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外傭融入全港約百分之十二的家庭,肩負照顧重任,其精神健康狀况不能被忽視。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早前推動「外籍家庭勞工充電站」(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Recharge Hub),建立一站式平台分享精神健康資訊,並着手訓練支援朋輩的外傭領袖。記者訪問了負責計劃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程綺瑾,以及3名外傭籌委Rodelia、Maria和Lorna,發現為外傭「充電」不止是單向的支援,更有助促進全港家庭的精神健康。
背景
項目:外籍家庭勞工充電站
目的:改善外籍家庭勞工的精神健康
人物:外傭、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專業人士
在照顧別人前,先照顧自己
Rodelia於2017年建立facebook專頁「Domestic Workers Corner」,至今有15萬用戶追蹤。她與幾名義工過往經營WhatsApp熱線,以外傭身分支援同路人,每天求助信息可達200則,涵蓋抑鬱、生死等困擾。求助者會親暱地稱呼Rodelia為媽媽,她笑言:「所以我有很多孩子,有時她們遇見我,會說哈囉媽媽。」新冠疫情令外傭的精神健康惡化,愈來愈多人求助,構成她的壓力來源和負擔。Rodelia經常害怕錯過求助人的電話,記得有一次,一名求助人在自殺前一刻打來,「當時我在市場,若我工作忙,沒人接聽怎麼辦?」
外傭負上照顧僱主家庭的責任,像Rodelia閒時做義工的話,更多了一重照顧責任和壓力。程綺瑾說,外傭的工作性質以助人為本,卻經常忘記先照顧自身需要。她認為需要時間改變她們的心態,「因為她們總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像Rodelia總是不能拒絕接電話,對嗎?」直至午夜甚或凌晨2時,Rodelia仍在回覆求助電話,但翌日清早可能又要投入家務。「當我和Rodelia聊天時,她向我講述很多壓力、責任和困難。這是為什麼我倆都同意,需要更多人幫手。」
其後程綺瑾與一眾外傭成立「外籍家庭勞工充電站」,致力促進這群體的精神健康。程綺瑾說團隊舉辦訓練時,經常告訴外傭要學習設定界限,「無論工作多麼重要,沒有你,你就無法幫助別人」。Rodelia如今明白照顧自己的重要,亦為有更多人幫忙而感到開心。另一名籌委、「香港移民作家」(Migrant Writers of Hong Kong)的聯合創始人Maria亦有同感,現在她懂得與義工事務保持距離,壓力太大時容讓自己休息,如缺席一些不必要的活動。
提供不同訓練 涵蓋精神健康、外傭權益
Domestic Workers Corner的電話支援服務現交由「充電站」接手,由多名受訓練的外傭輪流當值。計劃強調外傭自身的參與,以朋輩身分推廣精神健康。翻查籌委會名單,發現絕大部分來自多個早已存在的同路人小組,例如上述的Domestic Workers Corner和香港移民作家。為擴大義工網絡,「充電站」推出Dream Catcher訓練計劃,邀請專業人士為朋輩領袖裝備精神健康知識,兩期訓練至今共有50多名畢業生。
計劃亦包括認識外傭權益,程綺瑾解釋因外傭的情緒困擾,大多源於法律或是勞工權利問題。作為朋輩領袖,這些資訊對幫助同路人非常關鍵,「對我來說,她們是改變的推動者。我們賦能(empower)她們,而她們可以將信息傳給朋輩,產生更大的效果」。此外,其中一個選修課程為「數碼素養和終身學習」,程綺瑾期望學員一方面學懂上網持續學習,同時能夠分辨資訊真偽。
訪問時適逢世界防止自殺日(9月10日),計劃籌委Lorna當晚在Dream Catcher的facebook專頁主持「充電電台」直播,分享與自殺議題相關的資訊。程綺瑾同意談及自殺這類敏感話題時,需要加倍小心,所以直播亦安排籌委會中的藝術治療師Inna在場,留意聊天室的評論。若有觀眾想更深入分享,她提醒切記締造安全空間,並實踐所學:「非批判性、先傾聽、謹慎,並向她們提供有用的資訊。」Lorna接受過培訓,亦長年活躍於外傭社群,程綺瑾相信她有能力處理此話題。
同聲同氣更利傾
