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走遍本地果農 「尋寶」做推廣 水果發酵茶 化黃皮為神奇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06日

【明報專訊】走進新界,各家各戶門前總會種了一棵黃皮樹,有些乖乖待在樹上等人採摘,有些或是太調皮所以掉到地上等着腐爛。滿地「黃皮」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鄉郊地方種了不少無人打理的水果樹,白白浪費水果的生命。「我們認為本地生果好矜貴,不想它們變成廢料」,本地發酵茶(Kombucha)品牌「餘果香港」的聯合創辦人Chris說,同時看到不少本地農夫日曬雨淋,辛苦種下的水果無人問津,便決定直接向農夫收購水果,加工製作成Kombucha賣出,讓他們多一份收入,類似台灣永續農耕的概念。黃皮製成的Kombucha又是什麼味道呢?

皮苦肉香甜 令人又愛又恨

黃皮是廣東人熟知的生果,說到黃皮,大概只會想起甘草黃皮,那是老一輩喜歡吃的涼果,問他們一句,他們便會化身成「老中醫」介紹它是「正氣果」,能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是夏天恩物。既然黃皮具中藥價值,那麼它味道苦嗎?黃皮入口酸酸甜甜,帶些少苦澀,那甘苦源自於它呈金黃色、表面密佈褐色短毛茸的外皮,這種澀味非人人喜愛,一般人亦不會吃表面黃色的皮。「黃皮清新的香味從它表皮的苦澀滲出」,就如同檸檬皮會散發幽香一樣,Chris認為香甜的白色果肉並不能代表黃皮,因此製作黃皮Kombucha時會連皮帶肉打爛,再加入於已混合茶底發酵過的SCOBY(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細菌酵母共生體)再次發酵,毫不浪費黃皮每一個部分。

每年6月到7月下旬,是黃皮成熟的時節,黃皮在梅窩隨處可見,不過若要從梅窩運出市區銷售,除了費時,也因黃皮皮薄,運送途中跌跌碰碰也會爛了一大批。變幻莫測的天氣也是水果的天敵,Chris說黃皮暴曬於太陽下便會曬焦,狂風大雨下果實則被吹走,又或是被密集的雨水「打到爆開」,若果農未能趕在果實裂開前完成收割,果味四溢吸引害蟲,便會殃及池魚,讓周遭未成熟的黃皮被蛀爛,便白白浪費了連日來的心機。

為有心果農帶來多點收入

Chris和他的3名拍檔走遍新界和離島的鄉村,例如荒廢多年的鎖羅盤村和逾300年歷史的梅子林,尋找本地農場種植的「隱世」水果。「一入梅子林村,啲村民摘啲黃皮畀我哋試,食落又OK喎」,他坦言,黃皮不是年輕人愛吃的水果,他平日不會主動買黃皮吃,但當下他一試難忘,「他們種植的黃皮,跟外面的不同,你能吃得出他們的用心」。他們發現黃皮之外,還有許多值得推廣的本地生果,於是成立「餘果香港」收購本地農場種植的不同水果,研發能儲藏更長時間的加工製品,延續水果的「壽命」,「讓它們的味道不止停留果實成熟的夏天」,並吸引市民購買外表和味道俱不討好的黃皮。

他們4人成立「餘果香港」前一直從事鄉村活化工作,「餘果香港」只算是兼職。成立品牌的初心是支持本地有心經營的果農,讓他們種植的水果被更多人看見,能透過原價收購水果獲得多一份收入,支撐農場日常營運,「我們的力量或許微不足道,未必賺到很多,只是想他們能有多一點收入,繼續經營下去」。Chris笑言他們不是救世主,要打救所有果農,純粹認為本地水果值得成為不同食品的原材料。

「餘果香港」名字中的「餘果」是指果農未及收割和銷售、果樹剩下的水果,而非果農賣剩的「籮底橙」。他們會在當造水果成熟前聯絡果農留貨,再到遠在郊區的農場取貨,「摘下來兩天便開始變味,所以要趕緊拿回工廠加工」。Chris說他們的廠房位於荃灣,是與其他品牌共用的共享廚房,平均每月只能用10天,因此與果農洽談取貨日期往往是一大難題,未能定期生產。

茶飲易入口 目標永續飲食

「餘果香港」採用本地水果作食材的信念,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原則「提高糧食系統的生產力、就業和附加值」及「改善生計並促進包容性經濟增長」等不謀而合,正如英國大型連鎖餐飲業者之一的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於過去10多年間實行永續飲食目標,以價錢合理和品質達標為前提,優先選用當地食材,例如在旗下餐廳採用當季蔬果。

