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現場:帶着Siu Ming and Ming Fai…去英國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8日

【明報專訊】移居英國一年多,來到之後我最強的感覺是──我由幼稚園到大學到在職都在學英文,但其實我沒有學過「真正的英文」。

現在的家長很緊張孩子學習英文的語境,因為幼童到小童階段是熟習語文的關鍵期,所以中產家長們那麼緊張送孩子去英文語境好的學校和學習班。我來自基層家庭,80年代在平民幼稚園和小學讀書,得罪講句,那年代的小學英文教育是完全走錯路,起碼在我以前的學校是這樣。

念小學的時候,用的英文書是Siu Ming和Ming Fai那本。裏面的英文,其實跟現實世界沒太大關係,上堂的時候,老師是用中文教英文的,默書和測考要求的,就是串字和背文法。去到高小,我記得有本叫好像叫做「505」的英文文法練習,我是個好學生,真的每一頁都認真去做去讀,連帶背誦大量生字的tenses,明白的不明白的也背,就是這樣,我的英文測考一直都不太差,可是學習一種語文,不只是背文法和生字,而是應用,這是我在整整六年小學沒有學過的東西。

什麼是英文應用?最簡單的,就是你能夠用英文跟人溝通,尤其是聽和講英文。又得罪講句,其實我讀了六年小學,從未練習過聽和講任何英文,每天都是默書、背生字、背文法。

只靠背默學英文

初嘗cultural shock

去到六年級有一次我打電話給一個同學,聽到隔着電話另一邊的他跟菲傭流利地用英文溝通,那一刻我才發現我和他的英文程度距離,簡直像原始部落土著第一次見到飛機一樣。那一刻對我來說,算是第一次出現學習英文的cultural shock。

雖然我完全不能用英文溝通,不過小學時因為勤力,成績算是不錯。升中時有幸派到了一間名官校。

當年沒有英中和中中政策,大部分學校都是用英文教大部分科目,更不用說這是一間名官校,所以父母說,這是名校,你應該需要去學一學英文。當時我住灣仔,英國文化協會不是在英國領事館旁,而是在軒尼詩道的一座不起眼的商廈裏面,於是我去了報名上暑期英文班,迎來了第二次cultural shock。

在英國文化協會的暑期班,我第一次見到外國人老師。老師是來做暑期工兼旅遊的大學生,用的書本很有趣,我記得書裏面的角色叫Hot Dog and Cool Cat,比Siu Ming和Ming Fai有趣得多(上網搜尋過,這本書叫Project English)。我覺得課堂很有趣,可以跟外國人講英文,這是人生的第一次。可惜暑期班只上了一個多月就完,如果可以一直上就好。

上到中學,這又是一次cultural shock。雖然很多老師上堂的時候都是英書中教,但溫習和考試用英文,真的十分吃力。另外,中學英文有小學時從未見識過的聆聽和口語考試,我中一和中二的口語考試基本上都是極低分的。中一至中三的日子過得很吃力,結果我還是要用老方法──拼命讀文法、不斷做卷捱上去,結果會考英文和AS-level英文都考得不錯。可是,懂得考試不代表真的懂英文,其實我的英文聽和說都很一般。因為當時學校其實沒有英文語境,到香港開始引入外籍英語教師的時候,我已經中六了,所以整個中學階段,講過的英文還是不多。

上到大學,有外國教授,聽和講英文的機會多了。讀了三年大學,IELTS考到8級,雖然講英文不算流利,但總算覺得自己識英文。後來我才明白,大學英文教師和教授們的英文太字正腔圓,那是太好聽的英文,不是日常英文。

在港生活 識商用英語夠生存

出來工作,做過幾份工作,用的是商業英文,其實不太難掌握,天天見的都是香港人,其實沒幾多機會講英文。後來當教師,上堂會用英文,可是為了遷就學生,其實也是中英對照。總的來說,如果你生活在香港而你的工作不需要經常跟外國人接觸,只需要寫到文法通順的商用英語就可以生存。

去到英國生活,才真正算是學習英文的最大cultural shock。

來英之前,我已經有心理準備,我的日常英文聽和講不是特別好,應該會有一段適應期,但來到之後,才發現自己還差那麼遠,公開試和IELTS高分也沒用,真的差很遠。

來到這邊,我發現了幾件事:

首先,英國人跟你說話,他們有時會就着你的說話來判斷是否需要「就住」,即是講得慢一點、少一點本地俚語、少一點口音。不是每個人跟你說話都會「就住」,他們當你是一般英國人般跟你說話,會講得快很多、多很多俚語和俗語、回復他們本來的口音,這時候就真的不是每一句都聽得明白。

