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無處可去的路線圖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電腦一直有一篇今年7月的草稿,本是想在9月《奧斯陸協議》簽署30周年時使用,但一直未有完稿。這固然可歸咎於本人懶惰,也因為回顧以巴和平進程太令人沮喪。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10月7日突襲以色列,造成至少1300人死亡,還有平民遭擄走;以色列亦向哈馬斯宣戰,加沙平民自然淪為「連帶傷害」,連日空襲已造成近2000人死亡。在一片腥風血雨之際,不如完成這初稿,也趁機哀悼一下無處可去的「和平路線圖」。

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既叫人驚訝又屬意料之內:驚訝的是計劃周詳而殘暴,以色列情報機關竟懵然不知;意料之內是因為巴勒斯坦今年一直緊張,有論者警告巴人第三次起義將會爆發,只是沒想過會以這樣血腥殘暴的方式出現。執筆之際,加沙200多萬居民斷水斷電,並連日遭轟炸,以色列雖然促加沙北部100萬多平民撤走,但他們根本無處可逃;地面戰一觸即發之際,他們再次淪為以色列跟哈馬斯衝突的犧牲品。

仇恨掩蓋人性感受

以色列《國土報》10月10日的報道中,電話訪問了一些加沙人,受訪者不諱言初時聽到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時,覺得是歷史一天,以為巴勒斯坦解放在望,但當知道襲擊規模時才明白過來。34歲女子Maha說:「我們初時欣喜若狂,就像難以醒來的夢一樣。但當我知道有以色列人遭擄走時,我才意識到我們其實在噩夢中、處身地獄中。」受訪的加沙人即使不認同哈馬斯,但當被問及遭哈馬斯殺害或擄走的平民時,他們不約而同迴避問題,或反問:我們的遭遇,你們有關心過嗎?

仇恨已掩蓋了基本的人性感受。以巴的血淚深仇,我已寫過不少次,今次不想說得太遠,姑且從悄悄在9月紀念30周年的《奧斯陸協議》(The Oslo Accords)說起。這份協議雖然有不少瑕疵,而且早已死亡,但締結的過程可能也教曉我們一些東西。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誓不兩立,卻在1993年互相承認,並制定邁向以巴和平的路線圖。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跟巴解領袖阿拉法(Yasser Arafat)各有現實考慮妥協。1987年巴人第一次起義,哈馬斯等激進組織冒起。以色列鎮壓了第一次巴人起義,但擔心巴解一旦瓦解,以色列將面對更大威脅。至於阿拉法,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押錯注,國際聲望受損,更失去好些阿拉伯金主,希望借和談鞏固權威。拉賓曾參與以色列獨立戰爭,也領導1967年的六日戰爭擊敗阿拉伯國家,將以色列版圖擴充至西岸及加沙等地。1987年第一次巴人起義,身為防長的拉賓亦強硬鎮壓。不過,以巴雙方在奧斯陸秘密談判,並在1993年9月13日在美國白宮簽訂協議。

以色列跟巴解由互相仇視到互相承認,拉賓跟阿拉法握手更是歷史時刻,令世人首次看到以巴和平的曙光。據奧斯陸協議,以色列將西岸及加沙部分行政管理權交給新成立的巴人自治政府(PA)。協議亦將西岸分為3區,A區歸巴人自治政府管治,B區則由以巴雙方管治,C區則繼續由以色列管治。協議沒有具體內容,只是訂下談判框架,雙方同意1996年5月就最終的兩國方案談判,並在1999年5月完成。

不過,《奧斯陸協議》一出即惹來反對聲音,著名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亦狠批協議如同巴人的投降協議;以巴雙方極端分子更激烈反對。1994年,以色列殖民者Baruch Goldstein在西岸城市希伯倫屠殺29名穆斯林;哈馬斯旋即向以色列發動人肉彈浪潮;以色列極右視拉賓為賣國賊,當時的反對派領袖內塔尼亞胡亦煽風點火(拉賓遺屬至今仍不原諒內塔尼亞胡),拉賓在1995年11月4日出席集會為《奧斯陸協議》爭取支持時,遭極右分子Yigal Amir開槍殺死。該場暗殺可以說十分成功,既殺死拉賓亦殺死了《奧斯陸協議》。此後雖然仍有一些努力試圖重啟和平進程,但都不成功。2000年,第二次巴人起義爆發,法塔赫亦愈令巴人厭倦,2007年哈馬斯奪得加沙統治權,加沙長年遭封鎖。

在巴人眼中,《奧斯陸協議》有如噩夢。協議雖然定下兩國方案為日後談判目標,亦設立了巴人自治政府讓巴人自治,巴人自治政府要自行負責治安及公共服務,省卻以色列一筆開支。《奧斯陸協議》亦沒有處理以色列在西岸殖民、耶路撒冷等問題。西岸及東耶路撤冷的猶太殖民1993年只有25萬人,30年後已高達75萬人,這些殖民亦成為以巴衝突的一大根源。

不過,《奧斯陸協議》有關西岸及加沙的安排,本來就只是為期5年的臨時安排,以巴爭端的核心素來棘手,難以一步登天。協議原意是邁出互相承認的第一步,並制訂路線圖,為兩國方案作準備,結果這幅路線圖從沒機會實現,便遭以巴雙方激進勢力破壞:一方是認為應許之地寸土不可失的以色列極右;另一方是迄今仍然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的哈馬斯。

