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共學:學做意大利「乜都冇」熱湯 慢吃慢活永續快樂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04日

【明報專訊】月前我終於到意大利探望我的host family,他們經營一家傳統小餐館(trattoria)。很多餐廳都捱不過疫情,感恩host family的餐館能撐過來,而且今年正踏入第90年,仍穩坐於Slow Food(慢食協會)的飲食指南Osterie d'Italia(意大利小酒館)中,是第一代在Osterie d'Italia指南的餐館。

慢吃≠慢煮

1990年,是所有媒體都聚焦於誰家餐廳能成功爭奪米芝蓮三星的時期,Slow Food Editore(慢食出版社)創刊Osterie d'Italia,每年更新,目的在復興意大利小酒館以防被新式料理(nouvelle cuisine)洪流淹沒,因為意大利小酒館(osteria/trattoria)是傳統料理的象徵,家族經營,傳統食譜代代相傳,服務和菜式雖然簡單樸實,但氛圍溫暖友善,食物和葡萄酒品質優良,價格親民,盛載豐富的地區特色和季節風味,緊密連繫着在地的自然風土(terroir,包括當地小農的生產)和獨特的傳統文化。

源於社運 對抗速食文化、全球化

每當我提到Slow Food,總會被問到「即是slow cook嗎?」

Slow Food其實是由社會學家Carlo Petrini和一群社運人士在1989年於意大利北部城鎮布拉(Bra)創立,是一個全球性的草根組織,現今有逾160個國家、數百萬人參與,涉及項目過萬個,目的在對抗日益盛行的速食文化和及後的全球化。Slow Food這名字源於一場社會運動,Arcigola(Slow Food的前身)的成員在羅馬西班牙廣場示威,反對開設麥當勞。Slow Food(慢食)其實是相對、也針對於fast food(速食)。Slow Food積極維護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括拯救古老家畜、農作物和海鮮等品種,還有傳統食物加工技藝等以保護當地飲食文化和傳統。Petrini認為吃是極美好的事情,所有人都應能享受對身體、生產者和地球都有好處的美食,而不止限於富人和精英享有。不過可惜的是,樹大有枯枝,也有某些地方的慢食協會已變成縱情享樂的飲食俱樂部,活動都是名廚工作坊、fine dining聚會和品酒會之類,與草根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更莫說以行動為土地公義發聲。

Slow Food三大原則

Slow Food的理念基於三個相互扣連的原則:

‧Good(好)

品質優良、天然、美味健康的食物,並尊重其原始特質。

‧Clean(清潔的生產)

生產過程不傷害環境,採取可持續的農業、畜牧、加工、銷售和消費方式,每個環節都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確保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健康。

‧Fair(公平的條件)

追求社會公義,尊重生產者的勞動和權益,為生產者提供公平的條件和回報;追求平衡的全球經濟,產品應是消費者能負擔的價格;追求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傳統。

甜椒與鬱金香

Petrini經常提到甜椒和鬱金香的故事,說明為何要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緊記Slow Food的三項原則(見另文),以捍衛我們的餐桌: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區(Piemonte)傳統的雜菜煮(peperonata)做法,是用在Asti種植的方形甜椒(peperone quadrato d'Asti)入菜。方形甜椒肉厚香濃,層次豐富,Petrini本來在旅行回程途中打算在傳統小酒館吃這道comfort food來撫慰疲憊的身體,結果失望至極。縱使廚師的廚藝依舊出色,但這道菜竟淡而無味。一問之下,原來當地已沒有再種植方形甜椒,所用的都以荷蘭進口的雜交品種甜椒代替。雜交品種甜椒適合長途運輸,價錢便宜,大小一致,色彩亮麗,但毫無風味。於是Petrini去原本種方形甜椒的農地看看,發現那裏正在種植出口到荷蘭的鬱金香球根,因為比種方形甜椒能更賺錢。Petrini覺得甜椒和鬱金香的交換簡直荒謬絕倫,正是工業化農業和全球化帶來的惡果,不單令美味的在地蔬菜品種從餐桌消失,傳統食譜失傳,肥料和殺蟲劑污染土地(被破壞的土壤不可逆轉),還有長途運輸增加碳排放。

吃是一種農業行為

然而這種荒謬只是世界冰山一角的例子之一,而且至今每天仍在發生,甚至更嚴重。我們花的每一分一毫,都在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投票。Petrini認為「吃是一種農業行為」,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要負起好好學習「如何吃」的義務,例如多關注和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至少也應回到家中廚房煮飯,因為烹飪才是學習「何謂美食」的原點。通過飲食選擇,我們可以集體影響食物的種植、生產和分配方式,消費者能成為生產的一部分而成為共同生產者。真正的美食不單要用優質的食材烹調,還要抱着尊敬的心。人類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與土地密不可分,享受美食之餘也須關顧我們的大地之母,不能把食物當作純粹的消費品。除了慢食,Petrini還提倡慢活,放慢腳步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生活價值,重新認識我們真正的需要,學習專注當下,感受世界的小細節,追求永續的快樂。

