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辦導賞團幫補家計 搞好會員制 新聞求生記 先經營後古仔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記協在本月11日舉辦採訪技巧工作坊,沒想過反應熱烈,座無虛席,有十幾間社區報和網媒、近30人參加。在傳媒寒冬,這一班人來圍爐圍爐。分享會上談到採訪寫作技巧,但最熱烈討論的是小媒體求生方法,怎樣經營?怎樣增加收入?我分享了一本書,《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書中有世界各地例子,講新聞媒體雖然未死,但呼吸困難,唯有在內容、傳播、經營三方面上革新保命。我於是根據外國例子為各社區報、小網媒獻計,但換來卻是「耍手擰頭」……經他們同意,以下是部分有笑有淚的討論紀錄。

背景

項目:網上網下地區媒體經營盡皆困難

目的:探討持續營運的出路

人物:記協、區報及網媒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這工作坊由記協執委梁祖饒(Joe)負責,他現職網媒偵查組記者,個子高高,戴眼鏡,熟悉查冊放蛇做專題。他說知道有社區報想報道區內工廠污染,但因為工廠是中資而不敢提出查詢。Joe心裏糾結:「其實問中資並不等於……即紅線不是說中資就是一個問題,他做錯事,我們就問他拿回應,這個是很基本的,在傳媒裏做的方法。」於是他萌生搞採訪技巧工作坊的想法,又見各區社區報不斷萎縮,由高峰期減半至現在約10份,而且出紙不多,個個艱苦經營,靠成員做義工甚至墊支撐落去。

我是其中一個講者,首兩小時講採訪寫作和資料蒐集,出動了梁朝偉的流星文章和Make it Memorable一書,討論如何寫出讓人記得的報道,像流星劃過夜空,發出自己的聲音,被人聽見。最後1小時,我們談媒體經營, 有記者問:「一間新聞機構點樣先可以收支平衡?」我投降說自己沒有答案,只能借鑑一本由台灣傳媒人黃哲斌於2019年出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一書。書中總結21個外國和台灣案例,看傳統媒體如何在網絡生態中,透過內容、傳播、營運三方面轉型求存。由於書內容太多,我也只能一鱗半爪的講一些點子,加上自己的經驗和分析,做蠶蟲師爺獻計。

跳過「資訊中間人」 接觸讀者

媒體在巿場上經營求生,首先要有讀者,望讀者能轉化為實質的支持者,望流量能轉化為廣告或其他收益。不過在如此世代,如何接觸讀者?如何建立網絡?書中很多成功例子均跳過了「資訊中間人」,不靠社交媒體,直接去接觸讀者,例如Apps、網站、WhatsApp、Telegram Channels,以及電郵。其中一個例子,美國兩名不到30歲的前NBC記者,2012年靠4000美元積蓄,再加一堆信用卡,創辦了以電郵新聞信(newsletter)來接觸讀者的新聞平台The Skimm。兩名年輕創辦人就在大學校園、咖啡店、健身房等等,派傳單貼廣告𢱑水吹,一個一個電郵聯絡去收集,竟也收集了10萬個!作者形容The Skimm有一個如傳銷的「大使計劃」:「每個會員都有一組獨特連結,藉由分享連結,只要超過10個朋友因此訂閱新聞信,就能成為『Skimm大使』,不但可收到贈品、加入臉書私密社團,生日當天,姓名還可能出現在新聞信底端。」The Skimm因內容獨到,營銷有效而火速增長,獲得很多創投資金及廣告,2016年訂戶達350萬。

跳過「資訊中間人」,因為一來要打破演算法的操控,社交媒體實在把新聞的派送壓得很低很低,二來是為建立媒體和讀者的關係,把「虛擬」的讀者化為一個個人,一個個contact point,建立讀者社群。而好好經營讀者社群才有效令「view數」轉化為實質支持,尤其要重視跟讀者的溝通和互動,例如認真回覆讀者電郵或信息,為讀者推介他喜好的文章(這牽涉數據分析),還有搞實體活動或賣紀念品,建立品牌又幫補收入等。我們的分享會碰巧在本土研究社舉行,見到一個好好的示範例子,他們靠贊助營運,有定期搞講座和考察活動,辦事處又有賣衫賣物的角落,有賣古洞北「悅和醬園」醬油,有賣慈善團體「香港再皂福」的肥皂沐浴露等。他們和本土產品「聯乘」合作,又當作回饋訂閱者的禮品,讓訂閱者親身來參觀,見面互動,建立更強大的關係。

「新聞策展」建立讀者群

書中另一個例子,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他們從來不用「訂戶」一詞,而強調是「會員」,因為他們認為與讀者的關係不是「新聞資訊買賣交易」,而是「邀請參與一項新聞變革運動」。譬如在移民議題成為歐美媒體的焦點時,De Correspondent徵集300名會員訪問鄰近居住的難民,一方面填問卷蒐集資料,一方面在社區種下善意。這種「新聞策展」打破傳統新聞的邏輯,賦權予讀者,甚至讓讀者成為媒體的一員。建立忠誠的讀者群網絡,才有人年年課金支持,才有流量吸引廣告,收支平衡不是夢。

