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復常」後檢視3年生活 好習慣好知識 疫後長存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05日

【明報專訊】隨着口罩令3月1日起取消,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說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正式結束,「香港全面回復正常」。抗疫3年多,有很多事物和詞語常伴我們左右。復常後它們何去何從?港人在這場抗疫戰中學到什麼?

【口罩】

發現口罩的好

時間線

2020年2月:市民自願戴口罩

2020年7月15日:口罩令實施

2023年3月1日:口罩令取消

仲記唔記得你幾時開始戴口罩?「我諗我係第一批戴口罩嘅人。我記得好清楚,大概係(2020年)2月初,我發覺已經好難買到口罩。」全城瘋搶口罩,有市民為口罩漏夜排隊。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前補習教師鄺士山(K Kwong)很快發現市場供不應求,於是研發可重用口罩,希望為大眾提供另一個選擇。他憶述設計及製作過程極速完成,合作機構在2月已把製作紙樣免費上載,讓市民在家複製。而政府在同年5月才宣布向全港派發「銅芯抗疫口罩」(CuMask),他說反映民間力量很快到位。「其實民間會快啲㗎,因為機動性強,動員能力都強。」

疫症下人人化身口罩專家,鄺士山當時會在社交平台分享口罩知識,亦會就不同品牌的口罩做測試。他留意到大眾對口罩的認識有所提高,由最初追求高規格的口罩,到後來部分市民明白規格較低同樣可阻擋飛沫。這些口罩知識將與市民長存,「以前嘅人就愚昧到以為戴咗口罩喺面就得嘅,後來知道唔好漏氣喎,有呢個知識延展落去 」。

取消口罩令後,不少市民仍以口罩示人,鄺士山亦是其中之一。他說打算在室內繼續戴口罩,因為三年來發現口罩益處多,有助預防感冒和鼻敏感發作。他亦尊重選擇脫下口罩的人,並建議保留家中的口罩作儲備,因為只要橡筋沒斷日後都可繼續用。「就算過咗好耐,佢真係有啲質素下降咗,但係防止飛沫都係好有效。」

多出的口罩除了用作儲備,家居回收公司The Loops建議市民可優先將全新口罩轉贈有需要人士。如果口罩過期或過多,The Loops位於新蒲崗回收點亦免費收集已拆除鐵線及棉繩的口罩,並會轉交塑膠升級再造公司Gaau1 Up製作家具。

(The Loops回收點:新蒲崗三祝街榮森工業第二大廈9樓903室)

【快測】

更接受「先檢測後治療」

時間線

2022年3月7日:政府啟用快速測試陽性呈報平台

2023年1月30日:隔離令取消,快測陽性者毋須申報

快速測試技術(RAT)在新冠疫情前已經存在,例如應用在流感檢測,不過甚少診所使用。檢測承辦商、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彥燾解釋,當時RAT的準確度不足,以致病人要把測試棒插得很深,醫生亦不願冒險。新冠疫情創造契機,令快測這項舊技術得以翻新。「過去呢幾年有更多技術投入,令佢嘅準確度提升,進步係明顯嘅」。

除了技術上急速發展,招彥燾認為更難得的是疫情提高市民對快測的接受程度。「唔係新冠咁大壇嘢逼你去改變,都好難令好多人去做RAT,呢個係無價嘅。」這種先檢測後治療(test and treat)的模式在疫情期間體現,市民持有快速測試證明,才有資格領取昂貴的新冠口服藥。「唔係一唔舒服就衝去搵醫生,係可以自己manage(管理)一下先。其實唔係話取代醫生,只不過係幫醫生去分流。 」

疫情時翻新技術 料續有市場

現在即使快測陽性都毋須申報,招彥燾不同意新冠快測的市場會隨之消失,因為他推斷新冠會像流感般成為風土病,而目前海外地區對快測的需求仍然很大。他的公司亦研發新冠及流感混合快速檢測,以識別這兩種病徵相似、但特效藥有別的傳染病。此外,以往部分人出於私隱考慮而不願就性病求醫,招彥燾認為快速測試能鼓勵他們踏出檢測這一步。

回顧整個抗疫歷程,他說公司很早已研發出新冠快速檢測試劑,不過要等到2022年第五波疫情高峰,政府才正式承認快測結果。招彥燾理解快測在初期疫情受控時未必用得上,因為核酸檢測「金標準」一直行之有效,而快測的供應量當時亦未能追上需求。不過當第五波來勢洶洶,招彥燾再次呼籲政府採納快測:「𠵱家傳播咁犀利,核酸淨係一日做10萬,全香港700萬人,你點搞呢?」最終政府亦改變呈報準則,令快測更為普及。

整體來說,招彥燾認為政府在抗疫工作上願意作新嘗試,例如進行沒有先例的封區檢測和污水監測,但對公眾解說的能力需要提升。「RAT推廣嗰時我孭咗好大嘅responsibility,就係咁同公眾去講點用RAT。」

