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考現:記錄城市脈搏 見證轉變 紅綠燈提示聲音唔同咗?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10日

【明報專訊】「123,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兒時遊戲教我們過馬路。路邊響亮的「嘟嘟嘟嘟」,聲音聽上去帶點倉卒,一聽便知綠燈轉眼要變成紅燈,過馬路要走快幾步。又或「Do Do Mi So So……」,光把音符哼出來,第一下未必會意識到這是經典的維也納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但腦海必會浮現街道的某處有一架雪糕車正播着這着節奏輕快的音樂。無論雪糕車聲、地盤打樁聲,還是紅綠燈聲,都是這座城市仍在跳動的鮮活憑證,也組成我們每日記憶的一部分。如果熟悉的聲音突然改變會怎樣?

地點:大角嘴海泓道/富榮花園過路處

考題:紅綠燈聲怪怪哋?

王梓健於2021年成立了「WAVINCITY – 香港城市聲音記錄計劃」,現場錄下環境聲音,製成網上聲音地圖和聲音圖書館,讓聽眾感受街道上時地人事的變化。記者隨他到大角嘴和油麻地一帶實地考察,約在某個周四下午,還以為搞音響做音樂大抵也是頭戴耳機,手插褲袋,當記者忙着翻找着卡片,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王梓健先打了一聲招呼:「你好。」沉而厚實的聲音,彬彬有禮。耳朵和眼睛每每爭相接收信息,這時候不得不說聽覺比視覺更勝一籌。

30歲的王梓健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聲音設計,是一名音響工程師、聲音藝術家和低音結他手。記者想像他要不是perfect pitch(絕對音準),就是對聲音極之敏感,他謙虛地說:「我當然沒有perfect pitch,但做呢行(聲音工程)自然是比一般人更留意聲音」。「咳咳咳……」、「幫手做份問卷」等街上不同的聲響,他認真地一一記錄,不經剪接原汁原味放到網站。

王梓健四圍錄音,一開始是因應工作需要,慢慢卻發現城市之聲隨近年經歷社會事件、疫情、移民潮,以及全面通關等有了很大變化,便想把它們更廣泛地傳播開去。那麼這些路過時聽到的雜音,有何值得他特設網站記錄?他說道:「我認為就是那些日常的聲音構成香港,就好似𠵱種紅綠燈嘅tone(聲調)係得香港先有」。

【實地考現】

新裝置聲音暗啞 辨識度不高

正當我們豎起耳朵聽行人交頭接耳、風吹過花草的聲音,突然一輛貨車駛過,掩蓋了一切,連紅綠燈的聲音也被淹沒,待一切恢復平靜,才發現這處紅綠燈發出的聲響跟往常不同,那「得得得得」的響聲像是包裹了一層布,模模糊糊,王梓健形容這是「古怪聲」。翻查資料,原來富榮花園外的海泓道過路處是新一代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的其中一個試點。

運輸署回覆表示,署方於2021開展新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先導計劃,在20個路口安裝RTB及Prisma兩款新型發聲裝置並評估,其後在相關路口實地以問卷收集過路人士(包括視障人士)的意見。署方指,會參考視障人士代表的意見、發聲裝置相關的技術考慮及社會的整體需要,適時開展全面更換計劃。翻查資料,提供測試裝置的生產商分別是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和瑞典的PrismaTibro。今次跟王梓健在大角嘴海泓道馬路聽到的便是由PrismaTibro生產的Prisma Daps ES-401,記者用分貝計的流動應用程式從綠燈轉紅燈實測15分鐘,該裝置發出的紅綠燈聲分貝水平在52dB至73.6dB,而西門子生產的RTB舊款行人過路發聲裝置Kombi-III HK的紅綠燈聲則在61.6dB至81.1dB的分貝水平。