什麼都沒有的湯(soup of nothing)

我的host family的餐館已傳承到第四代,由papà的一代開始積極連結在地小農和生產者,蔬菜、鮮肉、麵粉、火腿和芝士等食材都來自10至20分鐘車程的地方;主廚mamma與副廚女兒在速食與科技的潮流中仍逆流而上,堅持手作。第四代接棒的兒子更自種有機葡萄釀酒。餐牌上都是mamma的經典名菜,他們稱其為傳統的窮人料理(cucina povera),是以前在資源短缺下就地取材、物盡其用而傳承的飲食風格。但有時候員工福食比餐牌上的更好吃,例如燉完肉醬的肉卷,還有mamma的即興料理。有一天我去他們的小酒廠幫忙,工作完畢回到餐館已差不多晚上11時,又冷又累又餓,mamma端來一碗熱湯,是極溫柔幸福的comfort food。

我驚訝地問:這是什麼?

Mamma淡然地答:湯呀……

我再問:什麼湯?(Zuppa di?)

Mamma狡猾地說:什麼都沒有 (Niente)

怎麼可能?看上去的確什麼都沒有,只有清湯和(做意大利餃子時剩下的邊角麵皮所切成的)小意大利麵(pastina,字母粉和桂花粉也是其中一種),但味道豐富,伴着意大利麵淡淡的蛋香與麥香,是「沒有」中藏着富有呀。走進廚房看,是雜菜湯底,當然用的是零公里(0km)新鮮蔬菜。

回港後的那個星期下雨,又涼又濕,我嘗試複製mamma這道湯,溫暖窩心。一星期後,天氣變得又悶又熱,沒胃口,喝這道湯亦舒服沒負擔。當然蔬菜湯和意大利麵都可買包裝現成的,但新鮮食材做的風味真的差天共地。也有朋友問意大利麵的麵糰放到食物調理機處理可以嗎?其實也無不可,只是口感會很不一樣。我想堅持host family四代的傳統,手做意大利麵。蔬菜湯的材料也可以很彈性,用就手的食材就可以了。吃純素的朋友做意大利麵時可用清水代替雞蛋。香港農地都被鋪上水泥種大廈,只好盡力支持還堅持在泥土揮灑汗水的本地農夫,多買本地蔬菜,如購買外國蔬菜的話也得好好善用,畢竟這是經歷萬水千山才到我們的餐桌。

「乜都冇」熱湯。食譜

【蔬菜湯•材料】(4人份)

•洋葱……100克(約半個)

•甘筍……100克(約1條)

•西芹……100克(約1條)

•薯仔……200克(1個)

•蘑菇……100克

•番茄……100克

•露筍……100克

(只用近根部老的部分,反正硬得不能吃,就用來煮湯)

•蒜頭……1瓣

•海鹽……6克(1茶匙)

•食水……2升

【小意大利麵•材料】

•杜蘭麵粉(semolina)……100克

•雞蛋……50克(1隻)

【添加配菜】

•芫荽……少許

•特級初榨橄欖油……少許

【做法】

1.所有蔬菜切塊後放到鍋中,加入食水,以大火加熱。水滾後收小火煮1小時。

2.蔬菜湯過篩,備用。

3.把雞蛋加到麵粉中,搓成麵糰。

4.如麵糰太乾,別心急加蛋或水,把手沾濕(如洗完手沒擦手的濕度),把餘下的麵粉搓到麵糰中。

5.把麵糰搓揉至光滑(約15至20分鐘)。

6.麵糰完成切面。

7.把麵糰擀成麵皮,薄至透光的狀態為完成的麵皮。

8.麵皮切幼絲成小意大利麵,備用。

9.把湯翻熱,滾後加入小意大利麵,煮30秒至1分鐘,熄火,加入適量海鹽至喜歡的鹹度,上碟。

10.撒上芫荽,淋一圈橄欖油。想豪華一點也可撒點巴馬臣芝士,完成。

湯渣唔好嘥!

‧煮過湯的蔬菜別浪費,挑走老的露筍莖,其他全過篩成泥。

‧以少許鹽和檸檬汁調味,置於雪櫃一晚,便成為2人份的凍湯,清涼開胃。

文、圖˙ 林女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