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底下最昂貴的事情,恐怕就是打仗。俄烏戰爭持續一年多,戰事仍在膠着狀態。因為急於贏得戰爭,俄烏雙方都在密集地使用彈藥,資源在快速耗盡。烏克蘭的西方盟友無法以烏克蘭所期待的速度補充彈藥,畢竟彈藥不是煙花爆竹,需要較長的生產周期。早在半年前,美國政府就開始辯論是否該應烏克蘭的要求,為他們提供國際上極具爭議性、因此封存了多年的集束炸彈(cluster munitions)。如今,美國終於決定給烏方提供此種武器。俄羅斯聲稱,美國的作法使得戰爭「向世界大戰又接近了一步」,人權組織是一片批評之聲,連美國的盟友亦表達了不滿。
何謂集束炸彈?目前似並無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定義。大致來說,這是一種類似容器的武器,從中能散射出上百顆小型彈藥。小型炸彈的尺寸類似D電池或乒乓球,與外物撞擊時即爆炸,其所產生的衝擊波及大量金屬碎片能對人造成致命傷害。該炸彈曾主要利用飛機投擲,如今則更多地使用火箭或迫擊炮從地面發射。爆炸後其散射出的小型彈藥,在飛行中如天女散花,可擴散至廣闊的區域內。該炸彈既可以攻擊、消滅敵軍,亦可迅速壓制敵軍的火力,為友軍創造機會,以便調整戰術。美國空軍的軍事手冊上標明,集束炸彈主要用於攻擊那些敵軍軍人、交通工具及裝甲車聚集之處。如今,烏克蘭正試圖將俄軍從長達1000公里的防禦陣地中驅逐,集束炸彈的確不失為一種最合適的武器。
打擊軍人 傷及平民
然而,集束炸彈會造成對平民極大的傷害,這正是許多國家禁用的主因。集束炸彈所具備的區域擴散功能,既是特色,亦是問題所在,即該炸彈無法精準地瞄準打擊目標。它在打擊軍人時,亦會傷及無辜平民。《國際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規定,在戰爭中,平民應該受到保護,集束炸彈的使用顯然違背了該法律。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擴散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小炸彈會成為未爆炸的「啞彈」,散落各處,尤其當它們落在潮濕鬆軟的土地上時。當然,不會即時爆炸的啞彈似乎亦是該武器的特色,能給敵軍所在的區域製造潛在的威脅。如今烏克蘭軍隊需要對抗藏身於壕溝及堡壘陣地中的俄軍掩體地面部隊,使用集束炸彈不僅能打擊俄國軍人,亦可使俄軍佔領的大片區域因佈滿啞彈而變得極其危險。除非經過仔細清理,否則俄軍將無法四處走動,這正是烏軍希望做成的效果。然而,啞彈並不長眼,大面積擴散後,亦會落入街道、農田、溝渠、轟炸後的建築物等處,一旦被人撿起或踩踏就會爆炸,導致受害者死亡或終身殘疾,這正是集束炸彈最具爭議之處。
災難後果 國際關注
集束炸彈發明於二戰中,目的在於擊潰全副武裝的裝甲車及步兵。從該武器自發明之日起,就對平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比如,1943年德軍在英國的格里姆斯比港(port of Grimsby)投入近千枚集束炸彈,只有四分之一的小炸彈遇撞擊後即時爆炸或在半小時內爆炸,炸死14人,引發多處火災。大部分炸彈卻都是啞炮,落在路上、屋頂上、樹上,或樹籬中。儘管英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18天內徵用多人用了一萬多工時清理,以便重新開放港口,仍造成多達31名平民的無辜死亡,多人受傷。
冷戰時期,美國牽頭的北約和蘇聯控制的華約為了備戰即將發生的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都在積極發展集束炸彈。當然,世界大戰並未發生,然集束炸彈並未如雙方當初所聲稱的那樣,只是作為戰爭中的最後一招,用於非平民聚集區。相反,該武器被多國濫用,為了各種目的。越戰期間,為了切斷鄰國對北越的軍事援助,美國利用集束武器對東南亞的村莊、農田及森林集中轟炸。從1961年到1975年,美國在老撾扔下了2,093,100噸炸彈,比二戰時轟炸納粹德國所使用的炸彈還多了三分之一。老撾也不幸成為世界上被炸藥轟炸最密集的國家,並在戰後仍深受啞彈之苦,超過3萬平民因觸彈殘疾或殞命。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在該國扔下了大量的集束炸彈。之後,西方國家亦在阿富汗大量使用集束炸彈,尤其在2001年對阿富汗的空襲中。1991年及2003年的兩次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所領導的多國部隊亦頻繁使用該炸彈,造成大量貧民傷亡。該炸彈亦曾在其他多處使用,如科索沃、塞爾維亞、東非國家厄立特里亞及埃塞俄比亞。而2006年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大量使用集束炸彈,引起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根據人權組織的統計,二戰後,集束炸彈至少在30多個國家和爭議地區使用過。而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雙方都在使用該炸彈,可謂最近的一個例子。
