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經濟才有快樂?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破紀錄的宣讀時間,長長3小時多,沉甸甸的淺綠本子。《施政報告》宣布當日,路過灣仔赫見長長人龍,男女老少,好奇報告到手後他們會率先翻到哪頁哪段?眼睛第一時間會挑哪些關鍵詞?「劏房」?「支持新生家庭」?「安老」?接下來幾天,聽見有直接烽煙打給特首的市民說,夾心階層什麼也分享不到。記者因工作關係,跟坐鎮立法會的議員一樣由頭聽到尾,人非草木,偶爾出神,自是難免,過後才想起,套用白雙全的藝術家思維,將每個出神的位置記下,或許會是一個有趣的作品。

從大處着眼,由眾人出發,市民最想見百業興旺人人豐衣足食住得好,在經濟低迷不見出口的日子,市民最能夠寄望的又是哪些段落?林妙茵沒有坐定定聽,但由頭到尾翻讀完畢,再跟上年比對,以其記者觸覺做了一次詳細的文本分析。我們也挑了鼓勵生育、發展現代農業及發展文化產業的點子,做了跟進報道。

接着,前總理李克強猝逝的消息震驚中外,毛升從對死訊的報道理出「一種社會心態」,林康琪繼續跟進以巴局勢,從以色列的左派入手,深化對以巴議題的討論認識。今期並有近日訪港的和平與生態運動家Satish Kumar訪問,他對社會如何搞經濟才有快樂給出了迥異的答案。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編者話˙黎佩芬

編輯•王翠麗

IG@sundaymingpao

sunday@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