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聖誕假期除了飲宴聚會、入戲院看大片,也可在家收看一些有趣的古典音樂節目。最近在老牌古典唱片公司DG的串流平台stage-plus.com,看過一些好節目,特此推介給讀者。
聖誕劇目 豈止《胡桃夾子》
一提起聖誕節的古典音樂,大家都會想起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或者韓德爾神劇《彌賽亞》,但在德語圈更流行一齣改編自格林童話的歌劇《糖果屋》(Hänsel und Gretel)。原來的童話故事大家應略知一二,就是一對小兄妹被惡毒後母拋棄在森林,哥哥每次都暗中在路上丟下石頭,所以都能帶着妹妹回家。但有次這招已用不着,兩人在森林誤闖女巫的糖果屋,最後化險為夷。
這齣由漢普汀克(Engelbert Humperdinck,1854-1921)譜曲的歌劇,劇本由他的妹妹撰寫,本來是漢普汀克寫給自己一家人慶祝聖誕,最後變成一齣在歌劇院演出的作品,1893年12月23日於德國威瑪首演,很快便成為聖誕戲寶,更是這位作曲家的留世名作。我唯一一次現場看此劇,就是某年12月在柏林看的。
沒有惡毒後母 只有窮困媽媽
歌劇的故事把格林童話改動了不少,既沒有惡毒後母,兄妹進入森林的原因也沒那麼殘忍。農家兄妹韓素兒和葛麗特,要做手作幫補家計,但小孩就是小孩,只顧玩耍而被媽媽責罵,其間一瓶奶油被打翻了。小兄妹不知道,全屋僅存的食物就只是這瓶奶油,這時爸爸還在鄉鎮賣掃把,但最近生意很差,全家人這天的晚飯未有着落。
生氣的媽媽叫兄妹到森林採摘士多啤梨,他們離去後,爸爸帶着微醉回家,媽媽正要責罵時,他拿出了煙肉、牛油、麵粉、馬鈴薯、雞蛋、咖啡豆……原來有一條村快有節日,各家需要打掃,買光掃把。父親聽到子女去了森林,歡喜心情即時跌進谷底:你幹嘛叫他們去森林,那兒有吃人的女巫啊!
歌劇電影班底強勁 40年後回看不失禮
這是1981年製作的歌劇電影,附中英文字幕。「歌劇電影」近年已很少人拍,它不是在歌劇院拍攝,而是先錄好音樂及歌唱,再於片廠用相同的歌手跟着錄音「咪嘴」拍攝,就像歌舞片那樣。雖說是40年前的製作,幸好是以菲林拍攝,轉換成高清格式仍有不俗的畫面。這也是歌劇電影的好處,用菲林拍攝歌劇院現場演出,技術上幾乎是不可能,用當時的錄影帶是拍得到,但我們現在的眼睛就很難看得下去。
音樂及歌唱班底非常強勁,蘇提(Sir Georg Solti)指揮維也納愛樂,飾演兄妹的德國女中音Brigitte Fassbaender及斯洛伐克女高音Edita Gruberova都是傳奇級歌手,前者現為歌劇導演,後者已在去年逝世。飾演父親的德國男中音Hermann Prey也是獨當一面,老樂迷收藏的唱片定有他的兩齣「費加羅」歌劇的錄音:《西維爾的理髮師》及《費加羅的婚禮》。導演August Everding是當時慕尼黑話劇界的中流砥柱,他數十年前的《魔笛》製作仍可在慕尼黑及柏林看到。
具娛樂性亦發人深省
香港樂迷比較冷待《糖果屋》,我看原因有兩個,一是童話題材令人誤以為音樂很膚淺,自然不被高雅之士青睞。二是漢普汀克受「華格納派」的標籤所累,華格納是多人喜歡,但華格納只得一位,受其影響就往往只得皮相,此劇被誤以為如此。其實漢普汀克用更簡單的樂隊,已能寫出軒昂、輕快或溫馨的音樂,也有不少純音樂段落值得單獨欣賞,例如「前奏曲」(串流網頁中以Overture標記)、「女巫飛行」(The Witch's Ride)及「夢境默劇」(Mime)。全劇不用兩小時,無華格納的冗長,許多電影都不只這個長度了。
相比起沒幾多實質劇情的《胡桃夾子》,《糖果屋》更有娛樂性也更發人深省。現代人三餐不缺,小朋友要軟硬兼施才肯好好吃飯。《糖果屋》中的歐洲農業舊社會,糧食沒我們那麼穩定,那個年代的小孩直接餓死,或因為營養不良而慢性死亡很常見。劇中的韓素兒雖然摘到士多啤梨,但他太餓,瞬間吃清,趕不及再摘已經天黑,無法回家了。不只小朋友要珍惜食物,大朋友也要惜福。
《糖果屋》串流:bit.ly/3HVO3YM
爭議指揮家被封殺前演出
第二個想介紹的節目是慕尼黑伊薩愛樂廳的開幕演出,錄影於2021年10月,由格杰夫(Valery Gergiev)指揮慕尼黑愛樂,特霍洛夫(Daniil Trifonov)擔任鋼琴獨奏。我曾在10月去過這個新音樂廳,音響遠超我預期的好,我早前更撰文建議把它複製過來香港。
