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戰士淨山清徑 拯救有價值「垃圾」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近年不少人會自發一邊行山一邊執垃圾,實行「自己香港自己救」。其實最有效減少郊野垃圾的方法,還是在出發前做好準備,盡量少帶垃圾上山,郊遊或露營時才會無物可棄。政府轄下營地將在後天(17日)重開,正計劃上山露營?就要學定幾招減廢技巧。

疫情關係,香港人過去兩年多難以外遊,部分康樂及娛樂場所亦有一段時間無法開業,不少人唯有走到郊野尋樂,一時之間山野間擠滿行山客、違法露營者,更在大自然留下各種匪夷所思的「廢物」。長春社教育經理鄧俊賢(Terence)說昔日行山露營,通常只會發現殘餘的食物、罐頭、水樽、廁紙等想像到的廢物,「但今時今日可能因為打卡文化盛行,為求拍出靚相,有人幾乎將家中廚房用品都帶去露營,例如帶爐具去煎牛扒,還要用一塊靚砧板擺盤及擺放精緻餐具影相,可想而知要動用更多膠袋去盛載」。

麻將 爐具 LED燈 疫下多奇特「廢物」

Terence說一套入門露營用具只需數百元,有人或視為即用即棄品,用後棄置郊野山頭,留下各種新淨「廢物」。記者曾在假日後到訪蒲台島,見到熱門的露營草坡散落各種垃圾,情况慘不忍睹;Terence的經歷就更離譜,「最誇張試過執到成套營具爐具,又試過執到麻將、裝飾營幕的LED燈,浪費之餘亦污染了大自然」。

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早有「山野無痕」(Leave No Trace)概念,鼓勵人們郊遊時別帶走一草一木,也別留下任何東西。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於2015年起分階段推出「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活動,移除郊野公園山徑內的垃圾桶,又多次舉辦宣傳及教育活動。其後從漁護署公布的統計報告可見,活動成效顯著,大部分郊野公園的垃圾數量大幅減少三至九成;但疫情下郊野公園遊客大增,漁護署曾在2020年3月於facebook「告急」,指首季垃圾數量較2019年同期急升一成,Terence估計與郊遊新丁有關,「經常行山或露營人士早已習慣將垃圾帶走,但新加入的遊人未必理解清除垃圾的難度,以為必定有政府部門派員清掃,再加上有部分遊人行為自私,對大自然造成頗大破壞」。

邊執邊分類邊反思

長春社每年舉辦「生態捍衛戰」,招募及組織生態捍衛戰士義務到長春社設計的山野路線,以4人一隊形式清理山徑垃圾。記者早前跟隨大隊,到其中一條會經過「露營聖地」赤徑的路線觀察。有別於其他清理山徑活動,「生態捍衛戰」並非單純執垃圾,每隊首先獲派4個回收袋、長短夾及山野資源分類回收紀錄表,然後由兩個隊員負責以長短夾執拾垃圾,並分類放進可回收及不可回收類別垃圾袋,另外兩個隊員則負責拍攝垃圾位置及填寫回收紀錄,回到終點後再由長春社導師點數及覆核分類。Terence說過程故意設計得繁瑣,全因希望參加者不要只顧執垃圾,而是要思考為何垃圾會在該處撿到,同時了解部分垃圾原來還有回收價值。長春社在活動後會將參加者拾到的可回收垃圾,按類別轉交相關的回收公司處理。

讓有價值「垃圾」重回生產鏈

首次參加今次活動的Sam、Ellen、Peter均有行山習慣,不過3人說平日專注行山,沒特別注意沿途垃圾棄置情况,經過今次活動,才留意到原來山徑上有很多垃圾,特別在露營地區就更嚴重,放眼盡是罐頭、鋁罐、紙包飲品盒、塑製食具、煙頭、電池,甚至塑膠地蓆也遺留現場。原本預期在約2公里路程撿出1公斤廢物,結果很快已達標。他們又說在活動開始後不到10分鐘,已在路旁撿到一塊黑色布料,攤開一看,竟是一件女裝泳褲,笑稱應有機會贏「最奇特垃圾」大獎。

同樣第一次參加執垃圾活動的小學生Corrine,便與媽媽Sophia及朋友組隊參加。記者見她沿途表現落力,跑上跑落,經常搶着去執垃圾,連地下一小片紙碎也不放過。Corrine說活動不算辛苦,但與媽媽均沒想過會撿到很多煙頭及糖紙,而且露營地區就更惡劣,認為露營人士應將自己的用具及垃圾帶走。在她的「戰利品」中,便有一個手推車輪,估計是有人用手推車由赤徑走上北潭凹期間脫落,但因坡道太斜而放棄下坡取回。

當隊員都將廢物帶到終點──赤徑,長春社員工會攤出所有垃圾仔細分類,Terence解釋:「這些棄置物品並非全都是垃圾,我們會挑出仍具回收價值的物品,例如玻璃樽、膠樽、鋁罐、廢紙、雜膠,分類清洗後帶走,再轉交回收商處理。」活動後報告會再個別通知參加者,希望讓大家明白到,清徑活動除了清除垃圾,還會讓有價值的「垃圾」重回生產鏈。

除了生態保衛戰,長春社還不時舉辦生態保育活動,有興趣可到官網(bit.ly/3tHKUUl)報名。●

文:周群雄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Feature]

相關字詞﹕郊遊 行山 環保 執垃圾 長春社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