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拉近藝術生活距離 高雄賞藝文風景 「趁墟」無壞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24日

【明報專訊】本周一台灣向港澳人士重新開放自由行,不少人都急不及待計劃去看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然而黃國威早在年半前去了台灣,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衛武營)擔綱要職。他本身在港從事藝術行政多年,至今旅台已有一段時間,他怎麼看港台之間的藝文風景?

「這麼大的中心都不知起來做什麼,行過見到都不會走入來。」黃國威在2021年中上任衛武營營運副總監,侃侃說起部分台灣民衆的心聲,他們可能感到與藝術有距離,甚至跟衛武營有距離感。衛武營位於高雄,隸屬「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台灣文化部轄下行政法人機構,即屬半官方機構,如同香港西九文化區擁有獨立、自主的營運方針。衛武營强調要成為「衆人的藝術中心」。

舉辦戶外活動 民衆免費參與

衛武營的藝術總監簡文彬此前長時間旅居歐洲,擔任樂團指揮,所以帶了歐洲特色來營運衛武營——不讓民衆感覺曲高和寡而疏遠,慢慢改變場館跟觀衆的關係。黃國威認為「衆人的藝術中心」其實回應兩種取態極端的觀衆。第一種觀衆或會疑惑衛武營的用處,為回應這班觀衆,衛武營舉辦不少戶外活動,讓民衆免費參與,譬如透過市集建立氛圍,「好似theme park這樣,過來趁墟都無壞,再不會介意過來藝術場館就要好嚴肅」。

而第二種觀衆就是相對有要求的藝術觀衆,中心希望更多人到訪的同時,又不能得失相對成熟的觀衆。譬如為慶祝舒伯特225周年誕辰,衛武營在2022年初舉辦「瘋迷24舒伯特」,邀請不同音樂團體24小時無間斷接力奏出舒伯特樂曲。所以策略上,希望建立一種氛圍,無論是哪一種觀衆,都有一些他喜歡的東西可以帶走。衛武營每月設不同主題、節目,目的是讓「藝術和生活的距離近一點」。例如衛武營2018年開幕後,邀請柏林愛樂樂團到訪演出,並在戶外劇場直播音樂廳內的演出,讓未能購到門票的民衆亦可觀賞。

衛武營特別設有學習推廣部門,「部門不單是藝術教育,它是producing show,讓大衆比較容易接受。有時候都會有些學生、不同的群體,有些會開course,最理想是令到大家不會覺得『藝術就是我看不懂』」。衛武營嘗試「教學藝術家」的概念,譬如教讀劇時會有導賞演出,讓學生覺得藝術不會太高雅,難以接近,慢慢去普及藝術。衛武營又會舉辦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劃,供高雄中小學申請,補足學校藝術教育資源,讓學生體驗劇場文化。

至於向大衆推廣藝術方面,衛武營亦有一些外展演出。譬如請來編舞家周書毅擔任駐地藝術家,從去年開始走訪高雄市的公共空間,演出舞蹈。「其實這種舞蹈演出在台灣比較少見,香港反而是做了很多年,以前的藝術家做了很多,台灣就不流行。去年開始,反而聚集到多些人將藝術氛圍帶到不同地方。」

黃國威表示,並未特別考慮到國際觀衆,因他認為衛武營始終有其局限,「現在很多演出還未回復tour的形式,即是去完台北做,就到高雄。所以我們反而會多一點(時間)發展本地觀衆」。本地觀衆指的是高雄或其他台灣南部城市,因為對於北部觀衆,特別是台北,「台北觀衆最多佔兩三成,不是每次都有效。如果他們特意要一天花時間坐高鐵,其實都很貴,要真的這樣犧牲,除非真的是好好的節目」。放眼國際亦然,除非是大型歌劇節目或者國際節目,譬如去年10月下旬,衛武營與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合力炮製威爾第歌劇《唐卡洛》,否則對於國際觀衆誘因不大。「因為我們的節目不是long run,有些旅客可能真是剛來到參觀一下,但作為一個venue、一個景點,我希望可以多做一些。」

