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集一身 原引入市政服務 荷蘭「添馬艦」迷失剩軀殼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08日

【明報專訊】從荷蘭鹿特丹中央車站向東走,不到10分鐘便會到達市政廳。在市政廳與運河之間,一座簇新的建築物,若隱若現地出現在一座舊建築的後方。龐大的形態加上Timmerhuis(意指木匠之家)的名字,恍如一艘「添馬艦」,靜靜地停泊在運河的旁邊。

構想中的「添馬艦」理應為市民聚集的場所,也是集辦公與住宅於一身的綜合大樓。鹿特丹市政府於2009年為建築設計方案招標,當時希望引入市政服務作為主體——名為「Stadswinkel」的概念,英文直譯為「city shop」,或可將它理解為政府機關的「門市部」。它的作用是提供非正式空間,讓市民或小商戶與政府人員交流。

格狀堆疊 設平台花園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在方案有超支之虞的爭議聲中拿下了冠軍,並在2015年建成Timmerhuis。方案保留用地範圍內的1950年代L形建築,它前身是市政大樓,屬建築相關部門辦公室。被L形建築包圍、於70年代擴建的辦公室則拆卸重建,成為新廈今天的位置。OMA方案獲選在於它彰顯政府透明度——將整個地面層留作公共空間及市政用途。辦公及住宅空間則架於上空,由6樓的平台花園分隔。置身平台花園,可平視原有市政大樓的斜屋頂。同層起到第14層為住宅。其中住宅部分由20多個不同立方體構成,並隨着平面的正方格律,呈一座山般向內退入。因此在街道上的行人,並不容易察覺它的實際高度。

建築物應用多為橋樑所使用的空腹桁架(vierendeel truss)結構,因而容許減少承重牆及柱的數量,從而釋放地面層空間,成為「自由平面」。這正是柯比意100年前提出的新建築五點之一,直至今天仍然能夠從新建築中體現。

體現「自由平面」 外觀輕盈

走進內部不同樓層,皆可看見柱樑的焊接點。每一根柱樑也標上不同編號,包括原有建築的混凝土柱身。新建築沒有刻意模仿舊建築美學,反而透過如實表達建築元件的方式,與舊建築「相撞」形成對比。由於主要鋼結構扛下負重的責任,非負重結構的玻璃幕牆變得自由,幕牆邊框可變得更纖幼,外看建築物變得輕盈。此外,幕牆模組容許不同變化,除了常見的平面幕牆外,地面及低層用上了半圓形的管狀曲面模組,以有趣的街道景觀折射,為自身立面增添色彩。

公私合營變私營 方案落空人流少

鹿特丹現今的城市景觀,主要由戰後建築及規劃構成。OMA在70年代於此地起家,事務所不少經典案例也獻給當地,包括這艘「添馬艦」。不過,英國《衛報》專欄作家數年前便形容,這幢建築物是一件不完美的獻禮(a flawed gift)。這原為公私合營項目,因此才有公共服務元素,而樓上設有住宅單位,原意是以可負擔的價格出售(affordable units)。然而方案獲選後兩年,挑選承建商後,市政府卻因成本問題將發展主導權讓給私人發展商,擱置遷入市政服務,住宅項目也改為以市場價格出售,填補政府撤資帶來的額外成本。方案落成時,部分地面空間改為博物館用途,然而博物館在2020年被遷往別處,以致今天地面層成為門可羅雀的公共空間。此外,或許受後疫情時代影響,樓上辦公空間也人迹罕至,似乎未有太多租戶。

公共建築無疑是社區的重要載體。上乘的公共建築設計,能創造空間讓不同活動發生,成為不同小社區的交匯點。然而缺乏可持續政策支持下,「添馬艦」恍如失去了方向,只餘下美輪美奐的軀殼予人觀賞。

文:陳卓喬(Jefferson Chan)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