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北上巡演 突破發展瓶頸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音樂劇團「演戲家族」在珠海、惠州、東莞和廣州的音樂劇巡演剛結束,行政總監姚潤敏9月底回港後,便馬上往深圳談下個合作,10月初又到了首爾開會。姚潤敏在15年前,已經覺得香港的音樂劇團不可能只留在香港發展。音樂劇的製作費動輒百萬至千萬元,較大的幾個劇團平均每年有2萬觀衆人次,而她任職的「演戲家族」平均每年只有近1萬;即使有香港藝術發展局和民政事務局的資助,劇團經營仍艱難,發展已到瓶頸。

北上巡演已經成為香港劇團的趨勢,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由上月到本月初,與內地不同地區共同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活動名單可見粵劇、音樂會、音樂劇和舞蹈表演,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把作品帶到大灣區11個城市,接觸更多觀衆。

與大灣區劇院互補供求

比起令姚潤敏(Mandy)一言難盡、鮮少有機會預訂、長期高佔99%至100%使用率的康文署表演場地,大灣區近年的新劇院如雨後春筍般,演出空間不斷有來:珠海大劇院在2017年開幕,佛山大劇院、佛山國際體育文化演藝中心在2018年開幕,今年有廣州粵劇院、佛山粵劇院和珠海金灣市民藝術中心,明年深圳歌劇院又開幕。

由於內地音樂劇較缺乏人才,以及近10年才開始較多製作原創劇等原因,內地劇院使用率長期低下。《人民時評》曾指「一些城市的劇院使用率不足50%,部分劇院甚至出現『空巢』現象」。官方為提升劇院使用率,在一些新劇院的承辦合約列明每年演出次數的下限。於是,當香港劇團「有劇冇場」,內地劇場則是「有場冇劇」,可互補供求。

政府資助 擔當溝通橋樑

康文署在2018年成立「文化交流聯絡辦事處」,促進香港與內地和海外的文化交流,提升香港文藝地位。Mandy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只要藝團有好作品,適合到灣區、嶺南分享,就可以找這個辦事處交計劃書或短片樣本。

她說,在辦事處成立之前,藝團通常會找藝發局和民政事務局資助經費。但在資助之後,演出和製作細節要怎麼安排,就要香港劇團自行跟當地劇團或劇院磨合。「譬如,一個劇的道具和服裝怎樣運送到內地?要問內地劇院提供些什麼呢?劇團很多時是不懂得如何要求內地劇院的。」這個辦事處在資助經費外,還補充了溝通的橋樑角色。

演戲家族已有10多年北上演出的經驗,現在顯得沒有那麼依賴官方協助溝通。諸如出差乘搭直通巴,而不是更貴且站點不接近劇院的高鐵;用貨運而不是收費較貴的速遞公司,將道具和設備寄上灣區,這些都是Mandy經驗之談。

大灣區票房高 對香港文化好奇

演戲家族2008年第一次到內地演出,以劇團招牌劇目「愛情三部曲」中的《戀愛輕飄飄》參與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那時候是有一些香港文化人想做文化生意,計過數覺得條數OK,就開大門去做。」演戲家族堅持用粵語演出音樂劇,當年在上海的迴響一般,Mandy說因為當地人對粵語文化興趣平平。「但無論如何,都是第一次走了出去,我們得到好好的經驗。」

演員出身的Mandy,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曾在中英劇團當全職演員,後來轉到演戲家族,並陸續負責創作和行政工作。近年她主要負責策劃演戲家族的發展方向,包括內地巡演、香港和內地觀眾的拓展活動。

「我們在2009年第一次去廣州大劇院演出,2011年在深圳,2015年到佛山,2018和2019年分別在全國和大灣區巡演,到現在已經在大灣區做『三部曲』超過10年了,一點也不陌生。」跟最初上海的經驗不一樣,大灣區的巡演讓Mandy見到希望。演戲家族上月在佛山的3場演出座無虛席,在各大城市的票房均有八至九成。Mandy說,有康文署的經理隨團觀演,「他們好開心,感受到觀眾的迴響,說沒有使錯錢」。