我在分享會慷慨激昂,拿着咪叫各社區報和網媒好好經營讀者社群:「就當是fans club咁搞!要去搵錢!」現場鴉雀無聲了一會兒,大角嘴區報《角醒》的成員弱弱的說,他們自己的成員都已嚴重流失,要大減版面,只寫4條稿,但下一期的4條稿仍未找到人寫。馬鞍山《馬聞》成員Gigi也嘆一口氣,指她們超過一半成員因移民或各種原因不斷流失,運作基本上靠一名成員承擔每期萬幾元的印刷費,缺錢缺人。大埔船灣《船灣人》成員Sue則表示,她們基本上只有2個人採訪報道,大家因熱愛文字而投入;她更正,是曾經熱愛:「現在有壓力了,有壓力就不喜歡了。」社區報做內容已焦頭爛額,更遑論有人手去經營業務,管理讀者社群?

落區派報 創造互動機會

以上3份社區報都有幾年歷史,均為免費派發,主要放在相熟店舖、獨立書店或議員辦事處任讀者索取。雖然他們印刷數量不少,《船灣人》1500份、《角醒》4000份、《馬聞》更有8000份(當中有一部分在街頭直接派予讀者),但他們都沒有系統去登記和聯繫讀者,甚至不知道有否接觸到真正的讀者。譬如《馬聞》Gigi說,曾經有眼鏡舖落廣告,學生優惠六五折,但廣告反應十分冷淡:「除了眼鏡廣告,月餅團購亦慘淡,只有3個人……所以都唔好意思再搵佢哋落廣告。」

我在分享會繼續慷慨激昂,叫社區報成員不要一心奉獻做義工,要思考經營方法增加收入,如果收支平衡,便能津貼成員採訪寫稿,有錢才有人手,才能長遠生存下去。我又拿着咪叫:「你哋返去唔好開古仔會,開經營大會。唔好諗古題住,諗咗點搵錢先啦!」感覺很多人都搖搖頭,笑說有稿費有津貼請人的目標「太宏大」、「太遙遠」了,他們只要印刷費有着落已心滿意足。

究竟社區報收支平衡是否太遙遠?分享會後,我才知道油塘社區報《集油》有一個值得參考的營運模式。他們除了放在書店舖頭派發外,還有訂閱制度,每一期把報紙郵寄到訂戶家中,訂閱費由讀者自己決定,隨心支持。18名成員還會幫手人肉派報,上下班時間現身港鐵站外,創造實體見面的機會。成員阿夕說:「我們不會主動去叫他們訂閱,不過也有街坊來問一下,他們主動過來聊天,就留下了聯絡。」《集油》還會搞導賞團帶領讀者認識油塘,又能幫補經費,但暫時各種收入都是微薄,主要依靠以往獨立媒體「社區報新聞計劃」資助去支撐,3個月1期、4000份的印刷費。雖然他們未做到收支平衡,但也考慮津貼帶導賞團的義工,作車馬費,想循可持續方向去走。

仍留下來的人充滿韌性

落手落腳辦報毫不容易,我這些「蠶蟲師爺」都是拋磚引玉腦震盪。現實是社區報未死,卻在沒人手沒收入下呼吸困難。不過,仍留下來的人都充滿韌性。《集油》6月報道兩間水泥廠無牌經營污染社區,這議題後來上了《大公報》;《船灣人》9月報道汀角大片樹木被砍伐發展,畫面震撼;《角醒》8月娓娓道出舊樓門牌牽引的歷史故事;《馬聞》8月收集了352份問卷,反映居民對馬料水填海的意見,其〈編者的話〉比我更慷慨激昂:「讓我們一同跟大家繼續說好真正的馬鞍山故事。即使海枯青山陷,如此約誓也不變遷。」

但要約誓不變也要有錢開飯……分享會後,我們和各社區報開了一個WhatsApp谷分享資訊,我見大家的討論都集中在採訪和查冊上,沒太多人提起經營方法。舉辦活動的記協執委Joe更另外開谷,跟個別地區報詳細傾古題,分享調查方法。我很驚訝Joe的熱誠,八卦問他做了多少年記者,為什麼做記者?他說:「唔好特別寫我,寫地區報多啲,佢哋需要支持。」我心想,記者多是這些莫名其妙,默默耕耘,又「不問回報」的傻人。

後記

香港記者協會,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記者工會。記得那年風聲鶴唳,屢傳出記協被取締被捕的風聲,有會員在會議上聲淚俱下勸記協主動結束,但他們一班執委竟堅持到今天,為新聞行業在鋼線上走下去。記協不死之求生記,望同業多多支持。

文˙ 鄭思思

{ 圖 } 鄭思思、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