【通風系統】

標準提高 考慮更周到

時間線

2021年4月30日:政府規定食肆須符合換氣量或空氣淨化設備要求

2022年12月29日:食肆和健身中心換氣量要求取消

曾幾何時每當出現群組爆發,專家都會到食肆或處所視察通風系統,檢視環境會否導致病毒傳播。資深工程師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源栢樑稱在新冠疫情前,食肆須遵守的通風系統標準主要出於衛生考慮,包括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及體味傳播。不過一旦加入感染控制的目的,通風量便要根據國際標準及專家意見相應提高。

政府要求食肆在2021年4月30起,將每小時換氣量要求提高至6次或以上,或加裝符合規格的空氣淨化設備。當時有飲食業界關注安裝相關設備成本高昂,供應亦一度延誤。源栢樑在疫情期間參與制定食肆換氣量要求,指出業界的反應顯示規管通風時要考慮多項因素,「唔係淨係純粹從一個通風、科學嘅角度,要從社會層面去睇,同埋公民教育去睇,到底應該點樣處理通風」。

政府亦曾經對健身中心實施換氣量要求,若達每小時換氣量6次或以上,可以允許訓練小組有更多人參與,運動時豁免戴口罩。這些要求隨着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撤銷而消失,由於經營健身中心毋須領牌,所以未來不能透過牌照要求改善這類場所的通風系統,源栢樑認為各界需再討論。「599(《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走咗之後,到底何去何從? 真係要整體做一個回顧,到底通風嘅效能對疾病嘅傳播有無幫助。」

2003年SARS過後,有學術研究證實通風確實與病毒的空氣傳播有密切關係。不過源栢樑見證在SARS與新冠肺炎之間的17年內,人們漸漸淡忘改善室內通風的重要。最終新冠疫情在不同場所爆發,再次確認良好的通風系統對傳染病的感染控制非常重要。「𠵱家個個好開心喎,通風又唔使理嘞,嗰啲空氣清淨機又唔要嘞, 即係佢完成歷史任務。咁歷史係咪會重複呢 ?大家可能真係要深思。」源栢樑建議研究新模式改善室內通風,例如現時有停車場採用自動偵測系統,按一氧化碳水平調節換氣量。另外,考慮到改裝通風系統成本高,他認為政府可以參考消防安全條例,要求新處所須遵守新標準,而現有處所則透過其他方法填補通風系統的不足。

【精神健康】

關注有否潛在需求?

時間線

2020年1月23日:首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傳入香港

2021年12月31日:第五波疫情開始

2023年3月1日:香港全面回復正常(?)

政府宣布口罩令取消,醫衞局長盧寵茂會見傳媒時說:「我們期待3月1日會更好,大家可以展露笑容,講聲『你好,香港!』」脫下口罩,是否就能展露笑容?世衞委託的研究發現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抑鬱症和焦慮症增加了25%。疫後我們要如何面對遺留下來的精神健康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認為,政府在疫後值得進行全港的精神健康普查,了解是否需要加強精神健康服務。「其實都要小心(疫情)對成個社會嘅影響係唔係已經出現晒呢?定可能有精神健康需求陸續浮現?」他在前線接觸受情緒所困的病人,觀察到三年疫情當中有兩個求助高峰:第一是疫情在爆發初期來得很急,加上數碼科技發展比2003年SARS更為進步,「恐慌式嘅嘢有時會透過WhatsApp 、Internet(網絡)就釋放晒出嚟,(例如)最開始嗰啲搶口罩、搶酒精液、搶廁紙」。雖然恐慌情緒慢慢緩和,但第五波疫情來襲再次令市民的精神健康惡化,高踞不下的確診及死亡數字成為強烈的壓力來源。各年齡層市民都受到影響,觸發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等情緒病。

部分已成習慣 不用急於「復常」

當疫情緩和,社交距離措施解除,市民的精神健康會否好轉?麥永接說某些人的工作及經濟壓力降低,「可以去吓旅行,真係幾有用」。然而,疫情畢竟持續已久,他提醒長期壓力下誘發的情緒病或需要較長的穩定期,亦有機會在再次面對壓力時復發。各方面紛紛「復常」之下,他呼籲市民不用急於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復常,有需要可尋求協助。「經歷咗咁耐,可能一啲嘢變咗習慣。所謂復常嘅時候,可能你都未適應,畀自己少少時間,亦繼續檢視自己嘅精神情緒狀態。」

倘若再有疫症來襲,麥永接說焦慮少不免,不過市民都可以調整心態,除了作最壞打算,亦要想像有機會出現「最好」情况。行為上要保持自己的常規,即使不能外出都應該維持正常作息。最後他想教大家「創傷後成長」的概念,不妨思考「 經歷咗一啲大事件,究竟對你嚟講有無成長呢?你會唔會都重新思考人生嘅方向同意義呢?復常下點樣發掘到個人嘅潛能呢?」

【復常篇】

文˙ 朱令筠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