1.65米高的王梓健站在路邊聽,感覺新款測試裝置Prisma Daps發出的聲音比RTB Kombi-III HK暗啞得多,像是隔了一層保護膜似的,「又似用緊電話喇叭聽」。他分析道:「舊款每一下『嘟嘟嘟嘟』都是打落你耳仔到咁,高中低音全部有齊,會有少少刺耳的聲音,從遠處也能聽到。而新款Prisma Daps Es-401沒有高音,只有中音部分突出。」換言之,他覺得新款裝置發出的聲音辨識度不高,信號聲容易跟環境噪音融為一體,他不禁思考:「這樣會否減低行人過馬路的警覺性?依賴紅綠燈聲的視障人士會感到迷失?」

【用家角度】

視障者:滿意Prisma新款 另一型號遜舊機

翻查資料,現行的RTB Kombi-III HK於2003年開始使用,時任運輸署高級工程師李智超表示,安裝目的是讓視障人士聽到行人過路交通燈的顏色顯示狀况,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安全過馬路,該電子過路裝置能根據附近環境的噪音水平自動調節發聲量,裝置附設震動組件,以不同震動模式提示行人過路燈號的狀態,可為視障人士提供觸覺信息,運輸署安裝前已考慮視障人士和附近居民的意見。

運輸署有就現正試用的兩款新行人過路發聲裝置諮詢視障人士團體。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黃俊恒認為新裝置的聲音仍需調校,並正與運輸署密切溝通,至於新款裝置的聲響是否足夠,並切合視障人士需要,他說要視乎不同路口的狀况,沒有一個特定標準,故必須在每個過路處測試。黃俊恒續說會要求政府選出承辦商後,安排視障人士測試,確保他們過馬路的安全。

視障人士關注交通事務聯席代表李啟德透露,他們曾建議運輸署換置新的電子過路發聲裝置時,「要跟過去十幾廿年聽開的差不多」。他曾到20個新裝置試用點實測,認為Prisma Daps ES-401發出的聲響十分清晰,跟過往聽慣的紅綠燈聲無甚分別,對其聲效感滿意,反而是西門子生產的新款裝置RTB BLX Kombi-S發出的聲音「怪怪哋,同舊嘅好唔同」,他說它的紅綠燈聲分散,導向性不夠高,失明人士難辨別方向。他舉例說,在深水埗南昌街和窩仔街交界處的路口,西門子生產的舊款RTB Kombi-III HK的聲量只需達80dB,視障人士便能清楚辨別方向,新款則需要達86dB。

【聲音圖書館】

收集逾50段環境聲 最愛街市叫賣聲

不過對王梓健來說,紅綠燈發聲裝置的變換不僅有馬路安全問題,更代表長達20年的回憶將要消失,他希望港人多留意身邊的人事,不要等到要消失才臨急記錄。運輸署最後會否採用現行測試中的兩款新裝置暫時未知,但至少此時此刻在大角嘴海泓道聽到紅綠燈聲響跟以前不同了,「每日都過馬路,每日都聽住呢隻紅綠燈聲,突然間變咗會覺得呢件事好突兀」。王梓健笑言,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一般人未必會在意紅綠燈聲微小的轉變,但他直言:「我自己好鍾意舊款個聲,覺得新款好難聽。」

這座城市的變化又豈止是紅綠燈聲?其實街道每日人來人往,每一刻看到的路人都覺陌生。靜聽海泓道的人聲車聲,不知不覺到了放學時間,一大班小學生雀躍地衝出校門,嬉笑聲盡收入王梓健的錄音機中。王梓健的「聲音圖書館」現時收錄了54段環境聲,有蟬聲、裝修聲和炒栗子聲等,每段錄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全都是當時當刻錄製,沒有重複,他自己獨愛街市的叫賣聲:「用廣東話講10蚊(元)一斤呢樣嘢係香港先會聽到,仲有啲阿叔傾偈點都要夾雜粗口,明明啲粗口同佢原本要講嘅嘢不太關事。」

其實要記錄城市面貌,拍照不是更直接嗎?聲音,尤其是環境聲,不細聽的話,不會留意到箇中變化,而且聲音也沒有「地標」可言。硬要說的話,王梓健認為電車的「叮叮」聲便是香港的聲音地標,因為這是別處尋不見的。但他覺得一件事本身值得記錄與否,不在於其標誌性,而在於其人文價值,「聲音激發想像,也可以好raw(原始)呈現眼前的一切」。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杜思頴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