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連續去了兩次休斯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這家美國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有3棟大樓,涵蓋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作品,其中以展出現代和當代藝術的Nancy and Rich Kinder Building最為精彩,看得出策劃的用心。
也許因為空間充足,終於有了一整個給decorative art, crafts and design(裝飾藝術、手工藝及設計)的展廳,這很難得,畢竟在一般大型博物館裏,decorative art的地位邊緣,如果有展出,也不會在黃金位置。這次在展廳裏,幾十件家具、燈具、陶瓷等放在一起,稍微擁擠,有點像間高級家居公司。
在眾多簡約設計風格的木質家具和燈飾當中,牆上一塊Josef Frank設計的印花布料,色彩熱烈,顯得與眾不同。 Josef Frank是我很喜歡的印花藝術家,這是我第一次在美術館看到他的作品。展出的印花麻布,設計於1950年,名叫Himalaya,寓意他想像中的天堂,充滿鳥語花香。旁邊還放了一個他設計的桃花心木櫃子,簡單的兩扇門,覆蓋着大朵葡萄藤蔓圖案。
《紐約時報》今年9月有一篇報道,題為Fiber Art Is Finally Being Taken Seriously(《纖維藝術終於被認真對待》),總結了纖維藝術長期卡在手工藝和純藝術之間的尷尬地位。自從1960、70年代出現纖維藝術運動後,經過數十年發展,紡織品終於取得機構層面的承認,這兩年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博物館大展。而印花作為紡織品中的分支,由於更多為時尚、家居品牌設計,商業氣息更濃,在藝術地位上更加邊緣。
但印花設計有其獨特的魅力。例如在連續印花設計中,需要遵循無縫連接的原則,在這個既定技術限制當中,如何排布圖案,做到疏密有致、色彩和諧、耐看不死板,很考驗功力。
其中Josef Frank的設計讓人過目不忘。他是奧地利人,活躍在20世紀上半葉,一生設計了2000多件家具和160多款紡織品,這些作品現在仍可透過瑞典公司Svenskt Tenn買到。他的印花用色大膽,充滿大量花鳥和自然元素。幾個經典設計,例如Green Birds、Notturno、Vegetable Tree、蔬果、植物、鳥兒,特別是河流的設計,如迷宮般巧妙交錯,有種智力上的趣味。
在1920年代,他開始質疑現代主義的實用性傾向,反對建築師柯比意提出的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建築是居住的機器),擔心標準化的設計風格會讓人也變得千篇一律。在當時極簡現代主義風格的潮流中,他回歸到並繼承了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精神。他的許多設計受到William Morris啟發,但跟Morris極致繁複的圖案相比,Josef的設計風格更加自由、舒展、現代,使用舒適、明亮的顏色,快樂的、不故作高深的圖案。但也許這種回歸跟潮流無關,只是個人趣味的選擇。畢竟不管在哪個年代,又有誰不喜歡花草鳥木呢?
文:林綺晴
織物藝術家
常駐紐約
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