以色列近年已愈來愈右,但奧斯陸和兩國方案卻不時被提起,因為已成為不作為的最佳藉口。內塔尼亞胡2009年再次出任總理時宣布支持《奧斯陸協議》,支持巴人立國,但強調要巴勒斯坦立國後「非軍事化」,以確保以色列安全,巴人當然不接受。以色列著名記者Anshel Pfeffer在內塔尼亞胡傳記Bibi 分析,內塔尼亞胡之所以由《奧斯陸協議》反對者變成最熱心的維護者,是因為奧斯陸框架可以維持以巴現狀,讓以色列繼續控制西岸。Pfeffer亦認為,巴人自治政府同樣有自私的理由維持現狀,不跟以色列談判。

這涉及《奧斯陸協議》的另一個遺產,即原來作為5年過渡的巴人自治政府。法塔赫控制的巴人自治政府管治能力本來就受制,再加上領袖層貪腐無能,早為巴人唾棄。現任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2005年上任,任期本來2009年屆滿,但因為哈馬斯2007年霸佔加沙,無法舉行選舉,巴解組織將阿巴斯任期無限延長。阿巴斯的正當性誠為可疑。至於哈馬斯,除了武力抗爭以外,還在加沙擁有社會服務,其管治遠較法塔赫優勝,這也是哈馬斯一向愛吹噓的。不過,Arab News/YouGov今年5月趁巴人Nakba 75周年公布民調(以色列立國至少75萬巴人流離失所,巴人以災難(Nakba)命名之),訪問居於加沙及西岸的953人,63%受訪巴人都不認為哈馬斯或法塔赫有代表性。哈馬斯和法塔赫分別只能得到11%及19%受訪者信任。

極右主導 暴力升級

以色列由極右主導,巴人又乏有力領導,暴力及侵犯人權的行為在過去一年早已不斷升級,一心只為保住權力的內塔尼亞胡去年憑極右支持回朝,主張猶太人至上的原教旨主義者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獲委任為財長,今年2月起更負責西岸的民政,不斷擴大猶太殖民區。今年猶太殖民者襲擊巴人村莊破壞及縱火事件不斷。據聯合國統計,與去年相比,2023年以色列殖民者針對巴人的暴力事件增加39%。巴人傳媒及以色列人權組織更用上Pogrom這個本用來描述19至20世紀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襲擊的字眼,來形容巴人的遭遇。截至今年8月,2023年在西岸和以色列被以軍殺害的巴人人數(167 ),超過了2022年全年被以色列軍隊殺害的巴勒斯坦人總數(155),而2022年的死亡人數已是2005年巴人第二次起義以來最高的。一些輿論更認為,巴人現今的狀態跟75年前以色列立國導致大批巴人離開家園的Nakba相似。

巴人爆發其實早可預料。只是內塔尼亞胡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他的想法大致是這樣的:巴人無資源作有意義的反抗,就算武裝分子發難,以軍仍然發動「精準」襲擊,將武裝分子剷除。雖然早有不少以色列專家及政客警告這策略行不通,但內塔尼亞胡一直無視。於是,暴力便有如永劫回歸。

2015年10月,以色列紀念拉賓遇刺逝世20周年(紀念依猶太曆,跟西曆不同),以色列國內外都討論拉賓沒死的另一種可能。內塔尼亞胡當時不以為然,說:「最近有些人說如果這個人或那個人沒有死會怎樣……這是不相干的,我們總是以劍為生。」

如果拉賓沒有死

本月26日便是拉賓遇刺紀念日(依猶太曆)。拉賓如果沒有死,以巴和平會否實現,沒有人說得準。一些巴人學者便認為拉賓根本不想巴人立國,《奧斯陸協議》只是緩兵之計;但以色列學者反駁,指拉賓堅定相信兩國方案。曾跟拉賓共事的Itamar Rabinovich在Yitzhak Rabin: Soldier, Leader, Statesman一書中便稱,拉賓相信以色列六日戰爭所佔領的土地,並非要永久佔領,而是用來換取阿拉伯人承認以色列的籌碼。儘管以巴談判肯定不容易,諸如如何處理巴人重返家園的權利、如何撤走以色列殖民區,以及如何共享耶路撒冷都是棘手難題,需要雙方妥協。姑勿論如何,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承認,以巴和平在他任內是最有可能的,因為他有解決問題的意志。

在今天以巴仇恨再添一筆之際,值得重溫拉賓在簽署《奧斯陸協議》後的演說:

「讓我對你們巴勒斯坦人說: 我們注定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曾是從戰場上浴血歸來的士兵;我們曾親眼目睹親友被殺;我們曾參加他們的葬禮,無法直視他們父母的眼睛;我們來自父母埋葬孩子的地方,我們曾經與你們巴勒斯坦人戰鬥過。

今天,我們以響亮清楚的聲音跟你們說:血和淚都流夠了。夠了。我們沒有復仇的欲望,我們對你們沒有仇恨。我們跟你們一樣,都是希望建立家園、種樹、去愛;並作為一個人、一個自由人,有尊嚴和富同理心地跟你們共存。今天,我們給和平一個機會,並再次向你們說:夠了。 讓我們祈禱有一天我們可以說:永別了,武器。」

身經百戰的拉賓深明戰爭的代價,才能說出這番肺腑之言。他的夢想最終隨着一顆子彈毁滅;30年後的今天,當和平之路已被以巴雙方激進分子騎劫,再加上雙方領袖都欠缺拉賓的視野及誠信,和平更是遙遙無期。

文˙林康琪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