音樂會後區區數月,俄烏戰爭爆發,格杰夫堅持站在祖國俄羅斯一邊,承受被西方音樂界封殺的後果。他就是以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的身分指揮這場音樂會,後來慕尼黑市政府因為他的立場,解除他的合約。特霍洛夫生於俄羅斯,在此音樂會擔任團長(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樂手)的Lorenz Nasturica-Herschcowici(生於羅馬尼亞的猶太人、青年時隨家人移居以色列)也因為繼續和格杰夫在俄羅斯合作,被慕尼黑愛樂免職,結束在此團的30年效力。
最溫柔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
這場音樂會有專為此特別場合寫的全新作品,也有兩首相對近期的樂曲,我先介紹一些較傳統的曲目,還好這個節目把樂曲都分好一段一段。
第二段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中最溫柔的一首,未必是觀眾最愛,但往往被年輕鋼琴家選來顯示自己不止得炫技,還有深厚音樂觸覺的一首作品。溫柔的外觀以外,貝多芬想改變協奏曲格式中鋼琴和樂隊的關係。
第一樂章一反常規,由鋼琴輕柔地開始,樂隊才加入,兩者不像主角及配角抗衡,更像是互相交織。值得留意格杰夫頗用心引導樂隊作到肉的演奏,特霍洛夫也不是只賣內斂,具爆發力的時刻也不少。第二樂章亦非正常的慢板,較像一個間場,這次樂隊跟鋼琴就有很大的對抗,卻不是硬碰硬,樂隊硬朗、如質問的樂句,鋼琴若無其事的淡然回應,儘管特霍洛夫在演奏中一臉肉緊及汗水。第一樂章的溫柔及第二樂章的困惑,在第三樂章轉化成陽剛及爽朗,此演奏的樂隊及鋼琴都奏得頗激動。
希臘傳說的牧羊男女
第六段的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組曲(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節錄自全齣芭蕾舞劇的最後三分一,比全劇更常聽到。取材自希臘傳說,劇名這兩人是牧羊少年及少女,本應是金童玉女,卻被嫉妒及情敵打擾情緣,在神明保祐下終成眷屬。
這首組曲分成三段,各以一個標題把劇情概括:第一樂章「日出」,古典音樂有不少類似樂曲,但這首很獨特地糅合了霧、風、海、花草、太陽,至於有沒有羊就由大家去尋找。第二樂章「默劇」是情侶破鏡重圓前的耍花槍,有很長一段的長笛獨奏。第三樂章「群舞」是全劇的終結,用上頗多銅管及敲擊,帶着「戰舞」的味道。由於這場音樂會有合唱團參與,他們也加入了此曲演出,平時演奏這首組曲都會省去合唱部分。
精闢新鮮的現代音樂
介紹其中一首現代樂曲,第四段法國作曲家杜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2013)在1964年完成的《新陳代謝》(Métaboles),有另一個譯名叫做《蛻變》。五個樂章一共只是15分鐘,我一直很喜歡此曲,對我來說是優良現代音樂之典範,有新鮮的意念又寫得精闢。杜蒂耶為每個樂章都附上標題,就如小小提示,不用長篇大論寫什麼創作理念。
第一樂章「念咒」像祭司呼喚神靈。第二樂章「線條」從飄逸的弦樂聲響發展至高音鳴叫。第三樂章「執迷」以爵士風開始,再以不同樂器帶出蜻蜓點水般的跳動。第四樂章「呆滯」稍作回氣,進入第五樂章「炫艷」匯集之前的音樂,帶到絢爛的高潮。用這個錄影去認識此曲,最大好處就是有分鏡,跟着重點在不同樂器間游走,鏡頭拍指揮時,雖然他不是在描述音樂,只是打拍子,仍能給你一個框架,讓比較抽象的音樂聽來或看來有個方寸。
慕尼黑伊薩愛樂廳開幕演出:bit.ly/3WD5Bgn
■免費之選
奧斯陸愛樂紀錄片 致敬95歲指揮大師
剛才兩個節目都是在收費串流網站提供,以下有齣由奧斯陸愛樂在其YouTube頻道免費提供的紀錄片,主角是生於1927年,現今最長壽指揮家布倫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那是在他2021年11月指揮該團時製作,有訪問及排練片段,原來他是在1961年初次指揮奧斯陸愛樂,從1962至1968年擔任其總指揮,是他事業早期的重要一步。
他生於美國,但兩歲時被父母帶回瑞典長大,我分不到這部半小時紀錄片是說挪威語還是瑞典語,總之有英文字幕。和他在其他場合的訪問不同,這裏較多他對作為年輕指揮,以及奧斯陸的日子的回想。片中的他很精神,也能站着指揮及排練,可是他今年6月在柏林跌過一次,雖已復出,但神態及行動已比這齣紀錄片虛弱不少。他指揮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演奏,樂團也有上載完整演出,到底95歲指揮會怎樣奏樂?可於bit.ly/3GdXbGQ收看。祝大家聖誕快樂。
布倫斯泰特紀錄片:bit.ly/3HVVp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