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肌少症(sarcopenia)指因身體老化,肌肉量逐漸流失而引發的徵狀;驟耳聽來,好像是新興病症,因為這個醫學名詞10多年前才開始用。但是,如果細看肌少症徵狀,其實一點也不新鮮:動作緩慢、走路遲緩、重物難提、毛巾扭不乾、行10級樓梯都要停、從椅子起來要借力、跌完一次又一次……這不正正是「年老衰退」的徵狀嗎?肌少症只是一個較「in」的叫法。
肌肉流失,一直是生物學持續探討的課題。早於20多年前,醫學研究已給肌肉流失得出一個定義。人到了40歲,肌肉量便會減少,每10年減少8%。到了70 歲,流失速度就更快,每10年減少15%。更重要的是,肌肉細胞一經流失,便不會重新增長。換句話說,隨年齡遞增,肌肉細胞只會減少,沒能補充。老化之後,肌肉陸續萎縮,買少見少。君不見踏入下半場後,我們紮實肌肉已不復見!
易引發糖尿、失能 預期壽命較短
對很多人來說,肌少症好像是驟然而至。因為肌肉流失初期,身體機能還未出現顯著變化,大部分患者因此未為察覺。不過,潛藏事實卻是,健康已受威脅。因為當骨骼肌變少,基礎代謝率同時變慢;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便容易積聚,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自然提高。同時,新陳代謝率影響蛋白質儲存及血糖代謝。因此,肌少症會更易引發糖尿病、代謝綜合徵、身體失能,甚至死亡。不少科學研究顯示,肌少症患者預期壽命往往較短。
因此,肌肉流失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肌少症究其原因,可分為生理或病理兩因素。要說到生理,多多少少可以算到老化的頭上。老化造成神經系統變化、荷爾蒙減弱、雌激素變少、胰島素阻抗等,再加上衰老後活動量減少,久坐不活動,臥牀不起,更是肌肉持續流失的主因。結果變得腳步浮浮、無故跌倒、肌肉無力、痠痛不止、萎縮變矮、舉步維艱……所以,一提到肌少症,大家便立即想起「老人」。
至於病理性因素,大多因為身體變化所引致;包括營養不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及各種癌症等。如果發現體重在短短數月之內驟然下降,肌肉嚴重流失,便必須做一次詳細檢查,務必找出病因,及早對症下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