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這角色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29日

【明報專訊】今期電影周,多篇影評影話,皆因話題電影一部接一部。不少故事情節扣連社會大動脈,引發共鳴,甚或電影中的真實與現實互涉,引發反思。喜歡的都不吝比大聲更大聲地說喜歡,不喜歡的漸漸也覺得不要隱藏了。其中由張婉婷導演,記錄英華女校搬校的《給十九歲的我》,在只聞樓梯響多時後終迎來公映日,卻在此前於網上引發了一場關於紀錄片倫理的討論。早前於校內放映後已率先寫了觀後感的校友呂晞頌,於是將《給》片放回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去作技巧分析,並指出觀眾因與導演一輩代溝「出戲」因而反思,其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窄路微塵》中飾演清潔工的張繼聰得到不少掌聲,最後一幕更感動了不少人。現實裏的清潔工和保安很多近日有人工加,但仍壓不下「收入仍低過攞綜援」的質疑。他人的工資為何這樣低一般不會引人入勝,但記者多問一句,卻發現原來機制比起世界其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都要不透明。於是,我又想起程展緯,我知道,港鐵外判合約清潔工仍未如他所願,與食環署的外判清潔工看齊。他呢,仍在努力想帶觀眾散場後仍能入「戲」,特地剪了一條trailer,恭賀新禧。

暫時未聞有AI威脅取代清潔工的消息,但原來去年已有AI悄悄埋位寫真新聞稿,到最近被網民揭發錯漏百出,要人類包底改錯。前瞻此一發展趨勢,不單記者,讀者亦堪憂。好簡單,AI不似人類,不懂共情,你估會發展出一套怎樣的新聞價值觀?他會怎樣決定讀者需要知道什麼?公眾利益是什麼?譬如,AI能否完全理解家庭團聚?

幾十年來為弱勢爭取發聲、見露宿者就當見到耶穌的甘浩望神父,新聞中又見他絕食。讀着今期班的訪問文章,AI可會感受到他的慈悲,又或理解其不能接受非自願家庭分隔的堅執?而他說,他也要「移民」了。最後一提,今期開新欄目「去埋呢度先」,由推廣散步的城市學者黃宇軒主理。當你到了最迫切的地步最後還要去看一眼的香港,在哪兒?他想知道這個。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編者話˙黎佩芬

編輯•王翠麗

IG@sundaymingpao

sunday@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