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林電影達人}柯星沛 《香港製造》《打擂台》拍出原始質感 菲林數碼有得揀先好玩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06日

【明報專訊】電影《奧本海默》引發熱烈討論,除了著名導演基斯杜化路蘭與演員陣容加持,另一關注點是其拍攝規格。以菲林拍成的荷李活電影為數不少,不過文戲為主的《奧本海默》用上IMAX菲林攝錄機,更提供菲林放映的格式,在現今數碼年代實屬少見。乘着這波熱潮,找來電影攝影指導柯星沛談談菲林拍攝。他曾為《葉問》、《點五步》等電影掌鏡,經歷過菲林和數碼年代,直言兩者各有好處。掌控器材是電影攝影人的天職,最理想是創作上「有得揀」。

逾20年前初嘗數碼拍攝

近年港產片全面轉用數碼攝影,但其實菲林年代並非遙遠。千禧年以後,香港才開展數碼拍攝的嘗試。柯星沛憶述,最初很多人並不看好,「覺得唔靚,唔三唔四。未有耐啦,怎會追得上菲林?」當時技術尚未成熟,數碼影像因而讓人覺得很「數碼」,難登大雅之堂。柯星沛卻一直相信,將來必會是數碼時代,皆因前車可鑑。他分享一段歷史,以前菲林只有黑白,初代彩色菲林約於1940年代冒起,卻因顏色不自然而為人詬病,「很多導演斥搞錯,這不是電影。彩色根本不是,黑白才是真實」。到彩色菲林發展成熟,反而黑白菲林被時代淘汰。

菲林歷史早已說明拍攝媒介會不斷演變,所以當數碼拍攝技術悄然來襲,柯星沛很快便作出嘗試。獨立電影《情色地圖》(2001)由他掌鏡,是最早使用數碼攝錄機的港產片之一。初時技術尚未成熟,攝影師要學習操控數碼機器。有別於菲林拍攝,數碼攝錄機耗電量大,以致存在散熱問題。他以初代的Red One攝影機為例,「聽聞那部機很有性格,拍一拍突然停,死機。要經常用風扇吹着,甚至用冰袋」。

不出10年,數碼已取代菲林成主流,快得讓許多人始料不及。柯星沛一度以為《葉問》(2008)會是自己最後一部菲林電影,其後決定接拍《打擂台》(2010)時,特意問監製等人還能否以菲林拍攝,「這個決定跟你的預算有關係,跟我創作也有關係。如果我要數碼拍攝,我整個概念就不同了」。對方考慮了一段時間,某天他獲告知是用菲林,當下呆了,「你再說一次,我聽錯了,是不是用菲林?」於是《打擂台》成為他最後一次,在片場操控着菲林攝錄機。

菲林燒錢 考演員導演工夫

「菲林被人淘汰,不是因為它不好。只有一件事,就是它不符合經濟效益,這個是最致命的。」柯提到歸根究柢,以菲林拍戲的成本一闊三大。一部電影通常耗費上萬呎菲林,他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盒400呎菲林已索價逾千元,所費不菲。此外,拍攝過後的冲曬、剪接和調光等步驟,統統都要花錢。

菲林對於拍攝還有其他限制,柯星沛指一般電影使用的菲林感光度(ISO)只有400度,因此拍攝室內或夜景時,需要花費很多工夫打燈。《打擂台》結尾有一場戲在地庫拍攝,時間緊迫、預算緊絀下挑戰很大,「好慘呀拍到,可能如果拍數碼會好些,因為地庫真的黑。我要拍,又無咁多燈,又無咁多技術、時間」。數碼技術令光線不足下拍攝變得容易,柯星沛年輕時只期望攝錄機的ISO可有1600度,無法想像現今竟然達至12800度。

菲林拍攝流程與數碼截然不同,亦塑造電影圈一些獨特的文化。眾所周知,片場每秒拍攝都在消耗底片,「我們以前一叫cut,就馬上cut機。現在數碼,心態不同了。(菲林)好處就是,大家都知道嘥緊錢,工作的時候會很集中」。而且早年菲林拍攝並沒有即時回放,所以導演總是站在攝錄機旁,完成每一鏡次(take)後首先會與攝影師溝通,確保技術上沒有問題。由於沒有回放,導演需要把已拍攝的畫面記入腦海,即時調整演員及場面其他元素,很考工夫。

妙用過期菲林 勇奪金像獎

除了技術上的分別,菲林與今天的數碼拍攝有什麼不同嗎?柯星沛認為,在創作上並無分別,「問題是技術的掌握,要知道每樣東西的好處,就發揮它的好處」。就算是菲林,也有不同的種類與特性,攝影師的職責仍是掌控手上器材。

柯星沛接受朋友兼導演陳果邀請,在《香港製造》(1997)首次擔任攝影指導,拍攝經歷畢生難忘。獨立電影資金緊絀,初時手上只有5萬呎過期菲林,當中出產品牌、ISO和過期年數各異,平均過期6、7年以上。過期菲林的特性是影像微粒粗、偏色,難與正常菲林兼容,所以一般電影並不會使用。柯星沛事前測試,將其分門別類並抽取部分拍攝,「一放映出來,我一睇……記得導演在旁邊,一句聲音都無,掉頭走了」。當時場景仍歷歷在目,「出來的顏色都瘀晒,點搞?我想了很久」。

