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費」意指花錢滿足欲望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有另一種帶貶義的解讀,即利用他人以達至個人利益。近年社會掀起懷舊風,愈來愈多人關注老店保育議題,傳媒報道、KOL打卡、藝術創作湧現,這些注視帶來怎樣的「消費」?老店與重建背後的經濟活動,應如何被理解?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助理教授、插畫師黃詠珊(飛天豬)一直對於資源分配的主題感興趣,「或者藝術家未必可以設定一個制度,但是我覺得會有一些衝擊令人反思」。她與團隊推動的「寓延地產代理」現已開業,透過展覽及參與式交易活動等,邀請你以另一角度秤一秤老店的價值。
英國進修時誕生雛形
記者最初從Instagram留意到寓延這個項目(@foreseen_property_agency),帖文標籤「#舊舖王 #靚盤旺舖 #買舖租舖搵我」,用上幾可亂真的地產語言。直至看到網頁上項目總監一欄寫着「黃詠珊(飛天豬)」一名,記者才放下疑心,確認無亂入地產網頁。飛天豬以往走訪老店,用畫筆記錄歷史,何以搖身一變成為地產經紀?起源要由2015年說起,當年她為上環朱榮記雜貨店畫了第一幅插畫,後在太平山街市集展出。忽然有人向她遞上地產發展商的卡片,提出買下她的畫作,用於西營盤新樓盤的售樓書。「對於我來說是很吸引,突然間有一個這麼大的客戶,我聽都沒聽過的地產商接觸我買畫。」然而她卻很糾結,因為寫生期間與店主建立了信任,「他(朱老闆)讓我進去畫,還有我們之間是有些回憶、有些關係、有些經歷。結果我最後就無給出畫作」。
老店懷舊情懷原來有價有市,飛天豬自此更了解自己的底線,「之後我就分得好清楚,寫生的作品與商業用途的作品要分開」。她繼續埋首為老店寫生,及後前往英國攻讀插畫藝術碩士學位,並推行研究項目「Barter Archive」,為寓延偽地產代理計劃的雛形。Barter Archive圍繞面臨重建逼遷的比林斯蓋特市場,其時她與跨領域藝術家陳家智(Kachi)合作,把魚販提供的物件作3D打印,為成品舉辦一場偽拍賣會。他們邀請演員飾演壟斷拍賣的賣家,現場觀眾雖可舉牌,卻永不會投得拍賣品。飛天豬直言當初設定頗殘忍,「當你想擁有或者想保留的時候,是不是真的由得你可以去擁有?」
近看立體模型 彈出價錢牌
回港後,飛天豬與Kachi再次合作,希望以最地道的地產語言,探討老店保育的議題,促成「寓延地產代理」項目。寓延團隊不止在9月舉辦展覽,亦建立網上數碼檔案庫和參與式交易活動。本地老店的空間細節以3D點雲(point cloud)技術作記錄,公眾可線上瀏覽其虛擬立體模型,更能以類似樓花預售的模式,購買3間老店的點雲數據部分。
「本身的想法就是想觀眾來看這個展覽,然後去想究竟我買不買好,或者究竟點解我們有這樣的設定……其實那個『點解』已經是我們想做的一件事。」展覽策展人潘韻怡(Doris)解釋,他們希望突顯一個關係,就是金錢主宰了老店的經營,甚或整個社會。
老店價值還剩什麼
不少人從保育角度切入老店去留危機,卻忽略店舖本質為一盤生意,每天發生着經濟活動的地點。寓延團隊8月中舉行展覽前路演,在油麻地一個藝術空間放置屏幕,朱榮記的點雲立體模型從中緩緩旋轉。當途人走近櫥窗,無數小點會被拉近放大,彈出一張張價錢牌。飛天豬解釋路演背後的信息:「其實你遠,不太看得清是什麼,就會好好奇想走近一點。但近一點的時候,你看的是店舖本身的價值,還是已經把它轉化成金錢的資本?」
社區新發展對應人們的新需要,與其指摘,Doris指出寓延更想向公眾揭示這重關係,「所謂的舊社區、大家很熟悉的東西,最後又會成為用來推銷新樓盤,很想讓大家看到香港好係這個loop(循環)」。飛天豬認為這是牽連整個系統的現象,「基本上消費就是『喂,開新樓盤去睇吓先』,其實大眾就是這樣,好make sense(合理),因為生活在這裏」。舊事物的逝去,孕育更多新事物的誕生,這是香港的面貌。
9月展覽展出飛天豬名為《寓延預演》的畫作,由左至右展示時間推移,由2015年她為深水埗棚仔布販畫插畫,到今天舉行地產代理展覽,再走到她對展覽場地藝穗會未來外觀的想像。這場預演最終帶觀眾回到起點,地產商當初邀約飛天豬合作的那封電郵,重製成紙本呈現。
