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和你創作,我很愉快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11日

【明報專訊】創作是孤獨而痛苦的嗎?不知這個印象從何而來,卻總會在筆者創作時縈繞腦海。

這個欄目大多數時候都在談一些有趣的文化藝術活動,這次介紹「文藝復興夏令營」前,需要交代一下筆者個人背景——正在修讀編劇碩士課程,而靠着相關經驗,有幸入選這個被戲稱為「文藝界全民造星」的夏令營。參加過夏令營的有唱作歌手Serrini、填詞人王樂儀、導演唐藝等,而部分舊營友如作家及插畫家方迦南、音樂人hirsk、紀錄片導演李哲昕等今年更擔任夏令營導師。

70多人,就到位於美孚山上一個小角落的饒宗頤文化館參加夏令營。營友非常多元,年齡由18歲到35歲皆有,來自音樂、影像、文字、形體等多個界別,筆者還認識到擅長圖像設計、畫漫畫、跳現代舞、做視覺藝術和行為藝術等的營友。雖然夏令營的語言以粵語為主,但筆者亦結識了來自內地和新加坡的參加者。不同類別的參加者會分為9至10人一組作跨界創作,並於夏令營的最後一個晚上跟營友分享10分鐘的表演。

實不相瞞,筆者最初是有點緊張的,儘管身為編劇,要和導演、演員合作才能成就一齣舞台劇,但跟8個素未謀面而專業知識各有不同的營友一起創作,要溝通得好是非常困難的事。每年夏令營都有一個主題,今年是「東西」,「東西」可以是指不知名的物品,或東和西兩個方向,又或東方及西方的文化,得說主題定得不錯,因為這個詞語給營友很大的演繹和創作空間。

再思考文字意義

回到文首的問題,創作是否孤獨的?在方迦南和作家米哈帶領的文字研習班上,稍有觸碰到這個話題。相對其他組別,似乎文字人是比較孤獨的,大家都習慣在案頭寫作,以文字創造一個又一個世界,讓讀者投入其中,但當文字要被「表演」,就得再思考文字的意義是什麼。這次夏令營有數個表演與「溝通」有關,例如在月球上無法與人溝通的孤獨,與不同熟悉程度的人交際時可能出現的尷尬,不同語言與暗號如何造成隔閡,或以便秘、患病比喻創作的狀態等。

其實藝術是為突破無法溝通的焦慮而存在的事物吧。那麼跨界且多元的人一起創作,就是在表演亦即與觀眾溝通前的溝通練習,能夠與觀眾連結並產生共感之前,身為創作者又如何開放自己與他人合作溝通?這是筆者在夏令營的最大得着。有些參加者不曾有表演經驗,卻還是走上舞台以表演的方式表達自己,那勇氣非常珍貴;而很多表演融合了音樂、影像、文字、形體、繪畫等不同的「語言」,形式新穎,意象豐富,也反映了創作者在夏令營收穫更開闊的創作視野。而筆者想說的是,在夏令營過後,很幸福地能衷心說一句︰和你創作,我很愉快。

文:劉螢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