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老歌達人}黃志華 回到許冠傑鬼馬諧趣之前……誓要令雅歌重見天日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16日

【明報專訊】《全民造星》第五季總決賽今日開播,又是人人擦亮眼耳當評判的時候,資深樂評人黃志華偏偏逆反而行,其新作《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調撥時鐘,梳整了94首1950年代或之前的粵語歌二維碼音源。「老歌」兩字像古遠的洞穴。在這canto-pop男女團復興的世代,為什麼不取巧一點改個較吸引讀者的時髦名堂?年過六旬的他,回答得坦蕩蕩:「整本書都是些『老嘢』嘛。如果你一見到『老』字就彈開,那也是緣分,我不介意,你喜歡就來聽聽。」流行,懷舊,再流行——採集那些不在此循環圈內的樂聲,是他現時自覺的歷史任務。

真是水不到就渠不成

在學術圈內,現代粵語流行歌的開端一般劃定於《鬼馬雙星》面世的1974年。這首許冠傑主唱的電影主題曲,只能用鋪天蓋地四字來形容其流行程度,當時還是中學生的黃志華回憶道:「賣黑膠唱片的攤檔舖頭好多,也沒所謂噪音管制。傳聞說,唱片公司給了一點利益唱片檔讓它們播多點,所以《鬼馬雙星》一出碟就已經好轟動,由街頭到街尾都有檔口播着,樓上住戶也播到好大聲,你會被推動到,感受到一首歌的流行。」

表層的因果關係貌似順理成章:六七十年代英殖政府革新民生政策,香港人的本土歸屬感與文化身分快速冒升,因此促成了方言的粵語歌風行云云。然而想來想去,仍有很多解不通的地方——為什麼是那時那刻那一首?甄秀儀及陳浩德對唱的《分飛燕》較《鬼馬雙星》早一年推出,同樣廣受各階層歡迎,更被歌星多次翻唱,為何無法成為劃時代的錨點?在1974年之前,老一輩慣聽粵曲及國語時代曲,新一輩瘋迷外國band sound,為何潮流忽然就轉到他們心裏一直看扁的粵語歌?原因千絲萬縷。黃志華指指紙上筆記的6隻大字:天時、地利、人和,「有時真的是水不到就渠不成」。那些剪紅刻翠的老歌成不了流芳佳話,只因錯失一次又一次的現實機緣。

3座大山擋去路

黃志華歸結,擋在粵語歌普及之路的3座大山乃:粵曲、國語時代曲、英文流行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嶺南粵語區的香港仍以粵曲為主流音樂形式,其時勉強可被稱為粵語流行歌的雛形大概有:不按粵曲原曲牌格律譜寫成的「小曲」及「生聖人」(意思是,粵曲人唱不慣的新音腔,「除非翻生聖人才唱得掂」)、歌舞劇團和電影的配樂,以及ZEK中文電台廣播節目上播放的民間音樂社唱作。這批以粵曲為基礎的短小粵樂,雖在1952年被和聲歌林唱片公司正式冠上「粵語時代曲」的稱呼,但其聲名遠遠比不上內地海派的國語時代曲;那時,當紅伶人就算開腔伴唱,也不願意花時間把它們灌錄成每面只有約兩三分鐘的78轉唱片,如伶人「濠江之鶯」鄭幗寶就曾被如此教誨:「(粵語時代曲)當點綴和賺錢的東西就好,藝術上的修練要好好唱粵曲。」

傳媒帶起歐美風潮

來到五六十年代,傳統粵曲無法滿足新生代的娛樂需求;英文作為殖民地的上流符號,加上1950年末新成立的大眾傳媒如麗的呼聲、商業電台大量引進外國影音,遂使一批批英文流行曲隨着原子粒收音機飛快盤踞香港樂壇。當年,一支英國4人搖滾樂隊即迷倒萬千叛逆的年輕人,「沒有誇張,當時九成後生哥都聽Beatles」;以Beatles在樂宮戲院辦音樂會的1964年為分水嶺,這座城的音樂熱潮自始縈繞英美音色,即便是本土樂隊如許冠傑1966年加入的The Lotus,其皆因主打英文歌曲才走紅民間。

總括來說,對於夾於中樂西樂之間,數十年來一直被人扔至遺忘邊緣的原創粵語歌,黃志華嘆道:「像棄兒一樣。」1960年至1970年間由星島報業主辦的「全港業餘歌唱比賽」恰如風向儀一樣投映出如此趨勢,參賽組別由原初的「歐西流行歌曲組」、「國語時代曲組」擴展至「古典歌曲組」、「歌唱合奏組」、「歐西民歌合奏組」,偏偏沒有生出粵語流行歌的專屬位置。那麼,在1974年以前,那些我口唱我說的不流行歌曲究竟是怎樣一副面貌?