Lorna向記者分享心得之一,是在節目上給予切實可行的貼士,而不是只拋出一句「找專業人士求助」,「當你說:『哦,你去諮詢一下心理學家。』她們可能不會,一開始會猶豫」。比起專業人士,Maria認為外傭更願意與同路人傾吐煩惱,因精神健康問題污名化仍然存在,她們或會自覺不需要專業援助。Lorna提到作為朋輩領袖,可以先提供易於接受的求助方式,例如建議聯絡由外傭義工支援的充電熱線。外傭群體聯繫緊密,若向朋友傾訴,難免擔心自己的狀况會傳到家人耳邊,又或成為朋友之間的八卦。保密原則也能令求助者安心,「我們會確保無論你(家傭)與我們說了什麼,內容只有你和我們知道」。
程綺瑾強調,熱線義工和求助者都會保持匿名,以保障雙方。求助者可以隨時聯絡WhatsApp熱線,不過義工只會在每天晚上9時至凌晨12時回應,以配合其作息。此外,她發現語言對支援質素有很大影響,當外傭受情緒困擾時,傾向以母語分享感受。有時候外傭義工未能抽空服務,本地的同事會以英語回覆熱線的求助,「看得出她們(求助人)有些猶豫,沒有多說什麼。但一旦外傭義工回來,切換到她們的語言,信息會變得很長」。因此,團隊特別邀請操菲律賓語或印尼語的專業人士,作為Dream Catcher訓練計劃的訓練員。居港印尼人不多,更遑論有心理學家或資訊素養的專業背景,但所幸最終找到合適人選。
個案:僱主欲自殺 外傭不懂處理
程綺瑾之所以關注外傭的精神健康,不止是看出此群體的需要,還有她們對於社會整體的重要。她以前主要研究香港整體自殺率,翻閱個案資料時,留意到很多時候家人並不了解事主。數年前香港學童自殺率急升,她發現不少案例的親子關係疏遠,反而外傭與事主有更多相處時間,甚至了解更多,「這其實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提醒,曾經是隱形的一群,但她們在不同的家庭中卻是如此重要」。
Maria舉了一個生活例子,她前一晚因應家中小朋友的喜好,給他吃無籽的節瓜,反而孩子的媽媽不了解這事,「因為我們更常與孩子一起,所以壓力就落於我們身上」。Rodelia憶述以前曾有外傭求助,不懂如何處理患有抑鬱症或自殺傾向的僱主,「如果她知道如何處理,她便幫助到這個家庭」。又如近年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受關注,Rodelia說作為朋輩領袖,她可以提醒外傭多關心小朋友,例如詢問學校情况、課業壓力;如果外傭接受過精神健康訓練,更懂得給予事主適當回應,「不止是打掃、購物、煮飯,至少我們在那裏傾聽他們的聲音」。
由於外傭聯繫緊密,知識更易一傳十、十傳百。香港人大多鄰里關係不甚親近,反而外傭可能會認識鄰居的外傭。程綺瑾認為這個隱形網絡,有助傳遞精神健康的知識,甚至當外傭轉為其他僱主工作,仍能繼續傳播相關知識,幫助更多家庭。
建立正面關係 外傭僱主互惠
外傭離鄉背井來到香港,Lorna說她們總想在親友面前表現得很開心、一切安好,尤其是有子女的更不願家人擔心,「facebook上的照片總是快樂的,但她們不知道已經陷入抑鬱症或驚恐發作」。程綺瑾研究過一些外傭自殺個案,發現僱主的應對有時是最後一根稻草。即使導致自殺的主因可能源於外傭的家庭或財政問題,但一些僱主揭發她情緒不穩後,認為她對家庭構成危險,因而嘗試終止合約。這實際上會火上加油,「她們已經面臨來自家鄉的許多掙扎,不可能回去了,對嗎?她們也無法承受失去工作的後果」。一旦外傭最終選擇自殺,對僱主一家而言同樣是很大的創傷。反之,程綺瑾知道有僱主會主動提出休息一周,或是建議外傭做瑜伽、冥想等活動,對她們幫助很大。若能建立這種正面關係,雙方都能夠得益。
聽到這裏,Rodelia向程綺瑾提議:「你能聯絡僱主組織嗎?」如果僱主知道精神健康的支援服務,可以把資訊傳遞予家中外傭。Maria亦和議,「歸根結柢,我們是在為他們工作。我們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他們。我認為與僱主接觸,並讓他們了解我們的需要也非常重要」。
被問到計劃的未來,程綺瑾說最大願望是全由外傭主理,「希望有一天她們不再需要我,我衷心希望她們能夠自己經營」。打從一開始,她的目標便是賦能(empower)外傭,因此組織她們成立籌委會。各個參與的外傭小組按規定至少派出兩人,程綺瑾解釋,此安排確保其中一人生病或放假時,仍有人知悉籌委事宜,以便培養接班人。她又透露,計劃中所有項目均嘗試以低成本運作,降低將來全由外傭營運的難度。
外籍家庭勞工充電站網頁:mdwrechargehub.swk.cuhk.edu.hk
外傭WhatsApp充電熱線:9161 3074
計劃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項目基金資助,其後進一步由政府第二期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