Mandy說,灣區觀衆喜歡香港音樂劇,是因為跟香港同根同源,又對香港文化好奇。而且,演戲家族主要的劇目都是關於年輕人成長,即使主題涉及愛情,亦不止是娛樂了事,會用愛情故事看成長。加上劇團多年來的專業經驗,讓觀眾看到製作的認真,「不會覺得我們只是隨便來演,而是有文化內涵」。

補充內地劇缺乏元素

「三部曲做了10年,如果沒有觀眾肯定,不可能做到,這不是我自吹自擂。」Mandy的微信應用程式上,一列皆是最近演出後,用微信「面對面建群」功能發起的群組。有觀衆在群組回應感受,說粵語口語填詞感覺貼地,歌唱完美演繹親人間吵架的情緒跌宕,內地劇中不少缺失了的元素,她在《朝暮有情人》(三部曲的另一部)中補回。

廣州有1500萬人,深圳1200萬人,而香港只有700多萬人,Mandy表示,灣區的觀衆基礎,讓她對劇團發展重拾信心。今年11月,她更會帶領演戲家族,與深圳濱海藝術中心、劇團「反轉舞台」合作,做拓展觀眾的活動。屆時,演戲家族會授權反轉舞台做一齣劇,有表演、寫作工作坊,也做排練。這讓她興致高昂——這種在大灣區巡演以外的項目,就她所知是香港劇團的第一次。

「一直以來嘅想法都是做文化嘢,不是要賺很多錢。」Mandy曾任「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第一屆會長,她明白一些同行對到灣區演出的憂慮:「觀眾群可能跟香港不一樣,作風可能不一樣,做法又不熟,可能一開始做得辛苦。」但是,她認為做藝術,在哪裏做分別不大;到內地交流,賺的是對藝術的肯定。「看到觀衆用心看,而且真的有共鳴,香港表演藝術者會對自己更有信心。香港雖然人口少,地細,但視野和胸襟一點也不小,我們真的是國際大都會。」

港式愛情輕喜劇引共鳴

在演戲家族的公衆號文章上,劇團形容三部曲是「港式愛情輕喜劇」。《戀愛輕飄飄》配有盧巧音的《好心分手》、王菲的《暗湧》、張學友的《遙遠的她》,還有林子祥的《這一個夜》。《朝暮有情人》跨越「老港」與「老廣」的情感,除了流行歌,還融入hip-hop。廣東人對香港的美好印象,幾乎都可在音樂劇裏面重新體會;不難明白為何劇目在灣區受歡迎。

不過,在內地演出,劇目審查後會不會被大改?Mandy說,演戲家族的音樂劇故事和主題,沒有被改過。但是,在一些「沒那麼自信的城市」,對白有被調整。「有些尖銳對白,比如有『仆街』兩個字,就要改用一些較溫柔的對話。」

「我也(跟官方)反映過,用原本的字更能表達到角色的心境。我們不是要教壞人,而是可以更了解人物,因為戲劇是反映共同的人性和情感,讓人了解不同人,比如無家可歸的人,有教化的作用。」反映沒有被接納,「但好的作品不會因為差兩隻字就做不好嘛」!

她指如果持續有更多質素好的巡演,讓官員看到藝團是專心做藝術的,他們就有機會降低戒心。「他們不熟悉,就會怕。但如果我們因為這樣就不去做,對任何人都是不好的。我們要有耐性,持續做好的作品。」

Mandy希望港府未來的文化政策再加把勁,讓內地多熟悉香港藝團,也讓香港藝團對北上更有信心;因為多來往,才能做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另外,她說很多時候藝團表演完,是沒有什麼人知道的,所以政府的宣傳也很重要,對他們來說將事半功倍。

「香港其實是一塊文化名牌,在大灣區熟悉香港劇之後,我們可以再推廣到海外。香港是中國一部分,那香港的藝術水平就代表國家!如果香港藝術取得了外國的認同,就是對國家文化素養的認同。大灣區經濟交流的重要不用多說,但文化其實都可以有,我們文化產業可以擔任好這個任務。」

文:梁景鴻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