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當代行為藝術的頂點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01日

【明報專訊】在倫敦,幾乎所有的藝術博物館例如Tate Modern、Tate Britain、V&A,私人收藏展館例如下一期會介紹的The Wallace Collection,或是各個畫廊,都是免費入場的。特備展覽也大多數只需要16至18鎊左右。所以能夠讓我心甘命抵地拿出25鎊入場看展的藝術家真的不多,而當代行為藝術大師Marina Abramović就是其中一個。她的回顧展9月底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開幕,一言以蔽之,相當震撼。

甫進門看見的是Marina Abramović最近期的作品,2010年在MoMA展出的The Artist is Present。個人認為這個作品可說是行為藝術的極致。她在3個月內每一天都坐在展館內,從開館到閉館,不吃、不喝、一言不發,沒有道具、沒有劇本,只與每一名參與觀眾對望一次。這個作品把「在」這個概念以最直率方式呈現,每一次對望都是無言的深刻對話。而要把這種行為藝術以裝置方式展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畢竟只是平鋪直敘地展出作品的錄像或照片是不夠的,策展人必須考慮如何把表演中的情感、感覺融入裝置,作品才得以成立。而今次使用的方法我覺得非常聰明。裝置利用展廳的兩端,一邊播放的是Marina的錄像,而另一邊則是相對應的觀眾的錄像,置身其中我感受到對望的張力,以及情感。

Marina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會用激進、暴力來形容,畢竟像她最令人難忘的作品如Rhythm 0、Rhythm 5、Rest Energy等,無論是當她把自己麻醉,在展覽中擺放包括刀、手槍在內的各種物品,然後讓觀眾隨意選擇如何把這些物件用在她身上,還是與她當時的伴侶Ulay一人手持弓,一人手持箭,一直把弓弦拉緊直至兩人同時脫力,都令觀眾的精神相當緊繃。她的行為藝術一直都不是「易入口」的類型,但在這種接近瘋狂的表現形式背後,作品中強烈的情感才是她藝術的本質,就像1988年的The Lovers。一般人分手可能是見面大吵一架,或者是直接在手機屏幕上解決。但是Marina和Ulay卻是各從長城的一端出發,走了90天後碰面,用這段苦行為他們的感情寫下句號,而確實完成這個作品後,他們在往後的22年都形同陌路。雖然Marina在自傳中提及分手背後的故事算不上高潔,但是這個作品的沉重情感以及詩意,確實令人動容。對專注力偏低的我來說,這個15分鐘的錄像作品我竟然從頭看完,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

看這個展覽會很累(精神上),而且會看很久。但是,絕對值得去。

文:Michael Cheung

(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 畢業於Central Saint Martins)

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