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揭不公 「所以呢?」 余香凝:首要擁抱希望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電影《白日之下》改編自本地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不足兩小時就把多宗由傳媒揭發的私營院舍涉虐待、意外死亡及性侵等事件再次揭露於觀眾眼前。多年過去,問題依舊存在,不禁讓人想借主角偵查組記者凌曉琪(余香凝飾)的口吻詰問:「所以呢?」未來情况會有改善嗎?余香凝接受專訪時表示,她認為首要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抱持希望以及求真的精神,相信做的事存有價值。

《白日之下》由簡君晋執導,聯同李卓風、唐翠萍編劇,透過偵查記者的視點,探討院舍監管問題和新聞工作者前景。電影尚未在香港上映,已迎來入圍今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美術設計及最佳造型設計合共5項提名的喜訊。上映後持續引來熱議。余香凝更盛讚《白日之下》是她有史以來遇過最好的劇本,完美程度接近100%,不願辜負導演和編劇5年來的心血。

抑壓情緒 掩藏脆弱

主角凌曉琪口講為了得獎、加人工而潛入院舍,做一篇「勁爆」新聞,但她慢慢在偵查過程得知殘疾院舍猶如人間煉獄,加上經過與院友小鈴(梁雍婷飾)、明仔(周漢寧飾)、通伯(姜大衛飾)和水哥(胡楓飾)相處,使她覺得不能再感到麻木,要把真相公諸於世。她終究也是憤世且擁護公義的一名記者、一個人。余香凝提到,她在試鏡時抱持着閱讀新聞後的憤怒感出演,導演隨後表示「幸好你還懂得生氣」,亦覺得余香凝具備凌曉琪外剛內柔的特質,因此選擇她擔任主角。余香凝認為自己另外有一點確實與角色相似,「余香凝抑壓住的情緒和曉琪一直抑壓的情緒是一樣,當面對這些(院舍)事情,她知道要抽離但都很難,於是一直壓抑,直至去到最後一場才有一個抒發位。平時好似好tough(堅強),我們都是在掩藏自己的脆弱」。她又笑着分享,凌曉琪未必與自己一樣想結婚和生小朋友,導演事前亦曾跟她說「不要給我看見你當媽媽的樣子」。

親身到院舍「放蛇」求真

為了讓自己更投入記者角色,更明白查明真相的感覺,余香凝本着一點偵查感,假裝為家人找牀位,親身到兩三間院舍實地考察,親眼看看院舍環境,「有些環境真的不好,人手不足,有一間之前都曾登上報道,去到見到好似改善了很多」。導演亦讓她跟凌曉琪的原型人物龍婉琪見面,從新聞記者身上知道她調查事件的整個經過、心態的起承轉合。余香凝又另外相約讀新聞系、現在仍在做記者的朋友和同學聊天,「暫時見過的記者都抱持着追求公義的心,現職的人沒有想太多自己的前景,即使他們知道現在記者行業前景很難走,或說話空間比較小,但他們仍堅持繼續做,他們說『我無諗,做到無得做為止』」。余香凝把新聞工作者的精神投放在曉琪角色身上,在電影中演繹出來。

的確,記者求真、追求公義的原則在電影中有詳細描繪,並有大量「金句」支撐,觀眾都能感受得到。不過對於記者要梳理繁複資料的過程沒有着墨太多,而且出現記者為套料給錢院友這種有違專業操守的情節,余香凝說:「我們都不夠膽擔保完全沒有人這樣做,因為我們都聽過不同的故事。」而凌曉琪最後辭去記者工作代表她放棄嗎?「我會說她沒有放棄過公義和善良這兩個詞,就算片尾大家會覺得很絕望,她一邊開車,一邊很傷心無助地哭,但她哭完,陽光打進車,然後她會抹乾眼淚,繼續向前行。」凌曉琪不做報社,不代表她放棄記者的正義感,在任何一個崗位她也可秉持這種精神,就如對白所說「去到哪裏都可以是記者」。

近年出現愈來愈多關注本地社會議題的電影,在《白日之下》之前,余香凝曾參演不少,如關懷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非同凡響》,以及探討性小眾遭遇的《翠絲》。余香凝說她每一次有幸拍到社會題材電影時都會更認真處理,台前幕後都很認真對待嚴肅的題材,「譬如SEN學生都有不同學習、家庭難處要去處理;性小眾要面對別人歧視的痛苦,而《白日之下》就是談及真正發生過的受害人,或現在院友承受中的痛苦,但我們不是說要消費他們的痛苦,整件事都比較客觀去講」。余香凝續稱,雖然這幾年發生了很多事,使大家質疑究竟什麼是公義,但她希望藉這齣戲籲大家擁抱希望,正如通伯所說「不要為做一件對的事而內疚」,結果會怎樣不由得自己控制,但可能慢慢會有蝴蝶效應,將扭曲的社會慢慢扭正,大家的思想轉回正向。她希望每一個人都會抱持這樣的心態。截稿一刻,電影票房直逼1000萬,公眾持續熱烈討論,社會會否變好只能拭目以待。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