如果你加入本地人之間的對話,情况會更困難,因為他們正在用最舒服的方式談話,你要掌握他們在說什麼,可能會更吃力。

簡單來說,公開試和IELTS聆聽的英文,口音是標準BBC英文,那些模擬的對話,跟香城中學學生開會一樣,比正常慢半拍,根本不是日常生活的英文。聽得明這些聆聽考試,不等於聽得明日常英文。

第二件事,是隔行如隔山,日常生活用字不難學,但如果對話是涉及另一個你不熟悉的行業用字的話,那就會聽得十分吃力,因為其他行業有其專用字、簡稱、俗語,甚至口音,如果去到英國做的行業不是你熟悉的話,需要下很多苦功去學習。

第三件事,是很多字的發音或用法,跟在香港學過聽過的很不同(這是個人經歷,可能大家沒有這問題),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小學時老師教salt發音原來是錯的,我來到英國之後,猛然發覺自己錯了幾十年。另外,很多字在不同地方或場合有不同發音,例如mall,我在這邊的公司工作的時候,起初聽到人人都說「mawl」,聽到一頭霧水,從前文後理才知道他們在說mall,「mall」和「mawl」都沒錯,只是不同地方的人習慣不同。還有一個字,我疑惑了很久,就是字母「H」的發音,我由小到大都說「Aitch」,但去到學校工作,由同事到學生都在說「Haitch」,上網看教學,有的說「Aitch」才正確,有的說兩者皆可。我猜這是不同地方的用法?

訓練「英語腦」 免在腦內翻譯

第四件事,這對於在讀小學的女兒完全沒有問題,對我這種從未在外地生活過的中年人是問題,那就是要由「粵語腦」轉化成「英語腦」。我們在粵語環境生活慣,去到英國,如果要流暢地跟本地人溝通,不能在腦裏面先有中文然後翻譯做英文講出來,要訓練到自己變英文腦。這個我還在努力中,需要長時間沉浸。

第五件事,是口音。在辦公室上班的時候,我聽過很多次英國人拿不同地區的口音開玩笑,不過只限英國不同地區的白人英文。他們從來不會拿其他族裔的英文口音開玩笑,因為在英國,這等於種族歧視,是很嚴重的事情。英國是個多元社會,南亞、中東、東亞、非洲口音是社會的一部分,你講港式口音英文,當地人不會歧視你。當然,在英國,口音跟階級和出身很大關係,例如在私校畢業的人口音是不同的,這是另一個題目。

來到這邊,我曾經在辦公室工作,現在在學校工作。現在的英文程度,工作沒有問題,不過學生「一輪嘴」講他們青少年自己的東西,有時不完全明白,同事說青少年有自己一套語言,他們也未必完全明白,不用擔心。

閒話家常吃力 與鄰居傾偈訓練

現在比較感覺吃力的是跟人閒話家常的時候,對方不當你是外地人,然後用本地人的口吻跟你傾偈,很時候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一來因為一些俗語我們不知道,二來因為講得太快真的不能完全聽到,這就需要更長時間訓練了。

這一年多,為了轉化做英語腦,我花了不少功夫,急不來,但需要花時間。老生常談的方法是,首先你要身處一個英語環境,例如跟本地人多溝通,英國人很喜歡傾偈,街上見到鄰居,他們可以跟你一講就講十幾分鐘,由天氣到學校到園藝到假期好去處都可以講很久。更有效的方法,是上班,只要你的工作是要不停接觸人,那就要不停的聽和講英文。

另外,我還有額外的「補課」,例如駕車時聽電台,然後自說自話地模仿主持人的口音和語調,這個頗有用,尤其是粵語句子的尾音一般都很平板,跟英語句子的尾音相反,這個是需要練習的。另一種補課,是上網看英國人教英文口音、語法、不同場合用字和俗語的教學片,這些片的數量多到你看一世也看不完,如果找到你覺得好的頻道,就不斷看和跟着練習,久而久之,就會改善到英語腦的運作。

以上是我的個人經歷和個人局限,不代表所有人,所以如果你覺得我的跟你的經歷不同,請見諒。

現在我還在努力中,就像以前做學生時每次發現自己不足,然後拼命練習。路漫漫其修遠,來到新的地方,雖然吃力,但人總需要勇敢生存。香港口音的朋友,共勉之。

文˙游艾德(移英港人,前教師)

編輯•黃佳裕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