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怎麼辦? 希克獎得主王拓︰獎項讓藝術家堅定走孤獨路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明報專訊】藝術生態的根基是藝術家,長江後浪總有一日會推前浪,如何扶掖新進藝術家成長,屬藝術生態健康的關鍵。不同國家及地區亦設立藝術獎嘉許藝術家,務求讓大眾認識新進藝術家,大中華區有希克獎,昨日(4日)公布由內地藝術家王拓奪得。本報藉機專訪王拓,探索其創作歷程之餘,也從藝術家第一身角度理解藝術獎的意義。

然而綜觀香港的藝術獎是否足夠?以希克獎為例,藝術獎本身有否盲點?

此外2023年底香港的藝術獎再添新丁,浸大視覺藝術院聯同藝術團體首辦「藝術未來——亞洲傑出畢業生獎」,嘉許亞洲藝術學院畢業生——初出茅廬的藝術家。

【藝術怎麼辦系列之三】

國際間不乏藝術獎嘉許藝術家,像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透納獎(Turner Prize)、巴黎龐比度中心舉辦馬塞爾.杜尚獎(Marcel Duchamp Prize)等。而希克獎現由M+主辦,表揚大中華區的當代藝術家,獎項前身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在1998年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

「希克獎2023」在2023年3月公布6名入圍藝術家,其中楊沛鏗於香港創作,得獎者王拓則駐北京,主要創作錄像作品。王拓2023年3月來港時,在刺點畫廊舉辦首個香港個展「王拓:第二次審問」,同名的錄像作品創作藝術家與審查員討論藝術的故事,取材自個人經歷。今次奪獎作品是「東北四部曲」,同樣取材自個人經歷——他就在東北城市長春成長。

得獎作糅合東北歷史反思當代

「東北四部曲」第一部拍攝的是《煙火》(2018年),受2018年初陝西漢中張扣扣殺人案啓發——張扣扣相隔22年為母報仇,謀殺殺害母親的兇手。後來社會討論張扣扣案時劍拔弩張,讓王拓感受到社會間的矛盾。2019年張扣扣被判處死刑,當時王拓在東北考察,回想100年前五四運動的烈士郭欽光,透過張和郭之死,發覺相隔100年前後的社會狀態何其相似,歷史的既視感定調「東北四部曲」。

第二部《扭曲詞場》(2019年)交代《煙火》中為母報仇的主角下場,也重構郭欽光的經歷。第三部《通古斯》(2021年)則交錯1919年五四運動和1948年長春圍困戰的時空,既有五四運動中的進步學生,也有中國軍隊的朝鮮籍逃兵,還有老書生在戰後臨終自白。第四部《哭陣門》(2021年)回到《煙火》主角報仇前的生活片段,「就更像一個循環」,王拓說。

「東北四部曲」在東北取景,不時加入東北的城市景觀。東北曾經是內地工業重地,後因19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導致不少人失業,「很多工廠也是荒廢的狀態,然後很寒冷,總會讓人感覺生活很艱辛」。雖然王拓認為現時東北稱不上衰落,「(內地)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經歷波折的狀態,它(東北)好像正是這個波折狀態的一個切片」,東北「不上不下」的狀態恰如內地許多地方的寫照。

「好創作不是在重複」

王拓兒時,家人不時說起在長春的往事,構成他最初對東北歷史的認識。然而一個地方的集體經歷留下很少紀錄和文獻,經歷過的人一個接一個年老、逝去,「以前還能口耳相傳,但現在慢慢的也都不知道,而且也沒法確認了」。《哭陣門》中有一段口述錄音,講述「我」在長春圍困戰時沿着長春的伊通河逃難,伊通河就在王拓老家樓下,只要從家裏窗戶望出去就能看到。

王拓說這種歷史重複的感覺不限於東北:「它(重複感覺)只是一種很模糊的體驗,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的體驗,當你閱讀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現在的狀况和歷史當中某個階段很相似,然後和很多其他階段都相似,這實際上是重複。」說是重複,也像是輪迴,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面對類似的困惑,社會一直未解決同樣問題。