傳俗不傳雅的文化現象

「天才與白癡/你黐定我黐」(1975)、「半斤八両/做到隻積咁嘅樣」(1976)、「學生哥/好溫功課/咪淨係掛住踢波」(1978)……降生於時代最前沿的90後或00後,對粵語老歌的認知總停滯在一種許冠傑式的鬼馬諧趣。填詞人黃霑在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1997)〉中亦曾一言概括:「粵語時代曲水準之粗糙低俗,實在已在社會標準之下」。而此般通俗迷思,正是黃志華最盼望打破的圍籬。

俗歌吸引勞動階層

「雅歌一直存在,只是幾乎沒什麼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與嘴邊哼唱外語的同齡人不同,黃志華年少時已喜歡唐詩宋詞、吹練笛簫,1971年就讀中一的他迎上粵語流行曲的黃金時期,從此一頭栽進九聲六調的奧妙音境。閒時填詞自娛之餘,他任職《香港商報》中文植字員期間兼寫樂評,1980年代起相繼以李謨如、許雲封等筆名評介時下粵語歌;至於認真的溯古研究,則始於填詞人盧國沾邀其撰寫專欄「唱足三十年」開始。經年累月的鑽探下,他發現1900年代上半葉不乏詞曲出色的突破作品,其被遺落在歲月之河裏,只因種種不湊巧的外在條件,以及傳俗不傳雅的文化現象。「早年沒什麼知識分子聽廣東歌,多是勞動工人、工廠妹,總之一些教育水平沒那麼高的階層,俗歌對他們來說比較吸引。」「這輾輾轉轉就成為了主流的刻板印象,後生仔覺得廣東歌好粗俗好抗拒,更加不會留意。這是致命傷。」

問黃志華有什麼遺珠介紹?他把筆記上一長串手抄歌名猶如家藏珍寶般攤開,看看我,又不好意思地咧嘴笑笑,「比較貪心一點」。值得憶記的雅致老歌不能盡錄,以下羅列1950年代的數首:

《醉人的秋波》

1953 曲:呂文成 詞:周聰 灌唱:呂紅

填詞人鄭國江回憶,很記得歌曲後段「你你你望我一眼/我我我也望你一眼」,這兩句後來脫胎成1984年梁朝偉和張曼玉主演電視劇《新紮師兄》插曲《你令我快樂過》的歌詞。

www.youtube.com/watch?v=yj6VmRfdCto

《九重天》

1954 曲:姚敏 詞:周聰 灌唱:白英

國語時代曲的作曲名家姚敏專為百代唱片公司創作的粵語作品之一,歌詞罕有地描寫了時人搭飛機的感受,如「茫茫重天/歡欣處處樂如願/漫遊幻境/心飄飄輕若燕」。

www.youtube.com/watch?v=hTGHRAgL_l0

《戀愛的藝術》

1955 曲:梁日昭 詞:朱廣 灌唱:呂紅

由本地著名複音口琴家梁日昭作曲兼指揮友聲口琴隊演奏,乃當時難得的跨界合作,其結構採用了精巧的純五聲音階。

www.youtube.com/watch?v=ey9AT76LZeU

《小夜曲》

1955 曲:Enrico Toselli 詞:周聰 灌唱:林潞

由和聲歌林唱片公司推出,把20世紀意大利古典名曲Serenade稍為改編了節拍和音調,再填入粵語新詞,可謂一大新嘗試。

www.youtube.com/watch?v=_eqF-kRT3aI

南洋保存香港樂壇舊歌

1950年代的粵語老歌佔新書一半之多。並非其他年代的歌曲不值得化為數碼音檔,黃志華說,這事關音源提供者主力收藏78轉而非日後的33⅓或45轉唱片。Lee Yee Yan——翻看影片時常常出現這個鳴謝名字,實為黃志華在社交平台上結識的馬來西亞檳城網友。他在數年前意外得知黃志華的研究後,自願把多年唱片珍藏錄成數碼音源,越洋傳來香港,再讓黃志華輔以歌紙片芯、舊報廣告或相關圖片資料製成mp3,分享至雲端。

惡搞Beatles變《行快啲啦》

一個困惑問題或會浮出:距離香港2000多公里的南洋地區,為何會跨地域留下一批連這城也難以覓尋的粵語老歌唱片?黃志華在書內〈有賴南洋歌手保存三十至五十年代香港粵語歌〉一文,淺談了箇中概况:「南洋歌手也灌唱了好些三四十年代以至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原創歌曲,也許灌唱的原意不在保存,而是因為這些歌曲當時在南洋仍頗受關注吧。」背後牽扯至晚清以來俗稱「賣豬仔」的苦力買賣,其時,西方列強在東南亞廣建殖民地,沿海的中國閩廣地帶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勞動力的市場。相比口味奄尖的香港人,那一代代華人移民抱持極寬的音樂口味 ,對他們來說,所有香港產出的粵語歌「都是鄉音,有得聽已經好好」。回望歷史,這批異地創作者和觀眾更曾3次倒過來影響香港樂壇:1950年代由馬來西亞跑碼頭的馬仔獻唱《賭仔自嘆》(大家耳熟能詳的改編版本,應是周星馳口念的「燒雞翼,我鍾意食……」)、1960年代惡搞Beatles名曲的《行快啲啦》和《一心想玉人》,以及星馬歌手鄭君綿、麗莎的崛起。

雅歌也好,俗歌也罷,黃志華至今仍努力讓時間荒野上流落的粵語老歌重見天日。他承認,現代人若要主動朝向這些積舊陳年的曲式詞風,必須跨出一大步心理關口。藉由《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這本音源檔案集,他期望,讀者親耳傾聽那些自唱片流溢的久遠音樂後,能對往昔添一分認知:「由1980年代開始,大家都有個刻板印象就是阿Sam之前沒有廣東歌,這其實已經好死。過了這關,至少能更新些印象。」流行溯古。大談流行文化的當下,先讓我們補完那大片空白的粵語歌史。

文˙ 吳騫桐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