疫情隔離令 有利在地藝術家

黃國威亦提到,其實大家所認知的台灣藝術氛圍大多是台北的狀况,而衛武營也在努力建立台灣南部的藝術生態。「因為很多藝術家都要有工作才特意來南部,撇除交通時間,真的要來station的話,真是很大掙扎。」而且南部除了衛武營,其他的資源有限,亦局限了南部藝文發展。本身台北亦有兩座大型劇院,同時台北藝文市場比較成熟、競爭較多。「南部因為沒有在地團隊,或是比較小規模,所以相對上(藝術)生態未建立得很好,我們多數找團來做,特別是戲劇那些,都是邀請北部團下來演出。」由於市場關係,南北藝團的資源亦有差別,暫時尚未培育出成熟的在地南部藝團。觀衆而言,他留意到北部觀衆只要得知節目時地人等資訊,就會決定到是否買票,但南部觀衆很重視口碑,他也笑言南部的市場推廣不像北部那麼容易捉摸。

疫情為香港文化圈帶來重創,場地關閉令不少文化人連餬口也成問題。而黃國威在2021年中履職至今,台灣場館僅僅封閉兩個半月,之後慢慢由50%入座率開放到100%。他認為疫情對於台灣藝文團隊影響不算太大,反而最大影響就是請不到一些外國團體表演,隔離令不少外國團體卻步。直到去年10月中旬,台灣才取消隔離令,外國團體重來台灣。但他覺得當時外國團體未能來台亦有一個好處,令到資源交到本地藝術家手上,他笑言:「 外國團一回來就變回以前那樣,一向都會擔心大團過來做就會搶票房,觀眾都是那一堆人,那麼錢又是那一堆。」

比較香港和台灣的藝術團體,黃國威認為香港政府給予的資助相對高,雖然台灣政府資助較少,但卻有不同資金來源,而且票房佔營運收入相對高,「近來有些情况,到開show前一個禮拜,只得兩成(觀眾),有些會取消那個show」。所以他感覺本地創作團隊實際上經營得很辛苦,特別是一些原創節目。這個觀察一反香港人對於台灣藝文發展的觀感,而黃國威解釋:「台灣相對團多,因為地方大,involve industry的人就相對多一點,所以跟分餅仔的原理一樣。每個人都有一點平均的資源,但就變了大家都不夠。」

雖然香港政府提供資源較多,但變相資源亦相對集中在藝發局、康文署、西九等機構,「相對上我們香港就不太會考慮commercial,(因為覺得商業領域)都不給錢的,只敲政府門,政府又給嘛,大家就好似搞定,純粹好像有這樣的錯覺」;相反,台灣資金來源分散,「你可以到處敲門,都會找到你的生存空間,但相對上又會經營得更辛苦」。

台灣藝術資金來源主要分成3種:中央政府、地方市政府及私人企業。中央政府設有「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讓藝術家申請藝術專案補助;去到地方市政府亦有文化局,按所註冊的地區,藝術家或團體可申請各類資助。去到私人層面,台灣政府讓一些支持藝術創作的公司扣稅,而上市公司每年年報的ESG永續發展實踐範疇在今年初納入「促進文化發展」,其年報可於評鑑得分,鼓勵支持藝術創作。台灣文化部預計明年,總共投入文化產業的金額高達80億新台幣(約20.7億港元)。「私人很多大企業也好,或者小老闆,都會願意給錢做一些文化的東西。有時有些銀行,銀行是超級商業,但這裏銀行會搞一些conference招待客人,是classical。香港可能做包場,例如芭蕾舞團。銀行包場都有類似的東西,這裏是很流行的,或者有些支持是贊助一筆錢去買票,去招待客人。」●

「台灣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網址:bit.ly/3k4qB2d

文:嚴嘉栢

美術:張欲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