新樓盤意味消除舊東西
新樓盤無疑盛載對新家園的期盼,從如出一轍的廣告可見一斑。飛天豬和Kachi大學畢業後曾加入設計工作室,試過為新樓盤製作廣告。樓盤廣告少不了人們美好生活的想像片段,飛天豬回想起工作經驗,「我還記得做過一個生活片段是叫導演拍的,上shutterstock找一些相,有些人拿着氣球在草地拍」。而這次為展覽作資料蒐集,他倆特意到新樓盤的展銷廳取經。飛天豬發現其中燈光恍若賭場,讓人不知時日過,又遇過沒有靈魂的服務員介紹樓盤呎數。「最緊張都是你決定抽不抽(樓)的時候,因為真的會覺得好像突然有機會。明明我完全不會想,但突然也會有一下『是不是選中我?』」
點雲紀錄買家可獲臨約
寓延地產代理展覽的空間設計參考樓盤展廳,整體燈光較昏暗,各展品在鎂光燈照射下額外光亮。展覽空間同時別具未來感,觀眾首先會看到幾段單頻錄像,先由虛擬地產妹簡介項目詳情,再有一段展示點雲數據升值潛力的錄像,恍如樓盤廣告的美好生活想像,讓人抽離現實、冷冰冰地旁觀這些經濟活動。「已經有很多人用老店去包裝,但從來沒有人去再很真實地,去體驗老店。」策展人Doris期望展覽給予觀眾一條命題,思考自身對老店的經驗是否流於媒體訪問、記錄,而甚少走進店舖與老闆聊天或消費,「想將這個平時很抽離的狀態,再呈現多一次」。觀眾走到最後,還可即場購買老店的點雲數據。如果選擇購買,會否覺得與店舖增添一重長久關係,甚至提前多多消費?這交由買家自行決定。
有趣的是,買家購買老店的點雲數據後,只會獲得一份臨時買賣合約;直至老店搬遷或結業,寓延團隊才會寄出點雲紀錄成品,即紙本《店舖點雲錄》的其中幾頁。當買家收到成品,也代表店舖已經結束,或不再出現在社區之中。「其實買的新樓,何嘗又不是以前的一些街道,或者是一些社區」,Doris指出買樓時的狀態很相似,「我們很期待見到新的東西 ,但其實全部等於舊東西被遷移或者結束後才會見到」。
店主參與記錄一磚一瓦
寓延的網頁目前展示9間老店的網上資料庫,其中包括各店的虛擬立體模型,作為空間的數碼副本。老店逝去之前,及早作虛擬記錄是否保育的出路?Doris一方面提到他們應用的點雲技術,記錄了三維與顏色,媒介匹配老店存在已久的特性。另一方面,她卻邀請大家以批判眼光看待,點雲看似把空間完整複製,然而立體模型愈被放大,眼前只會剩下無數分離的顏色點。Doris聯想起疫情促成的數碼化,「很多人都覺得數碼可以替代某些實體。這個展覽好像認證了一種冷冰,有些溫度其實你是取代不了」。她期待觀眾對此有何體驗與回應。
網上資料庫收錄 不同領域的內容創作者,為9間老店創作的文章和短片。團隊歡迎更多本地老店加入檔案庫,不過暫時備存的老店,均是飛天豬曾經寫生、建立過關係的店舖。她希望以回顧為起點,因看見老店與店主幾年間的變遷,「當然有一些(店主)是很passion(熱中),仍然是很記得那個關係;但亦都有些(店主)有點社區疲勞」。
懷舊風盛行,老店面對大量採訪與合作邀約、經濟狀况的轉變,各有不同的取態。飛天豬引述美都餐室的負責人指,其接受過逾百個訪問,「他說有一段時間真的很討厭媒體,因為他只是做生意」。老店經營狀况經歷變化,Doris提到回顧的重要,也在於展示數碼副本僅能記錄時空的某一點,「其實那個有機體是每一天都在運作的」。
不想變做負面「消費」
疫後接連傳出老店結業消息,舊事物逝去讓人不勝唏噓。不過,以保育之名的活動,會否形成負面含意的一種「消費」?寓延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向老店店主解釋項目內容,特別是參與銷售點雲數據的3間老店。即使與朱榮記老闆相熟,飛天豬亦不惜走訪十數次,為求他徹底了解才答應參與。Doris強調不想讓店主覺得與項目很抽離,「不想給予一個感覺:開店舖任你整,你整完是你的deliverable」。團隊推進項目時重視店主參與,雖然製作立體模型牽涉複雜技術,不過Kachi透露掃描店舖空間的工作,是由店主親自拿着全景相機完成,「即使沒有那麼準確,但可以等店主自己參與,這件事就覺得有意義一點」。
飛天豬表示與各店主的溝通,其實是互有得着的過程,譬如展覽中以3D列印打造的豬仔錢罌,朱榮記老闆說日後可擺放在店舖。聊天過程中,兩代人更可彼此了解相似或相異的生活態度,「我想還有一起去學習,對未來保育、究竟懷舊之後怎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