早在1970年代,瑞典等一些國家就開始在旨在強化《日內瓦公約》的一些外交會議上,討論集束炸彈所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問題。這些努力的一個結果,就是1980年《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onvention on Certain Conventional Weapons, CCW)在日內瓦獲得通過,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然而,儘管該公約對地雷的使用有了一些限制,對集束炸彈的使用則毫無約束力。之後,一些人權組織及民間社會成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集束炸彈聯盟」(Cluster Munition Coalition),反對集束炸彈的使用、生產、儲存和轉讓,並於2006年得到了某些聯合國成員國、國際紅十字會及一些簽署了《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的國家的支持。同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於黎巴嫩南部發生戰爭,以色列在戰爭後期使用了大量集束炸彈轟炸黎巴嫩南部。戰爭結束後,南部留下了無法計數的啞彈。回到家園的黎巴嫩平民因此終日生活在炸彈的威脅之中,而三分之一的受害者都是兒童。發生在黎巴嫩南部的衝突,無疑證實了人權組織多年來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會議上所做的報告並非危言聳聽,然而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等武器生產大國仍堅持,毋須出台關於集束炸彈的額外條款。好在集束炸彈在黎巴嫩衝突中所造成的災難後果,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挪威宣布2007年將在首都奧斯陸召開會議,敦促國際社會禁止使用集束炸彈。儘管美國的布殊政府竭力反對,奧斯陸會議卻極其成功,包括法國、德國、南非、英國等擁有集束炸彈的國家在內的46個國家在會議結束時簽署宣言,承諾將禁止使用、生產、轉讓、儲存集束炸彈。2008年5月,包括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內的超過107個國家於都柏林簽署了旨在禁止使用集束炸彈的《集束炸彈公約》(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草案。同年12月定案公開予各國正式簽署及批准,並於2010年8月生效。但美國、俄羅斯、中國、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烏克蘭、新加坡等均拒絕簽署該條約。
雙重標準 追求正義?
今日,美國政府宣稱,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美國能提供的常規武器已經告罄,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生產,而俄烏戰爭正處於關鍵時刻,烏軍需要武器。美國軍火庫裏封存了大批的集束炸藥,因為人道原因,已經多年未用,如今正好處理存貨。集束炸彈固然會傷及無辜,美國宣稱,如果一旦烏軍因為缺少彈藥被俄軍擊敗,烏克蘭平民將會遭到虐待,情况將會更加不堪。而美國的集束炸彈比較先進,根據五角大廈的估計,啞彈率低於百分之三,而俄羅斯的啞彈率則高達百分之四十。美國亦承諾,戰後將清理啞彈,減少平民的傷亡。美國和烏克蘭都不是《集束炸彈公約》的簽約國,既然烏克蘭一直在使用該炸彈,如今又要求美國提供,何不就成人之美呢?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然而,美國的這一決定引來了國際社會對於其虛偽的指摘,亦引來包括《紐約時報》等國內主流媒體的抨擊。去年,當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集束武器時,美國曾經嚴詞譴責,如今美國亦開始給烏軍提供這一她之前所譴責的武器。這不是在奉行雙重標準嗎?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在內的多個北約盟國反對使用集束炸彈,美國仍一意孤行,是否會造成盟友之間的分裂呢?而這恐怕正是普京所樂見的。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之所以支持烏克蘭,據稱為了追求正義,但提供此類容易傷及無辜的武器,又如何證明美國的目的只是追求正義呢?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如何讓人相信美國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國家?很多人都在期待俄烏戰爭早日結束,但集束炸彈的使用,將使戰爭變得遙遙無期。50年過去了,老撾人仍生活在集束炸彈的陰影之下,那些啞彈彷彿厲鬼,始終糾纏着老撾平民的生活。同理,即使俄烏有一天終於停火了,只要啞彈還沒有清理乾淨,烏克蘭人也就永遠無法將戰後與戰時截然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