他們初時打算將黃皮製成果醬出售,但由於果量不穩和人手不足,只能小量生產。Chris思前想後,撫心自問他甚少吃麵包,「吃麵包時也不一定搽果醬」,似乎嘗試把黃皮製成飲品會更合大眾口味,加上作為健康飲品的Kombucha近年興起,念頭一轉,一樽黃皮Kombucha從此誕生。

他們「trial and error」嘗試了幾個月,試了5款茶種,才研究出烏龍茶能配合黃皮本身味道,製成易入口的黃皮Kombucha。不過夏天過後,黃皮便不當造。他們便積極發掘其他本地當季水果製成發酵茶的可行性,例如近鹿頸的南涌女果農結青的「種野山珠」農場,內裏種植了秋冬成熟的山檸柑,能搭配焙茶製成Kombucha。

黃皮Kombucha喝下去的第一口像飲有汽可樂般有股「爽勁」,然後便是淡淡黃皮的酸澀味,還有一點酒味。咦,不是茶嗎?為何會有酒味?原來在茶菌天然發酵的過程中會形成氣泡,還會轉化成醋酸和濃度介乎0.5%至1%的微量酒精,屬「無酒精飲品」(本港參照歐盟標準,按體積計酒精含量逾1.2%才必須註明飲料在20℃下的酒精含量)。

果農順應自然 實生苗種樹

或許在大家心中,農耕活動是簡單的、樸素的,不應跟商業生產沾上關係。Chris說,「一定程度的商業活動是必須的」,特別對於梅窩、南涌和荔枝窩這些交通不便的鄉郊地區,「沒有東西賣的話」,一般人未必會專程到訪。

在接觸不同果農的過程中,Chris也受益非淺。南涌「種野山珠」的果農結青和梅窩的「何氏果園」皆讓他印象深刻。「山珠」指的是生果,結青視她種植的水果為珍寶,耕作是她跟大自然的相處模式,每棵果樹都是她一手一腳從一粒種子開始種(即實生苗),而非用通過母株枝條「無性繁殖」的嫁接苗。儘管以實生苗種植的果樹生長較慢,但結青相信這才是順應自然、果樹生長「最健康的做法」。「何氏果園」的園主Danny則是用心改良自己種植的黃皮品種,他們找出每棵黃皮樹哪根枝椏長出的果實最好吃,再將那根枝割下,裁種成新的果樹,一直反覆試驗,精益求精,以達成「種出最好吃、最靚的生果」的目標。Chris對他們甚是敬佩,感歎他們沒有將果樹當成冰冷的「生產工具」,被他們的真誠和用心打動。「我們不會跟那些無心耕作的果農合作。」Chris直言。

撮合黃皮蛋糕、薑啤咖啡

在香港,不少農夫只是小本經營,他們的農場不大、水果產量不多,在自負營虧的情况下,沒多餘錢額外聘請人手幫忙收割和批發,即使賣給蔬菜統營處,收購價格也不高。「向果農買入水果後,真的能幫助他們繼續經營嗎?」Chris不禁反問自己,而且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製成Kombucha,他想起一個果農種出來的大蕉口感十分綿密,他們嘗試製成Kombucha後味道卻「失蕉」,浪費了果農的心機。Chris正考慮轉型,讓「餘果香港」不止是大眾熟悉的水果Kombucha品牌,而是本地果農向其他餐飲服務者出售水果的「中間人」,推薦其他品牌使用本地水果作產品原材料或加工。例如有蛋糕店與他們合作,推出黃皮口味的蛋糕,亦有咖啡店將他們使用本地薑生產的無酒精薑啤Kombucha加入濃縮咖啡中,Chris冀未來會有更多本地水果產品,支持果農「繼續耕作下去」。

既然不是所有生果都適合製作食物或飲品,為什麼不利用它們製成水果酵素?環保酵素雖然能當作清潔劑,十分實用,能減少廚餘,但Chris認為使用本地農場出產的水果製成環保酵素很浪費,「對我哋嚟講,本地水果好矜貴,整環保酵素用咩水果都得,例如問超市拎啲唔要嘅生果」。永續飲食和本地農耕相輔相成。他冀幾年後市面有更多含本地水果成分的產品,甚至舉辦水果市集,例如黃皮節。他認真地說,說完便笑了笑,似乎腦海中已想像到「黃皮節」的盛况。

文˙ 姚超雯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