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談:善用halftime 出錢出力幫人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老,不知從何時開始,像一個詛咒,不但不被祝福,還被視作負累。陳寶莉卻說:「我們三人都是長者,但我們都對社會有持續的貢獻。」

陳寶莉、梁萬福和盧炳松,因為看見長者被忽略,選擇為老人服務。而陳寶莉和盧炳松分別創立恩橡基金會和基督為本基金,由零開始建立獨有的慈善機構,當中有什麼困難,且聽他們分享。

■陳:陳寶莉(Poh Lee)

■盧:盧炳松(BC)

■梁:梁萬福

陳:很多人都害怕退休,但其實退休只是從一個職位上退下來,而不是從人生中退休,之後還可以繼續貢獻,自己也有得着。只要對所做的事情有熱誠就可以保持年輕,正如BC和梁醫生一樣!

盧:就算你不去提、不去想,事實上退休後生活都會去了另一個階段。

梁:避而不談,其實是不願去轉變和適應。

陳:我看過鮑伯.布福德(Bob Buford)20多年前出版的書Halftime,說到了人生一半時間,當時是35歲,就要思考如何從成功轉化為舉足輕重(significance)。就像BC當時在可口可樂、迪士尼、領展的工作非常成功,但他想要轉化,就是要去幫助別人。

盧:當年在迪士尼工作時,有慈善團體帶病童遊園圓願,小朋友一見卡通人物,就像「痊癒」了一樣;退休後,我本想幫這個團體為晚晴病人圓願,但發現他們不服務18歲以上人士,我到處查探,真的沒有團體服務這群人,於是就自己做。

梁:多年前的人生halftime是35歲,但現在可活到上百歲,所以人生下半場50歲開始,Poh Lee就正好是那個時候退休,全職做慈善、搞服務,你是怎樣逐漸轉變身分和如何在轉變之中找到路向?

陳:轉化過程第一你要去嘗試,要試過才知道你最熱中什麼。所以我很久以前參與弘立(智立教育基金)和PathFinders(融幼社)的董事。第二,查找想做的服務是否獨特,會否資源重複,以免浪費社會資源,我們看到跨代方面沒有人是專家,於是選了這個。

盧:當時有好心人提醒我,沒有人願意贊助長者圓願,要做就要自掏腰包,最少要完全負擔起初3年的營運資金才好嘗試;我接納了他的建議,計過數能夠掏出200多萬元,就開展了「誠心所願」圓願之旅項目。

陳:說得對,打從第一天就要投入自己的資金,別人才看得到你是認真,不是「玩玩吓」,讓別人知道我們是決心服務,而且會持續下去。

盧:頭3年真的很少人捐款。最困難就是別人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做和做多久,其實他們一直都在觀察,所以要自己落手落腳去做,向人證明你認真的,就會有人來幫手。

陳:要建立信心是困難的,因為不是一朝一夕,而且要爭取回來。經過一段時間,別人開始相信你,才會貢獻時間和金錢。此後,我就遇到很多有心人支持。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