他坦言在這種狀態容易陷入犬儒,但是他提到《通古斯》裏有一句台詞「不目往不面來」,意思是既不嚮往昔日的黃金時代,又不盲目憧憬明天會更好,「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你在那個時代如何活下去,然後去面對那個時代的問題,如果你有困惑的話,就去試圖解答」。

憑藉「東北四部曲」獲獎,他認為獎項肯定藝術家的創作,因為「好的創作都不是在重複,他(藝術家)可能在做一些之前的人沒做過的事情。愈是在做之前的人沒做過的事情,可能你心裏愈沒底」。即使藝術家義無反顧選擇創作,過程中總會不斷自我否定,「從外界(而來)的一種肯定,可能會讓你在這條很孤獨的路上更堅定」,也鼓舞同類型創作的藝術家。

翁子健:藝術獎當然「多多益善」

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翁子健是希克獎2023提名人之一,他不諱言藝術獎並不能提升藝術本身,最大功能是引起討論,以及創造機會讓公共領域去支持藝術家,例如政府、企業和藝文基金會等,「如果以這個功能為出發點的話,那麼現有的藝術獎是不夠的。關於藝術的討論,以及對藝術的支持,當然是多多益善」。

浸大新設獎項 鼓勵剛畢業藝術家

2023年底香港誕生一個新藝術獎,浸大視覺藝術院聯同藝術團體art-at-all和IAE(HK)首辦「藝術未來——亞洲傑出畢業生獎」,嘉許亞洲藝術學院的畢業生。籌辦獎項的浸大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方敏兒表示,亞洲未有類似鼓勵剛畢業藝術家的藝術獎,而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藝術中心,十分適合頒發該獎;當中另有兩個香港獎表揚本地畢業生。

浸大視覺藝術院署理總監、創意藝術學院副院長(研究)李泳麒亦有份籌辦獎項,他提到獎項邀請東亞、東南亞、南亞的藝術學院參與,也期望透過獎項做到國際交流,「他(參賽者)可以對於自己領域以外,甚至乎(自己)城市、國家以外的藝術發展有多一些認識」。獎項邀請國際評審評選,當中最矚目是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一等獎最後由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生吉村衿菜奪得,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劉彥希則獲二等獎和香港獎。

藝術獎帶來的討論固然「多多益善」,但不能忽略每個藝術獎也有其盲點。翁子健說,「只要能充分理解一個藝術獎背後的人、操作方法及目的,我們便會發現,獎的風格及結果其實都是十分『合理』的」,以希克獎為例,其前身是CCAA,創辦人希克跟藝術界關係密切,所以CCAA「與藝術界的標準和頻率相同,認受度很高」。獎項後來改由M+主辦,他留意到強調「大中華」這一點,將兩岸三地藝術家放在同台競爭,令到評選更複雜;此外評選「加強了美術館的策展及館藏觀點」,與藝術界前線標準不一,導致希克獎跟CCAA有着截然不同的調性。

韓國駐地計劃 擴展藝術家視野

除了藝術獎和畫廊可以支持新進藝術家,翁子健觀察韓國過去10多年最有效的方法是駐地計劃(residency project)——不同一般駐地計劃邀請國際藝術家駐紮,而是集合一批初踏足藝術界的本地藝術家,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創作,其間本地和國際藝術界人士又會到訪交流,「對擴展藝術家的視野及人際網絡,有很大幫助」。

另邊廂,他提到獨立藝術空間曾經是新進藝術家「最好的起步點」,1990年代在亞洲各地提供純粹和前衛的藝術空間,但近年隨着藝術生態演變,獨立藝術空間的角色和功能亦隨之變化,「獨立藝術空間的重要度正在減少」。

「希克獎2023」展覽

日期:即日至1月14日(周一休息)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周五上午10:00至晚上8:00

地點:西九文化區M+地下大堂展廳

網址:bit.ly/3NIxMss

「藝術未來——亞洲傑出畢業生獎」

得獎者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1月14日(須預約,1月9日休息)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6:00

地點:九龍觀塘道51號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視覺藝術院畫廊

網址:bit.ly/4aHxvQb

文:嚴嘉栢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