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月8日,內地與香港正式恢復通關,同日上環港澳碼頭恢復運作,來往香港、澳門及珠海的航線復航。人類歡天喜地,急不及待上船去旅遊、與久別親朋重逢;海豚就一片哀嚎,因為疫情3年,高速船航線難得停航、海上人類活動驟減,海豚得以重新自由自在地使用大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和漁護署的海豚監察報告都發現,自2020年2月南大嶼水域高速船停航,中華白海豚的出沒率有明顯回升,覓食、社交行為大幅增加。這3年對海豚是曇花一現的小確幸,還是我們可以藉機審視航線,找出人和海豚都可以安全使用大海的方法?
南大嶼水域對海豚極重要
WWF在高速船停航前後作聲納及目視調查,聲納調查即是在海豚出沒水域水底放置錄音機,24小時記錄海豚的聲音,藉聲音分辨牠們正在進行的行為,如以回聲定位覓食的喀答聲(click)、與同伴溝通的哨聲(whistle)。聲納調查發現,停航期間,在航道範圍,即南大嶼水域一帶,中華白海豚的日間出沒率明顯提高,由停航前每小時0.03分鐘上升至停航期間的0.57分鐘。WWF的發現與漁護署一年一度的海豚監察報告結果脗合。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有份協助漁護署研究,停航第一年的報告發現,中華白海豚使用南大嶼航道範圍的時間和次數上升,也更多橫越航道、使用索罟群島等南大嶼離岸水域。
研究:停航後 海豚覓食社交增
除了游過航道,更重要的是,停航令海豚得以在航道範圍水域覓食。WWF研究員出海觀察所見,中華白海豚在南大嶼水域的覓食時間,由停航前的8.5%大增至超過70%,社交時間也由停航前3.4%增加至12.5%。WWF也發現海豚會在航道附近游蕩和休息,這是停航前5年都不曾記錄過的行為。WWF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說這個發現很鼓舞,代表海豚覺得附近沒有危險、比較放鬆,「有更多覓食、社交行為,其實代表南大嶼水域對海豚來說更加重要」。只是這片對海豚有重要價值的水域,過去障礙重重、難以使用。
香港長期居留的鯨豚有兩種,除了粉紅色的中華白海豚,灰色、沒有背鰭的江豚也是香港的常住居民,兩者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級別。但因為江豚性格比較怕醜,而且沒有背鰭、顏色較不明顯,研究員較難看見,相關研究數據因而較少。
「好多人會問什麼季節去看中華白海豚最好,其實牠們一年四季都會在香港水域出沒。」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解釋,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都是生活在鹹淡水交界的動物,所以會徘徊在珠江口一帶,即香港西面水域。而因應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喜歡的食物不同,兩者出沒的水域也有差異。中華白海豚會在大嶼山的南面、西面和北面水域出沒,江豚主要在大嶼山的南面出沒,東面的長洲、南丫島、蒲台島,以至果洲群島都曾看到江豚的身影。
兩海岸公園 未涵航道覓食區
雖然方位不同,不過如果想看海豚,兩種海豚都常出沒在近岸淺水區域。「中華白海豚的覓食場所通常在小島附近,牠們喜歡在海岸線比較自然的島附近覓食、社交。」因為天然海岸線是由大石造成,魚類可以躲藏在大石之間,所以這種生境可以為海豚提供食物。麥希汶舉例,例如大嶼山北面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嶼山西面由大澳對出至雞翼角、分流一帶,以及索罟群島都是海豚的覓食場所,分流是最多海豚聚集的熱點。她試過在分流和索罟群島一帶看到海豚媽媽和幼兒,相信這兩個地方是海豚覺得安心的育兒場所。
在南大嶼棲息的海豚受高速船威脅多年後,去年政府終於將索罟群島一帶劃為南大嶼海岸公園,2020年亦將分流一帶劃為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但兩個海岸公園範圍都不包括航道(見圖)。吳嘉怡形容,「航道分隔了分流和索罟群島,在中間『𠝹開』,變相『𠝹開』了白海豚一些重要的生境」。海豚就像是在分流、索罟群島兩間餐廳開餐時受保護,但前往餐廳、去其他小食店就不受保護。「雖然劃了海岸公園,但海岸公園的連接性很低,」吳嘉怡指海岸公園的分佈破碎,保護成效有限。而且海岸公園範圍竟然剔走海豚覓食的沿岸區域,例如海豚最常出沒的雞翼角至分流沿岸一帶,並不劃入大嶼西南海岸公園。
冒死來往兩公園「開餐」
海豚必須跨越高速船才能來往兩個海岸公園,有機會被高速船撞傷,甚至死亡。吳嘉怡稱現在在南大嶼航道的高速船航行速度約40節,即每小時航行40海里(約74公里)。「國際間有研究指出,當船航行的速度超過15節,如果撞到鯨豚,死亡率差不多是100%。」高速船的噪音也會損害海豚聽覺,或干預海豚的回聲定位系統,影響海豚覓食。為了避開高速船,中華白海豚改為夜間出沒,因為班次較疏,甚至完全不前往索罟群島,變相喪失了一個覓食場所,被局限在分流一帶。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令南大嶼的海上交通停擺,難得地令海豚有3年喘息空間,得以重掌在海洋自由航行的權利。海豚在航道範圍的覓食、出沒增加,也證明南大嶼是海豚重要的生境。隨社會逐漸復常,航線復航、海上基建工程接踵而來,海豚又要繼續在高速船、工程船的罅隙中求生,還是我們可以趁機思考如何規劃海洋空間,讓人和海豚都能善用海洋?
船與海豚 如何共存?
1)航道南移
WWF和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都倡議改航道,由經過索罟群島以北改到索罟群島以南,避開海豚的移動走廊,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都能受惠。WWF估算,採用新航道,船程會增加8分鐘。改道後,航道不再分隔兩個海岸公園,如果能將兩個海岸公園連接,形成更大的保護區,就能更完善地保護在大嶼西及大嶼西南兩大主要棲息地的海豚。
2)限速區
WWF亦建議設立限速區,船駛過限制水域時,只能以10節航行速度航行,WWF估算船程增加12分鐘,票價增幅比航道南移方案的較小。加拿大為了保護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當發現北大西洋露脊鯨進入航道附近區域,及後15天船隻只能以最高10節的船速行駛。
3)陸路交通
除了等待海事處和船公司牽頭採取更有效的保育海豚措施,市民也可從個人層面做起,減少使用海上交通來往澳門和珠海,改用陸路交通。麥希汶是澳門人,她選擇坐車回家,「疫情前,其實航次已經慢慢減少,因為有陸路交通這個選項。當班次減少,對海豚的影響也會減少」。
港珠澳大橋2009年動工,2018年落成啟用。香港的海豚數字也由2008年的108條,減至2021年的40條。曾經香港有4個主要的海豚棲息地,「大嶼山東北面水域,即人工島、港珠澳大橋的位置,過去是海豚第三大棲息地,多過索罟群島的海豚出沒,但10年後,2021年這裏是零條海豚,依然無海豚出沒」。鄰近第三條跑道的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10年前是最多海豚出沒的主要棲息地,現只剩幾條海豚。既然港珠澳大橋的生態影響已不能逆轉,或許我們應該多加保護海豚僅餘的兩個主要棲息地——被航道分隔的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南大嶼海岸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