇更加優厚,剛畢業的治療師薪酬可較醫管局多約兩個薪點。

護士方面,據前衛生服務界選委、註冊護士劉凱文觀察,有逾半入職5年以下的護士離職,「現在病房多是工作3年或以下的護士,5年以上很稀有」。醫管局常公布招聘護士數目,他說只是「粉飾櫥窗」,由於醫管局不會在半年試用期內加薪,之前更有入職首兩年凍薪規定,就算約滿酬金不算少,也難及外面的花紅、獎金等,故多數人等不到遞增薪點(俗稱「跳point」)已經離職。

■現行對策幫到幾多?

A.翻閹醫護 難分擔前線工作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局方將推出多項措施增加人手,包括聘請退休員工及兼職醫生等。退休後重聘安排不是新事物,劉凱文說同事早對此不滿,因退休員工多已升至資深職位,例如臨牀服務的資深護師、病房經理、部門主管等;督導管理的高級護士長。「退休重聘的,不會回到前線(為病人)轉身、換片、派藥,只是回到辦公室。(但人手愈多愈好?)都要有生產力,很多已經跟臨牀服務脫節,幾十年沒做過、回晒塘。」他舉例某家九龍中聯網醫院腎科重聘一名退休門診護士,毫無病房經驗,「腎科病人需長期換肚水,很繁複,要細心,因併發症可致死亡」。此舉罔顧病人安全。其後查知該員工為病房經理朋友,聘回來為指導前線,徒令病房「將多兵少」。另外,醫管局曾以高薪聘中介護士(agency nurse)作「外援」,但職能近似病房助理,未能分擔護士工作量,同事亦有微言,認為應把公帑用於改善薪津福利。

另一邊廂,退休員工不一定願意重返公院。凌霄志見局方近年已預早商討重聘安排,「快將退休的顧問醫生,留下來對人手、知識傳承都有用」。但他相信於私院退休的醫生未必回來,而且為免影響內部同事升遷,從私人市場重聘有一定門檻,整體條件未算吸引。職業治療師亦然,鄭慧慈說員工退休年齡已延長至65歲:「再做好累,要跑不同病房、扶抱病人,都是體力工作。」有的退休治療師見部門不夠人、同事「拍膊頭」,才間中用自選兼職(Locum)方式回公院。

B.公私營協作 分流趨飽和

另一舉措是安排病情穩定的病人到私家醫院覆診以分流。公私營協作計劃已於不同專科推行,包括白內障手術、放射治療等,去年「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引入共同醫治服務模式,病情穩定的醫管局專科門診病人,可選擇在社區由私家醫生提供持續慢性疾病管理。凌霄志說各計劃有定額津貼,用藥有既定指引及成本考慮,「如病人在公院已在吃進階的藥,就未必適合」。加上私營服務亦時有飽和,認為屬過渡措施,非長遠之計。

鄭慧慈估算目前私人市場只有約一成職業治療師,補充公營服務缺口,故需求甚殷,例如到學校、院舍作兒童發展康復、特殊學習需要服務,以及上門為中風康復者提供一對一服務等。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基層醫療,私人執業治療師可以成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但已經忙得沒有餘力做。加上很多都是自由工作者、上門服務、沒有診所,安裝不到醫健通」。勞工處在9月推出「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業界也未有足夠人手支持。 劉凱文說專科輪候時間愈長,可爭取愈多資源,有部門主管「捉醫生收症,係咪都收症。專科可以多些牙力,要多些培訓醫生(trainee)」。他建議,與其為多人輪候的專科增加公私營協作撥款,不如先審視專科的需求,並盡快加強基層醫療和教育市民長期病管理知識。

C.擬修例豁免轉介 憂誤診延治

政府建議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容許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於指定情况下,免轉介直接服務病人。按理說,這有助縮短普通科門診輪候時間,凌霄志說:「嚴重的仍要去專科,(可處理)輕微的腰背痛,可能會減輕普通科工作量。」他擔心治療師未必有全科培訓,例如腰背痛可能是癌症,或延誤治療。故他認同醫學會建議,採項目合作模式,診治一定次數後無效,需有機制轉介給醫生。另一修訂建議是容許中醫師轉介病人,予放射技師和醫務化驗師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他認為這或反增加公院工作量,「中醫師是否都會看?他們未必有足夠西醫培訓或知識,是否可以判斷適合病人的檢測和解釋檢查結果?可能做更多沒必要的轉介」。鄭慧慈說修例有利病人,劉凱文說措施尊重專業自主,但均認為與減輕工作量關係不大。

■持份者建議

1.提高薪酬待遇 培訓作誘因

回到老問題,三人說長遠對策不離改善待遇與工作環境。職業治療在1980年代屬專業文憑課程,政府制定的起薪點較大學畢業生低,但即使後來復康需求增加、改為學士學位課程,起薪點未有調整,令畢業生有感待遇不公。與其設定服務年期,她提議以培訓為誘因,令員工留在公院服務。例如以往有員工在接受海外培訓後,回港後一段時間不可離職;現時社署資助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獲取錄學生若與NGO(非政府組織)簽訂畢業後連續工作3年的承諾書,可獲資助全數學費,兩者都有成效。她亦說應加強在職培訓津貼,以往在專職醫療服務部門,每人每年僅有數百元,但同事報讀的課程卻要花數萬元不等。至於新推行的置業低息貸款計劃、增設副顧問護師以加快升職時間,劉凱文指完全不符行業所需,尤其是後者,「只是強化權力核心、升管理層而非前線,不是在挽留前線」。

2.前線5天工作有成功例子

劉凱文和凌霄志均言,公院環境由他們讀書、畢業,至今工作約10年都未見改善。看來是「雞先定蛋先」的問題:員工說要改善環境才留下,局方反問沒有人手怎改善環境?劉凱文卻舉出反例。醫管局自2007年推行5天工作,卻要求不能增加額外人手、影響現有服務,至今多間醫院護士仍是5.5天或6天工作。惟九龍東聯網的龍頭醫院聯合醫院在2012年已實施5天工作,之後更推廣至整個聯網。聯合醫院多長者和基層病人,但仍成為護士首選,「大家明知聯合辛苦、惡做,都肯返聯合。起碼同事覺得有工作與生活平衡,發展私人興趣」。他直言聯合醫院當時面對籌備擴建、人手緊張也能改革,「決心問題,解釋不到其他聯網為何不做,不做永遠都不夠人」。他留守公院,是因為見到這些例子,也曾成功爭取取消新入職員工首兩年凍薪的安排,「不是完全沒機會改善」。凌霄志說,同事明白沒有令工作量大減的妙藥,但求逐漸鬆綁、政策不要幫倒忙或打擊士氣,歡迎局方與他們討論。

【醫療人手篇】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