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重提」的五一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07日

【明報專訊】翻看五一黃金周內地客訪港的新聞,感覺似乎和10年、或者15年前沒什麼分別。尖沙嘴名店大排長龍、不講文明的內地客破壞秩序還大打出手、低價旅遊團走馬觀花強迫購物還要吃難食團餐……

今年是「自由行」開放20周年,回顧過去的「經典畫面」,包括2010年惡導遊「阿珍」強迫購物,以及2014年內地小童在港街頭便溺,一度將兩地矛盾推到最高點。經過反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香港消費行業遭遇嚴重打擊,如今再臨「五一黃金周」,卻出現了一種極之矛盾的社會氛圍:一是商界既期待業績復蘇、又不好意思大張旗鼓高調歡迎內地客,以免觀感不佳、得罪本地市民;二是既怕內地客來、又怕內地客不來,2月全面通關後坊間就預期將有「內地客湧港」,發現客流量未如預期,才去研究內地客消費習慣是不是發生變化?是港澳通行證辦理有困難,還是香港酒店太貴「趕客」?與澳門相比,香港是不是做得不夠周到?政府是不是派機票派優惠券力度不足?

沒有矛盾就沒有故事

此外,各大傳媒明知旅遊業議會公布約八成訪港客為自由行,眼光還是只盯當中的「少數」——跟團客,尤其挖空心思想找「低價團」;派記者去「放蛇」的都細細梳理導遊語錄,但再找不出恐嚇團友、強迫購物的「金句」,唯有細數對方如何唱衰香港——講香港景點少、沒廣場,諸如此類。另一「少數」是水貨客,有些記者明知道上水石湖墟等「水貨街」已遠不如昔,依舊不死心要去「現場直擊」,硬拗出「死灰復燃」之類的角度。或者說,這些記者其實內心知道,絕大多數五一訪港內地遊客身上其實找不出新聞——他們老老實實排隊,預約參觀西九龍故宮和M+,看完去買奶茶食燒鵝再逛個屈臣氏——但旅程中沒有矛盾,就沒有故事,不出手打交,就沒有點擊率。

於是乎翻開報紙一看,感覺還像是舊瓶裝新酒。內地遊客到油麻地警署、到彩虹邨「打卡」、到屯門海灘露營,大媽揚起絲巾留影,小女生舉着奶茶拍照——這些其實疫前也有,只不過可能消失了3年突然又出現,香港市民要重新適應。有些記者比較有心,看看新開的蓮塘口岸是否成為過關新選項,還有些跟隨內地一家人赴港大手筆購置保險,香港保險經紀「斷糧」3年終又「水浸」,更有人舉着紙牌到旅遊旺地攬客;也有些「反向思維」,派記者「放蛇」參加香港赴大灣區的旅行團,看看食得如何,又體驗五一內地大塞車盛况,總算有點新意。

反過來看內地傳媒寫香港的五一黃金周,同樣是缺乏想像力。有些KOL故意挑釁,稱香港人對普通話遊客態度不好之類,其片段在內地廣傳,但為流量惹是生非,只能說是毫無底線。但翻看正經推介的「旅遊熱點」,無非還是海洋公園迪士尼、燒鵝魚蛋菠蘿油。有的內地傳媒舊事重提,提醒遊客要注意在香港買海味「斤變兩,兩變錢」的消費陷阱;有的則提醒香港「移動支付」不如內地方便,但攜帶現金亦要小心等。更多的是引用數據指五一黃金周客流不如以往、商舖生意未及預期,無非亦是想帶出「香港吸引力下降」的信息。

這至少說明,「封關」導致內地與香港隔閡太久。在修例風波之後,兩地民眾彼此印象轉差,不巧又遇上疫情,好比一對剛吵完架的夫妻,如果始終在同一屋簷下,還有重新相遇、妥協轉圜的可能,但恰好家門的鎖壞了,導致兩人分居長達3年,其間即使起了想挽回的念頭,也沒有機會實行。當有一天這對夫婦忽然又碰面,一方面畢竟好久未見還是想要禮貌一點,但另一方面,記憶中還滿是過去的齟齬,於是又忍不住開始挑對方的小毛病,「你怎麼一點長進都沒有」。

當然,傳媒上展現的並非現實的全部,筆者有不少內地及海外的朋友近期先後訪港,他們有的從事藝術設計要去巴塞爾藝術展取經;有的在海外定居多年首次帶混血孫兒拜山祭祖;有的好不容易搶到演唱會或電影節戲票;有的終於與生意伙伴從線上走到線下終能共飲一杯……對他們而言,香港不是一個旅遊目的地,而是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他們雖然也被計入了通關旅客數,卻不是符合港媒想像的「標準」遊客,所以未能在任何新聞版面上得到呈現。可能要當這些人愈來愈多,「往來」取代「不往來」變成主流,才能改變「五一黃金周」新聞的面貌吧。

文˙余衡方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