某天醒來他靈機一動,「既然我已經不能夠改變過期菲林先天性的錯誤,為什麼不可以變成電影的風格?」想通之後,下一步要學會控制這些菲林。經過一番鑽研,他掌握每款菲林出來的影像特性。為求連貫,他按劇本估算每場戲所需呎數,憑經驗選用合適的菲林。還記得其中一場,導演開拍前指不會加戲,但柯星沛心存懷疑,額外預備多些菲林。結果在房間中由朝拍到晚,「無燈無剩,我還要換菲林,搞到我頭都暈」。《香港製造》最終得以在極低成本下拍成,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之餘,更是最廣為人知的本地獨立電影之一。

《香港製造》雖有電影公司捐贈的過期菲林,但後期冲曬等工序仍是成本所在。到了今日,柯星沛認為數碼拍攝有助獨立電影發展。「我們拍indie戲,最大問題當然是沒有錢,以前獨立電影最貴的就是菲林。」菲林的功能以記憶卡取代,還可以重用,降低拍攝電影的開支與門檻。

《奧本海默》35mm菲林版很親切

香港只有3間戲院可觀賞《奧本海默》35mm菲林版本,場次一度出現搶購潮。有人誤會菲林放映會更清晰,看畢35mm菲林版及數碼IMAX版的柯星沛說,其實IMAX版會更清晰和震撼。他解釋菲林放映始終受限於燈泡的光度等因素,不能像數碼般準確控制投影影像。菲林放映是物理過程,底片拷貝使用得多,被劃花或塵埃干擾的情况很常見。所以柯星沛說,以前看電影有一個不成文規定:愈快去看愈好。

菲林放映的影像既非更清晰,銀幕又未如IMAX影院的大,但柯星沛認為菲林拍攝的質感,始終要以菲林放映才是原汁原味。若把菲林拍攝和數碼拍攝的電影,分別放在數碼放映的影院觀賞,普羅大眾根本不會看出差別。自香港戲院十多年前全面轉用數碼放映後,《奧本海默》是少有作菲林放映的電影。柯星沛今次觀賞35mm菲林版本,有種難以說明的熟悉感,「可能我們以前看慣了菲林,看着看着你不會覺得很sharp,反而覺得好像眼睛很舒服。解釋不到,那種organic」。

當年見證「午夜場」文化

柯星沛作為攝影指導的身分為人所知,記者好奇為何他連菲林放映都如此熟悉。雖然後期較多擔任攝影指導,不過他其實從副導演入行,在《香港製造》之前已有近20年的拍電影經驗。柯星沛說自己並非只愛攝影,「我咩都鍾意,凡是電影就鍾意」。入行前沒有接受過電影的訓練,所以他初出茅廬什麼都要學,了解片場各崗位之餘,甚至走進戲院的放映間,目睹菲林放映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柯星沛亦參與港產片最蓬勃的年代。其中戲院曾有着「午夜場」文化,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周六晚的午夜場先行測試觀眾反應。他曾在現場,看着觀眾對電影喜惡表露無遺,發現反應好的電影必會大賣;反之亦遇過觀眾表達不滿,「突然間見到可樂罐真的在空中飛,打到銀幕上」。深夜完場之後,有人會隨即向投資人和導演等報告現場反應,若反應不佳,甚至會立刻改劇本,翌日補拍。在周四早上正式上映前,短短數天內要完成拍攝、冲曬底片、剪接等繁複程序。柯星沛試過負責最後一步,拿着新底片去放映間更換,過程十分瘋狂。

iPhone電影問世 拍得聰明

由菲林到數碼,轉變只是在10年之間。近年甚至出現以iPhone拍攝的電影,例如2020年的台灣電影《怪胎》。柯星沛亦有入場觀看,稱讚其拍攝技術聰明,調色和佈景遷就iPhone的特性,充分利用器材的長處。菲林變數碼,觀眾的眼睛很快便適應接收數碼影像;或許不久將來,我們也會習慣以電話拍攝的電影?柯星沛不否認,但亦希望拍攝器材繼續百花齊放。即使是在數碼年代,攝影師亦可按照不同場景使用合適的攝錄機。「我們有得揀,你就知道(分別)。如果根本全世界沒有這件事,你就覺得沒有什麼特別。」

現今電影圈仍有像路蘭般堅守菲林的導演,不過大多是大製作才可撥出資源。出於成本考量,菲林在港產片之中已近乎銷聲匿迹。從藝術家的角度,柯星沛希望創作時可以有選擇,「這樣東西無經濟效益,無得揀,咁咪少咗一樣嘢創作。最少有個choice吖」。

柯星沛影視作品(部分)

攝影指導 《香港製造》#(1997)、《打擂台》(2010)、《點五步》*(2016)、《喜歡妳是妳》(2021)

攝影 《葉問》*(2008)

導演 《猛鬼入侵黑社會》(1991)、《人善被人欺》(1994)、《漫畫風雲》(2001)

#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

IMAX:幾層樓高的震撼

1980年代,柯星沛有一次飛往澳洲探望親人,經過一個寫着「IMAX」標示的影院,旁邊還有一個裝着菲林的玻璃箱。出於電影人的好奇,他購票入內觀賞當時放映的紀錄片,「第一次看到,嘩,整個銀幕大到幾層樓高。那時看完之後就想:啊,如果拿來拍電影會點呢?」

他並沒有等太久,最初應用於紀錄片之中的IMAX技術,直至9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在娛樂性的電影。到底IMAX有什麼厲害?柯星沛拿出70mm IMAX菲林與普通35mm菲林,只見前者每一格所記錄的影像面積是後者的數倍,觀眾因而可在IMAX影院欣賞到廣闊澎湃的場面。不過,由於《奧本海默》的IMAX 70mm菲林版要求特定的放映器材,故此僅在全球30間戲院放映,在香港只能觀賞35mm菲林版本或數碼化IMAX版本。

文˙ 朱令筠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